張貼者
坂里白馬王十三暝 --閱讀人次 : 9211 坂里中沃境白馬尊王
馬祖四鄉五島中首座證實為【射鱔尊王】版本之【白馬尊王廟】
中沃境白馬尊王據【閩清鄉土人物志】耆舊事功首篇以及旒峰白眉村白石境射鱔尊王重建廟宇碑銘中記載係尊奉 漢 閩越 王(複姓騶)郢 第三子 越弩將軍 王長瑞(約西元前154年;曾參與七國之亂)
常乘白馬號白馬三郎 騶三郎 (後五代閩王 王審知亦號白馬三郎 西元862-925年)
鱔溪 位於閩縣桑溪里東山 山峽間有二潭 下潭廣六尺深不可測並距上潭五里
相傳閩越王郢時 有巨鱔長三丈屢傷害人畜稼禾 白馬三郎有勇力好遊獵聞馳射中之
鱔纏以尾捲三郎人馬與俱沒患遂除民德而祀之 改名善溪 以志不忘時復有王將軍之戰功
唐 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翃禱雨有應新其廟輒加封號 後福州太守躬禱輒應 禱雨為其職司
咸通六年觀察使李瓚奏封 龍驤侯
五代 閩忠懿王王審知奏封 弘潤王
宋 慶歷六年旱 郡守蔡襄自為文禱之 讀畢大雨復應
熈寧八年敕封 沖濟廣應王
紹興十一年 丞相張浚奏封 顯靈
紹興十七年 秋 大雨中夜水暴出 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 高廣二丈峙廟後如堵水 左右注庭除無恙人以為異
紹定五年加封 孚佑王
白馬三郎屢顯神蹟 遂俗呼 射鱔尊王 白馬王 白馬尊王 白馬孚佑王
閩 福州鼓山鱔溪、閩東長樂連江一帶建廟奉祀白馬尊王者有幾十處 對其信仰崇祀歷二千餘年
本祖廟位於長樂市鹤上鎭旒峰白眉村 廟號【白石境射鱔尊王】
源於尊王得道突渚之聖地 神明顯應 石香爐由鱔溪順著溪流運河漂流至旒峰白眉村 屢屢泊至渚 大義農家母鴨朝朝下雙蛋
於是農家遂願抱爐建壇廟 廟宇座落於九隻白石獅岩盤之上
白馬嘶長空 九獅雄聚會 石爐泊聖渚 奇岩石鼓響 豔說千秋 博得萬古流芳名
幾百年來 香火繚繞不斷 供俸朝拜不絕
十四都旒峰白眉村白馬尊王廟 乾隆間里人王子貴等籌建 道光廿二年 貴子舉良倡修之
清 道光乙未年(西元1835年) 旒峰白眉村王氏族人遷徒上竿塘時分爐而來
於是在坂里中沃境建廟 王氏族人長次三房 旁支酒店尚 水圈裏 水田裏 祠堂裏共七房子弟供奉已歷一百七十餘年
年正月十三 耆老迎請尊王於村中「公館」設壇擺暝 新廟落成後已改至中沃廟中舉行 迎靈請香時沿途家戶接香焚燒馬草恭迎
而坂里焚燒馬草給白馬座騎為四鄉五島白馬尊王廟中僅有而特殊
擺暝當晚弟子朝拜不絕 保佑村境平安 深夜時偶有甘霖普降顯應
並流傳諺語(坂里白馬王十三暝,頭尾連都會下雨)說明其顯跡
祖上習俗 代代流傳
早年中沃白馬尊王原也為在十五擺暝 因白沙也有為數不少旒峰王氏宗親 因此也會請白馬王香爐至平水尊王廟裡擺暝元宵
而在當時白馬尊王只有一祇四腳鼎狀香爐為其「正爐」
兩村鄉親為請正爐一事 爭奪多年極為困擾 後來協商有果
坂里為地主關係加上沿用旒峰祖廟三房裏也為「十三暝」至今
後來兩村廟宇互動頻繁 因而每年十三暝 白馬王也會繞境至白沙
民國78/79年開始 因坂里為北竿首場元宵擺暝 神明同樂
開始於十三暝當天中午開始至北竿各村境廟宇拜年
並邀請各廟神明神乩於晚上時來坂里「做客」並參與請香迎靈繞境
所以外村也流傳諺語描述(坂里擺暝十三暝,打鑼打鼓打滿山)
十三暝當晚各村境神乩都會齊聚坂里好不熱鬧
隨著請香迎靈隊伍 接受家戶上香 拜會各廟神乩 絡繹不絕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嗯,得確,時常聽著老人家們述說的一些典故、諺語與他們那輩的英雄事蹟,在那種年代雖然窮困,但是生活的豐富與精采卻不輸現在,讓我深覺不趕快記下來諸於文字,將來可能就會消失遺漏掉。在馬祖很特殊的是廟宇的典故往往就是紀錄著祖先的遷徒史,以及原鄉的地點與族人發祥地,因此北竿人瘋元宵不是迷信或是無知,而是無形中對於地方文化的傳承不因為時間的拉長而消失。
上篇說明了?里中沃境白馬尊王的典故,是為射鱔尊王版本
當然還有第二版本,即五代閩王王審知版本之白馬尊王。
本廟於2000年王花弟校長為撰寫《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一書時,田野調查訪問了我父親王詩如先生時得知旒峰白眉村祖廟之廟號為【射鱔尊王】,當時王校長也走訪本祖廟,所以在此書中就已經首先證明了中沃白馬尊王的版本,所以我在上篇文章才說明了首座射鱔尊王版本的原因。此次山隴境白馬尊王於二月初二前往鱔溪祖廟進香,邱主委也於去年5月因緣際會得知鱔溪也有白馬尊王廟,因此才得知其祖廟的出處,才於今年二月初二前往祖廟進香。在馬祖四鄉五島中已有上述兩座已證實為射鱔尊王之外,在賀廣義老師馬祖.文史營區網站中也證實東莒白馬尊王是為王審知版本之白馬尊王廟,其祖廟為長樂沙洋鐃鈸境白馬忠懿王宮。
?里村中沃白馬尊王雖奉祀為射鱔尊王,但?里王氏族人卻可是為閩忠懿王王審知的後代喔。
王氏開閩
中沃境白馬尊王廟?請靈簿?中記載
拜請
福州府長邑十四都 昌化鄉玄高里旒峰境白馬尊王、射鱔夫人
後據查證【福州府志﹙一﹚、﹙二﹚】、【閩清縣志】請靈簿之玄高里應為流傳口誤
實稱為長樂縣昌化鄉十四都絃歌里 而此稱謂在唐朝武德六年﹙西元623年﹚所設沿用
明、清兩朝仍用此舊稱至民國初年改隸屬於長樂二區沙金區管轄 後又改為鶴上區
中共建政改鶴上公社、又改金鋒?管轄﹙此時現今各村落地名皆已出現﹔包括白眉村東平村柴塘、大義、王朱、演嶼等村﹚最後升格為鶴上鎮管轄至今
現今稱為福建省長樂市鶴上?白眉村,先祖、長輩們通稱為「旒峰」至今
福建省長樂市鶴上鎮旒峰白眉村王氏祖厝門楹書寫
「拓土無諸地、開閩第ㄧ家」、「忠懿家聲遠、旒峰世澤長」這兩副門楹隱約已道出了旒峰白眉村王氏族人與閩王王審知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王氏祠堂也供奉著王審知之牌位受王氏歷代子孫膜拜。
據《旒峰村史》記載;王審知〈西元862–925年〉字信通,號祥卿,唐代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父恁,世為農,兄王潮為縣佐。兄弟三人,長王潮,次王審邦(一作審邽),弟王審知。
唐末,壽州屠戶王緒,聚眾佔據本州,並攻伐光州,陷固始。聞王潮兄弟智勇雙全,召入軍中,用王潮為軍校。後受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武力傾壓,王緒率眾南走潯陽、贛州,經粵北入閩。王緒心胸狹窄,凡見才能在已之上者,必尋故除之。他規定軍中:「婦孺從者斬」。王潮兄弟奉母董氏南行,王緒要殺,乃說:「吾聞軍行有法,不聞有不法之軍。」三人對曰:「吾聞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還說:「吾等事母如事將軍,殺其母焉用其子?」王潮兄弟的仁義孝道,深受軍中愛戴。後來王潮兄弟與前鋒部將劉行權發動兵變,囚禁王緒,不久王緒自殺,眾將推王潮為首領。軍次泉州,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人殘暴,百姓怨聲載道。潮應泉州民眾的請求,攻入泉州,殺了刺史廖彥若,據有其地。在泉州,王氏兄弟接管六年,泉州百姓極表擁護。福建觀察使陳嚴以王潮兄弟確有才幹,且施行仁政,深得人民信賴,便疏請朝廷任王潮為泉州刺史。不久,陳嚴病篤,特留下遺書,推薦王潮任福建觀察使。陳岩卒,其內弟范暉扣下遺書,自稱福州「留守」。唐昭宗景福二年〈西元893年〉王潮命王審知領兵攻取福州,殺范暉。厚葬陳嚴,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以女妻其子」,王氏兄弟德威並重,各州刺史皆來歸輔,只收服了山區和沿海勢力二十餘股,遂統一福建全境。唐朝承認既成事實,封王潮為福州觀察使,潮以其弟審知為副使,乾寧三年〈西元896年〉,潮病卒前,將軍政大權交給審知。後來,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為節度使,累升同平章事,封瑯琊王〈因王氏祖籍在山東瑯琊〉。唐亡,梁太祖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加拜王審知為中書令,追封閩王〈詳見河南固始縣誌福建三山誌及閩海夜譚〉。
王審知統治福建之後,勵精圖治,不少中原人士相率南來,加上當年相隨的部屬,後稱「十八姓從王」。他們均定居於此繁衍後代,大多成為閩中望族。〈江蘇蘭陵蕭曦、洛陽王郭子儀的孫子郭窩都是王審知的部屬。後來均定居長樂,為入閩蕭郭兩姓的始祖〉王審知採取了「保境息民」的政策,使福建避免征戰之禍,保存了地方元氣,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他極力提倡節儉,並身體力行。史稱:「府舍卑鄙,未嘗葺居」、「恒常??履」、「衣袖褥敗乃取酒酢而袋補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為政清廉,以為官吏表率,因而在他統治二十九年中,福建全境出現了太平繁榮的景氣。當時曾有人勸他乘機割據稱帝,但王審知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毅然拒絕說:「吾寧為開門節度使,不願作閉門天子。」
王審知據有福建全境招撫安置流民,推廣中原農業耕作技術,發展農桑,鼓勵墾殖,興修水利,圍海造田,並廣納賢才,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延攬從中原各地來閩避難的客類人才參加地方建設。當時「府有府學,縣有縣學」,文化教育亦十分發達。此外還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荼業、陶瓷業、金屬冶煉和鑄造業及絲帛織造等都很大的發展。還開放海運,加強邊防。兩度擴建福州城,後新城比舊城擴大七倍,為在當時封建割據的當權人物中,可算是一位有遠見的了不起的政治家。
因此,後來福建王姓子孫的後裔為了紀念這位開發福建的祖宗,都在自家的?堂上大書「拓土無諸〈歷史上福建曾建立過無諸國〉地,開閩第一家」,作為自己的郡望。
王審知狀貌雄偉隆準方口,身長七尺六寸,紫色,作戰時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據史書記載:「白馬三郎」原為閩人供奉的一尊神,他是漢代閩越王(騶)郢第三子越弩將軍王長瑞,常騎白馬,號「白馬三郎」,曾殺死巨鱔為民除害而犧牲。閩人將王審知比作「白馬三郎」,其中大有深意。另有一說王審知剛於福建境內「執政」時,為使政令能順利推展,因而使用身分雷同之巧合,號「白馬三郎」,使閩人能信任於他,致使政令能順利推展於整個褔建境內。
古代統治者常會用造神運動假借或著依附的方式達到政治手段。(因此福州、長樂、連江與馬祖才會出現兩種版本的白馬尊王。)
王審知於同光三年卒,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九年,謚曰「忠懿」。有十一子、一養子。據《開閩忠懿王氏族譜》記載有延翰、延稟﹙養子﹚、延鈞、延豐、延美、延保、延武、延望、延曦、延喜、延政、延資。審知卒,由延翰繼位,始稱閩王。王審知之第十子王延喜賦性恬淡,不願為官,居住福州黃巷,傳三世至求玉公,當時已是宋朝真宗祥符年代,求玉公以特科﹙進士﹚授浙江省金華府浦江縣令,為官清廉,因抗命被罷黜回閩。於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年﹙西元1035年﹚攜眷定居長樂縣旒峰灣﹙即今之旒峰頂﹚。是為我旒峰王姓的開宗始祖。當時長樂縣治在今之古槐鎮〈古槐鎮曾有七層古塔,今己圮〉,青山下「前王」族譜記載求玉公定居在「長樂縣治之北旒峰灣」按地理位置來說,旒峰確實在當時的縣治之北。而所謂旒峰灣,因為那時演嶼、大嶼和洽嶼都是屬海中島嶼 而和旒峰頂隔村的渡橋,可能還是一個海陸相通的重要渡口,旒峰頂下就是所稱的旒峰海灣,現今之東平村、白眉村和壺井村以下,更不用說當時是海水出?之區,無人居住,這是求玉公定居旒峰灣時的地理輪廓。
求玉公定居旒峰村之後至「永」字輩已歷二十八世,世傳昭穆挪定六十五字依序是:求、彥、季、廣、可、希、榮、詩、書、國、汝、叔、仲、宗、孟、德、弘、仁、敷、萬、邦、大、資、子、尚、謹、守、永、克、如、初、惟、景、遠、哲、益、秉、孝、思、懋、敬、贊、熙、和、端、宜、繼、澤、均、成、良、猷、均、傳、家、訓、崇、高、毓、俊、秀、定、與、貽、芳。旒峰白眉村過去稱為長邑「十四都」,至「詩」字輩始與「酒店尚」分為兩支派再傳四代至「叔」字輩又分東平、白眉兩支;叔旦公是東平村始祖、叔文公是白眉村始祖。旒峰王氏曾出任過兩位北竿鄉長,一位為白眉村鄉長王詩乾先生;一位為東平村鄉長王朝生先生。
另據北竿鄉志記載北竿首任鄉長王詩芳先生(王禮驥父親)也是來自旒峰白眉村王氏家族。
遷徒定居上竿塘
上竿塘?里王氏家族於清道光十五﹝乙未﹞年﹙西元1835年﹚由長樂縣旒峰白眉村遷徒而來,此時年限為目前探尋之最早時間紀錄,為早期中沃白馬尊王與白沙平水尊王兩廟都有一祇鼎狀四?香爐。其爐上皆?刻「清道光乙未年 全村弟子敬叩」等字樣,因此為其時間依據至今長達一百七十餘年,其遷徒方式據耆老所述以及旒峰祖地探訪得知,在旈峰境內有許多河流小溪散佈,環繞整個村落並遠至連結閩江流域,先祖都以此運河前往福州通商,可預見祖先輩們就以這些運河行走搭船遷徒而來上竿塘,民國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前,先祖輩們還時常回旈峰祖家經商船載貨運往返裏山、外山兩地。根據當時年限依旒峰王氏世傳昭穆族譜可上溯至?子?、?尚?輩先祖,探訪得知也十分吻合。並推算王氏家族已定居上竿塘?里村以及白沙村5–6世代至今﹙算至「詩」字輩﹚,並在?里、白沙兩村開支散葉分為七大房,稱為七房:長次三房、旁支酒店尚、水圈裏、水田裏、祠堂裏。
旒峰白眉–?里王氏族人
民國八十一年?里、白沙兩村王氏族人首次返鄉長樂市鶴上鎮旈峰白眉村會親
隔年白馬尊王廟管會率領村民並恭請白馬尊王香爐、神乩回旒峰祖廟進香
因此開啟兩地血濃於水的族親之情 經過十幾年下來兩地王氏各房自家人互動頻繁、熱絡
民國九十四年旒峰白眉村白石境射鱔尊王祖廟擴建 于九十五年端月竣工 梅月剪綵落成
旒峰祖廟總理、理事們熱情發函邀請?里台馬兩地鄉親返回祖地祖廟參與聖事
在白馬尊王香爐與神乩領隊下 鄉親們又踏上了祖家祖地以及祖廟
此次晚輩恭逄其盛 首次返回祖家 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身感藉由此次返回祖家之行
對於祖先們的歷史有著很濃厚的探尋與紀錄 讓下一代?里子弟能更暸解祖先們的故事
探訪尋根資料尚為有限 還祈望耆老、父執輩們、長輩們給予晚輩指正、更加暸解史事
旒峰白眉村祖廟
旒峰白眉村祖廟
旒峰白眉村祖廟
旒峰白眉村祖廟
旒峰白眉村祖廟
旒峰白眉村祖厝「拓土無諸地、開閩第ㄧ家」、「忠懿家聲遠、旒峰世澤長」門楹
福州慶城路閩王祠
福州慶城路閩王祠
福州慶城路閩王祠
福州慶城路閩王祠"奉旨祀典"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閩越古國對於閩人的信仰影響
閩人在閩越國時期後的信仰當中影響甚深的乃是閩越國七十餘年中的三位君主–開國君主無諸,無諸之子王郢,末代君主王余善。此外郢之第三子「白馬三郎」。以上四位皆為後世閩中百姓所祭祀的閩越王公貴族。
在徐曉望先生所著「福建民間信仰源流」一書中有著詳細的著墨,也歸類為閩人對於祖先的信仰。
閩越王無諸–粵王勾踐之後也。
據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所寫:「勾踐卒後,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疆立。」
又據【八閩通志】載福州府,初,夏少康封庶子於會稽,二十世至勾踐,又六世至無疆,為楚所滅,子孫遷播閩越與海上,又傳七世至無諸,姓駱氏、騶氏…
徐曉望先生著「福建民間信仰源流」記載︰騶無諸是閩越國的開創者,他的祖廟在福州南台,南台位於閩江中流,是福州水上交通的咽喉,使者往來必經此地,《三山志》記載:昔漢遣使封王為閩粵王,授冊命於此,其後即此立廟。景帝即誅郢,封繇君丑奉主祭祀,居股繼之。及殺余善以降,祀遂廢。至唐大中十年建祠,後唐長興元年,閩忠懿王復追封為閩越王。
騶無諸之子為騶郢,無諸死後,郢即位,他曾發兵攻打甌越國(即今浙江),與漢朝發生衝突(七國之亂吳王濞反),漢朝派大軍入閩,閩越內部發生兵變,騶郢的兄弟余善發動政變,殺死騶郢,與漢朝妥協。因此,在漢朝眼裡,駱郢是個叛逆,但在閩越人眼中,騶郢卻是個英雄,《三山志》載,“明德贊福王廟,西湖之旁,昔閩粵王郢開州西大路,堆土成丘,後人即其地立廟﹙郢冢在閩縣東田中﹚,血食不衰,自唐大歷以前,閩城通得祀者四:南台、善溪、城隍與此而已。累封至本朝為“明德贊福”,可見,在唐以前騶郢在當地也是一位重要神靈。當然,他的地位與無諸是沒法比的。明清時期,福州仍有騶郢的廟宇,但香火不盛,祭拜的人也不多。
騶郢被余善殺死,余善繼位後,經常在閩北活動,因而浦城有他的廟宇,“東越王廟”,在南鄉清湖里,即漢東越王余善也。嘗即柘溪之浦筑城以居,後見殺於繇王居股浦民立廟祀之。宋代東越王廟得到二次封賜,紹興十三年賜額為“昭佑”,淳熙十五年封“孚惠侯”。但到了明清以後該廟逐漸荒廢。
閩越貴族中在後世最有影響的為騶郢第三子的廟宇。《三山志》卷八載:善溪沖濟廣應靈顯孚佑王廟,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峽間有二潭,下潭廣六丈,深不可計。昔閩粵王郢第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鱔於此潭,其長三丈,土人因為立廟號“白馬三郎”。唐宋之間,白馬三郎頻頻顯靈,多次得到加封。
唐貞元十年,觀察使王翃旱禱得雨,崇飾廟貌,自後太守躬禱輒應(唐太和元年,觀察使張仲方祈禱回,屆聖泉寺,雨已至)。唐咸通六年觀察使李瓚奏封龍驤侯,梁貞明中閩忠懿王奏封弘潤王,本朝(宋)建隆二年,知閩縣江文秉葺廟有記,宋慶歷六年六月旱,蔡公襄齋戒,自為文禱,讀徹,大雨。乃命知縣賈太沖新其祠,文學范宗韓作記。熙寧八年,敇封沖濟廣應王;紹興十一年,擬張丞相浚奏增封“靈顯”,增封靈顯,仍賜廟額曰:‘永寧’。
十七年秋大雨,中夜水暴出,聲聞數十里,詰朝有石,高廣可二丈,峙廟後,如堵水左右注,庭除無恙,人異之。紹定五年,李大卿駿以靈應如響,奏增封孚佑。淳祜八年,陳侍郎境為鄉紳以田疇缺雨,率知閩縣師輿致禱有應。宋代,福州人祈雨,多在這一【白馬三郎廟】。該廟又稱“白馬孚佑王廟”,在福州、閩東白馬孚佑王的廟宇較多,據民國《福建通志》記載:連江縣與霞浦縣都有“白馬孚佑王廟”徐曉望先生在1990年去長樂調查時,在營前鎮農村發現多處“白馬孚佑王廟”的遺跡,長樂農民大都信奉白馬孚佑王,其中蜑家人對白馬孚佑王最虔誠,蜑家人是閩越人的後裔,所以他們對“白馬孚佑王”
的信仰,由漢以來已延續了二千多年,可說是福建境內延續時間最久的民間信仰。
馬祖鄉親祖先來自於福建長樂、連江,遷徒時帶來了原鄉所信仰的神明,以白馬尊王信仰最為顯著,祀奉媽祖是為海島信仰的一環節與必然性,而祀奉白馬三郎的民間信仰,卻是不折不扣的傳承來自原鄉與祖先傳承而來的神明信仰,三篇張貼在網路上的資料共花費3年在國家圖書館所找的資料,並在國圖善本書庫借出裝線本古書影印來加以佐證,內包括宋朝梁克家 三山志、明朝王應山 閩都記、清徐景熹 福州府志﹙一?二﹚、清李煥春 長樂縣志、清楊宗彩 閩清縣志、清曹剛 連江縣志…等書籍。而在查詢當中最為顯明的為清「閩縣鄉土志」一書中首次提到了白馬三郎的名字,耆舊(上)事功首篇載「賢良騶三郎‥越弩將軍王長瑞,閩越王郢第三子常乘白馬稱白馬三郎…而最後加注一排小字,簡述越弩將軍曾參與漢景帝三年時所發生之七國之亂吳王濞反之事,當時為公元前154年。」而清里人何求所著《閩都別記》第228回,527-528頁裡記載者白馬三郎的故事為王(駱)寅,發現了兩種漢朝版本之白馬三郎的姓名。
當然,免不了提到閩王王審知,查尋了這麼多書籍下來,只有徐曉望先生所著《閩國史》一書中,第11頁內文說明了為何王審知也稱為白馬三郎的原因,統治者藉由造神運動與百姓崇拜心態以及閩人對王審知高度認同下所沿伸出來的現象,而產生了另一位「白馬三郎」的統治者。(王審知兄弟用此方法屢屢深獲人心,最著名為拜劍選師之史事,拿到軍隊兵權。)。進而在福建境內產生兩尊「白馬尊王」神衹。
從早期「馬祖列島記」誤認為劉秀復興漢世,所騎的白馬…到山隴白馬尊王廟前樹立的碑文中寫說:「白馬尊王傳係漢光武帝敕封,因其靈異‥‥」,到86年?里中沃白馬尊王廟碑文認為是閩王王審知,到89年王花弟校長撰寫《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一書,首次發現「射鱔尊王」的史蹟,去年?里中沃境白馬尊王祖廟進香與山隴境白馬尊王邱主委前往善溪印證以及今年組團進香看來,加上賀廣義先生所著進香紀實刊載於馬報等等…,「白馬三郎」之信仰以在馬祖深根並以確認其來歷與過程,對於「白馬尊王」的這尊神衹也不在是空洞而不真實的信仰,徐曉望先生所著之書,早已將其信仰歷史與過程刊載於所著之書..資料蒐集十分珍貴,但願晚輩的資料找尋對於馬祖在其「白馬尊王」的信仰紀錄更趨完整,並有著更多的幫助…不足之處還請見諒不吝指教。
?里王家三房子弟 王俊傑 資料蒐集/編輯
文獻資料
史記
三山志
閩都記
福州府志﹙一?二﹚
長樂縣志
閩清縣志
連江縣志
冊府元龜
八閩通志(上?下)
閩都別記
開閩忠懿王氏族譜
固史縣志
旒峰村史 王任翔著
福建民俗信仰源流 徐曉望著
閩國史 徐曉望著
長樂市鶴上鎮白眉村白石境重建射鱔尊王廟碑記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