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對於「津沙」地名源於「金沙」的質疑 --閱讀人次 : 5837 以下是南竿鄉誌初稿對於津沙地名由來的說法:
原稱金沙,肇因澳口海灘佈滿花崗岩風化而成石英細沙,晶瑩剔透,陽光下閃閃發光,故先民取名「金沙」,國軍進駐後改名津沙。
以上的說法,是目前最常見的「標準答案」,看起來言之成理,但卻未必牢靠。本人研究馬祖文史多年,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源於連江縣誌,而連江縣誌原本就有很多錯誤,就連大海盜蔡牽的名字都寫錯過(寫成蔡耕)。因此,基於「盡信書,不如無書」,本人提出以下幾點質疑:
一、馬祖話中的「沙」,是指海邊的礁石,如東引的西沙(蛇礁)、老鼠沙、龍船沙等。津沙澳口左前方的礁石叫「津沙仔」,由於這塊礁石較小,所以在津沙後面加一個「仔」。會不會先有「津沙仔」的名稱,而後有「津沙」呢?
二、福州話的「津」和「金」發音不同,因此說津沙原名金沙,是說不通的。這一點,正如福澳並非「厚福人氏遷居的澳口」一樣的道理,因為馬祖話「福」的發言與福澳的福不同音,福澳的「福」馬祖話的正確發音是「滬」,因為福澳原名「竹滬」或「滬澳」,這才是福澳真正地名的由來。也就是說,福澳正確的寫法是「滬澳」,用馬祖話一唸,就會明白。
三、即使馬祖四鄉五島有很多沙灘形成的澳口,但除了津沙以外,少有其他澳口以沙灘為名(只有北竿的白沙和午沙,但白沙和午沙的「沙」字發音與津沙的沙不同音),依據馬祖先人的命名習慣,以及沙灘的「沙」馬祖話發音,津沙也不太可能以沙灘得名。很可能與「津沙仔」有關,而跟所謂的「金色沙灘」無關。
以上質疑,求教於對津沙文史更多了解的網友。請多多指教。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作者:老龍馬
摩羯客網友所言極是:
如果主管部門為力求陣容,產生眾多評審,博採眾議固然是好,但審查過程中若發生有人過度堅持想法、凸顯己見,有人未經深入實查,把錯誤的舊資料當作鐵證如山,要求必須納入、不可修改與刪除,還有不同評審間意見發生矛盾,主管部門再又不斷變動思維,事情很難有一個好的結果。
馬祖在民國38年前連戶籍都沒有,可見當地文化之落後。當然,馬祖人也許不高興承認這一點。國軍入島後,由於對福州文化的不了解,憑主觀認知,只好隨意用國語音譯命名,也是無可奈何之計,島民不必苛責。時至今日,兩岸三通,如在位者再一意孤行,將是一種罪過(諸如科蹄澳應為曲蹄澳般,一字之差,味道全失)。
繒礁之說也是推理,至於圍繒的說法似乎也不可靠,昨天發表拙見之後,又覺不妥,不知以前那塊礁石是否曬過漁網,如果有,繒礁就應該是曬漁網的礁石,津沙村的命名就可找到源頭。可惜我爺爺不在了,他如在世今年100歲。但我想村中耆老也許還有知道者。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藉由津沙村名的例子,
更加突顯出各村村名的考究重要性,
村名所代表的不單只是一個稱號,
更能探出這個村落早期景象與特色以及命名的動機等等的討論契機..
對於近幾年在地文化的探究更能有其代表與深入性..
像福州話所說的田地..,
其實所用之字並非是「田」字,
而正確應是「堘or塍(ㄔㄥˊ)」字,字義是泛指水稻田的意思..
像是西莒的田澳,正確該寫成是「堘澳」
坂里村的舊稱就是「堘村」
以上兩個稱謂皆是很好的討論案例..
還有南竿陳氏家族有來自嶺南村與文石村的區別
一般老人家皆還是用舊稱來稱呼,
像是
嶺南村舊稱是「嶺前」,(ㄌㄧㄤˇ ㄑㄧㄢˋ)
文石村舊稱「岩石」(一ㄤˇ ㄌㄨㄛˋ)
再轉回來看馬祖各村落地名的稱謂
有時可要更加深思其音譯翻成正確的使用字..
達到更正確得村名,增加其故事性與可看性…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