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1949走過一甲子【馬祖—黃岐 杯觥笑戰火】…桑品載 --閱讀人次 : 5156
靜坐芹璧石屋前,回顧一甲子多悲離,少有歡合,總是受人擺佈的人生,
桑品載說:「所有亂世映照出一個共同的景象:吃苦倒楣總是小民。」
延伸閱讀:桑品載udn部落格
福建黃岐島距離馬祖離島高登僅八千公尺,六○年代海峽砲彈交梭如飛蝗,互為眼中釘。馬祖南竿有個「北海坑道」,坑道口與海相連,內可同時停留百餘艘戰船,那時由於台灣去馬祖的運輸艦,屢屢在海上就被擊沉,於是興起了打通島肚為船塢的構想。現在的北海坑道,倒成為遊馬祖必到的觀光景點。
黃岐的工事並不遜馬祖,幾門漆成綠色的大砲還對著馬祖;走進砲台,裏面盤旋曲折。一位陪行的幹部說:「整座黃岐島坑道像人肚子裏的腸子,總之你們馬祖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
北海坑道口樹立著一個方型牌坊,上書:建築坑道所用工具只有炸藥、圓鍬、十字鎬,「官兵傷亡無數」,但參與這工程的老兵描敘:常見屍體和亂石一起運出來。
我們問黃岐是否也如此?那幹部回答的還是那句話:「你們馬祖有什麼,我們這裏就有什麼!」
國府撤離大陸,以一九四九年算起,到今年二○○九年,正好一甲子,這中間僅多悲離,少有歡合。埋葬在荒煙蔓草裏的,是一個個活著時受人擺佈的人生,所有亂世映照出一個共同的景象:吃苦倒楣總是小民。
如今兩岸和解了,許多人急著要把這段歷史補綴起來,但凡為探尋真相,民間一定比政府熱情。大陸、台海、海外,有文教團體,也有單幹戶,各定主題,寫書的寫,拍照的拍照,最近忙碌得很。
龍應台僕僕風塵於香港─台灣,要從文學角度體會這段歷史,是她定下的寫作計畫;她訪問了很多人,包括區區在內。上個月初,她和導演王小棣邀我同赴馬祖,民國四十八年我曾在馬祖離島「東犬」(現改名為「東莒」)住過,一行十人,花了一整天時間,在島上耐性等我慢慢回憶。
去馬祖之前先去基隆,因為王小棣要用鏡頭說出六十年前國軍登岸的故事。當然還有我的故事:那年我十二歲,上岸就和帶我來的一位連長失散,我在基隆當了三個多月小叫化子。
馬祖的行政區叫連江縣,我們恍然發現,黃岐也屬於連江縣,他們當然也有一位縣長,屬於我們的連江縣縣長陳雪生陪我們同行,因此很希望另一位連江縣長能出現,兩個連江縣縣長拍照,未來好讓歷史去說故事。可惜那位縣長不肯現身,倒請出比縣長還大的黨部書記接待。
中午設宴接風,杯觥交錯,笑聲盈庭,一頓飯吃了兩個多小時。那位書記問我此行感想,我說:「我覺得那些死在戰火下的人真冤枉,現在大家可以坐下喝酒,那當初幹嘛打仗?」 聯合新聞網
-----------------------------------
六十年後的大三通、大和解,讓兩岸的坑道碉堡全都成了積極開發的觀光景點,
負責接待參觀的黃崎官員神氣的說:「你們馬祖有什麼,我們這裏就有什麼!」
---------------------------------
黨書記設宴接風,杯觥交錯,笑聲盈庭,一頓飯吃了兩個多小時。桑品載說:
「那些死在戰火下的人真冤枉,現在大家可以坐下喝酒,那當初幹嘛要打仗?」
---------------------------------
民國四十八年曾在馬祖離島「東犬」(現改名為「東莒」)住過的桑品載,
與龍應台、王小棣等僕僕風塵,花了一整天時間,在島上耐性慢慢回憶當年
----------------------------------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