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通訊熄燈感言/玩得開心(作者:陳其標) --閱讀人次 : 3993 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依稀記得,那天我在東引碼頭掏了兩千塊給正要搭小白船的家國兄,說要贊助馬祖通訊發行,他問我:「你叫什麼名字?」。沒想到,這個留著小鬍子,令人敬而遠之的革命分子,後來竟然跟我有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2002年夏初,甫卸下議員職務的家國兄跟我說:「馬祖通訊要復刊」,我聽了後沒當一回事。隔沒多久,我就看到他房間出現一台很大的機器。最嚇人的是,這台機器試印出來的東西,上面有幾個斗大的字:「副總編輯陳其標」。驚恐之餘,轉頭凝望家國兄,他用堅定的眼神告訴我「這是玩真的」,而且「不得拒絕」。就這樣,2002年8月29日,馬祖通訊以「周刊」方式復刊了,每星期一出刊。也就是說,星期六、日這兩天,我得去跟那台很大的機器報到。
每次報到之後,發行人兼總編輯家國兄馬上就會提示「本期大綱」,然後開始一連串的採訪、拍照、撰稿、排版、校對、印刷等編務工作,通常都要忙到出刊日星期一的清晨才能完成,然後再託人送到四鄉五島的讀者手中。南竿某些地區還是由家國兄挨家挨戶親自分送,所以,他的正確職務名稱應該是「發行人兼總編輯兼送報小弟」。
回想那一段時光,真是好玩。每一期都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可是每一期都能寫得滿滿的。兩個人呆坐在電腦前寫稿打字,可以徹夜不眠,樂此不疲。偶有工作進度超前,清閒片刻,總編輯就會帶領副總編輯出去小酌幾杯。我好像就是在那時候,愛上了「海尼根」。
不過,也會遇到些不好玩的事。馬祖通訊的敢言、直言,難免會觸怒一些人,所以,我們要有「被罵」,甚至「被告」的準備,心理建設要先做好,多被罵幾次,臉皮厚了,自然就會習慣。有朋友關心說:「馬祖這麼小,你做這些工作不是會被人罵?」我回答:「我經常罵人家,被人家罵一罵有什麼關係,這是我的報應」家國兄的回答則更簡潔有力--「罵人者,人恆罵之」。
參與馬祖通訊工作後,經常被問到:「你是不是學新聞的?」「你是讀文史科系的吧?」都不是,我是「國貿科」畢業的。有句廣告詞說:「我是在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會當爸爸的」,而我則是「我是在做媒體之後,才開始學會做媒體的」。這幾年來,我從家國兄那裡學到很多東西,雖然他常說他自己是「神經病」。不過,我只要看到馬祖通訊刊頭上「副總編輯陳其標」這幾個字,還是會覺得很好笑。一個從來沒有學過新聞的人,竟然掛著新聞業裡很高級的頭銜,很唬人吧!
馬祖通訊復刊至今3年多,共發行了87期,馬祖資訊網開站則將近5年。我在想,其實在參與媒體工作的這些年,何嘗不是一場我人生意外的旅程?原本只想作個平平凡凡上班族,簡簡單單過日子,卻出現這些奇妙的人事物,讓我的平靜生活變得繁忙多采,而我竟也樂在其中,玩得如此開心。
前些日子,當家國兄將馬祖通訊暫時停刊的決定告訴我時,我很能體會他內心的不捨,因為這是他一生中最喜愛的工作,但我也相信這份刊物一定會重出江湖。以我對家國兄的瞭解,從他從事民主運動、擔任民意代表、創辦平民媒體,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現在這一點困難真的不算什麼,對一個勇於追求夢想的人,休息就是在蓄積前進的能量,我們且拭目以待,再來好好玩他一場。
(作者陳其標,馬祖通訊副總編輯)







熄燈感言/我還有一個夢
作者:劉家國
很多人知道蔣經國曾經寫信給林國 淦老師,信中提到我的名字,但卻很少人曉得,因為這一封信,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原本規劃大學畢業後,進入報社當一名記者,結果這個夢想至今未能實現。
蔣經國在民國62年12月巡視東引,當時小小島上只有兩名大學生,一位剛回到東引國中教書,一人還在就學。前者林國淦老師是我的學長,同樣考取東吳,當年大學錄取率不到20%。因此,我也被邀請加入歡迎蔣經國的行列,跟他握個手,報上名字與學校。沒想到蔣經國的記性過人,次年3月,寫了一封親筆信給林國淦,鼓勵年輕人返鄉服務,信中提到了我的名字和就讀的學校。這不打緊,青年戰士報記者聞風而來,到學校訪問我,報導中指出,由於受到蔣經國的感召,我畢業後也決定返鄉服務。其實,我跟本沒有講過這句話。
在當年威權統治的氛圍下,雖然曾經擔任校刊總編輯,懷抱記者夢,但卻完全沒有選擇,我放棄了既定的人生規劃,回到東引教書。
人生在這裡轉彎後,我只當了一年老師,後來開過唱片行、咖啡廳、卡拉OK、雜貨店,直到八O年代台灣地區解嚴,金馬民主運動風起雲湧,曹原彰發行的馬祖之光月刊,邀請我擔任主編,宣揚民主理念。雖然未能進入報社,但多年來「當記者」的小小夢想,卻在這時意外實現。
跟隨兩度榮獲金鼎獎的資深記者曹原彰身邊,寫文章、邀稿、採訪、編輯、跑印刷廠、募款、發行,我受益良多,也因此練就了「辦刊物」的十八般武藝。所以,民國82年馬祖之光停刊,我立即決定接續這份民間刊物的香火,創辦了馬祖通訊。
在我擔任校刊總編輯,以及參與馬祖之光編務前後,曾經大量閱讀新聞學與編採等相關書籍,對於美國新聞史上著名的「一人刊物--史東週刊」創辦人 I.F.Stone,景仰不已。史東一人獨立發行週刊長達18年,雖然發行量只有6、7萬份,但訂戶包括愛因斯坦、瑪麗蓮夢露,影響力遠超過發行量。史東在越戰時期,曾經獨力揭發美國政府假造的「東京灣事件」,名噪一時。史東一人獨立發行週刊,影響深遠,我心嚮往之。
馬祖通訊月刊於民國88年7月停刊後3年,由於電腦排版與彩色印刷科技成熟,在曹以雄議員慷慨發給助理月薪4萬下,並邀得年輕寫手陳其標加入陣營,91 年8月,馬祖通訊以週刊方式復刊,我的第一個小小夢想,終於實現。直到一年後,由於罹患頸部退化性骨刺,需長期復健,才改為雙週刊,發行至今。
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雖然已知有多位地方有力人士,正在發動「搶救馬祖通訊」運動,但在既定的計畫下,馬祖通訊準時在曹以雄議員下台後,吹奏熄燈號。
未來我們計劃申請營利事業,利用已經頗具人氣的馬祖資訊網,配合「馬祖旅遊通」與規劃中的「馬祖購物通」網站,展開有效的「網路獲利模式」,一旦獲利成功,利用網路收入,馬祖通訊復刊,或許只是時間早晚問題。更甚者,我還有一個比週刊更具野心的夢想,希望有朝一日獨立創辦一份民間日報,那才夠酷!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在網路、數位相機、部落格日益普及之下,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結合網路與非營利組織,獨立為馬祖創辦一份民間日報,此一「夢想」,值得挑戰。
(劉家國,馬祖通訊發行人、總編輯)






站長的一個夢,在這裡,卻給了很多人夢想。不曉得我是什麼性格,總不太相信這熄燈號,是真的熄燈了,而是歇燈而已。因為在馬祖通訊雙周刊,同樣承載了許多人的夢想與希望。而夢想與希望是不會滅的。之前我還瞎想,商業化了的馬資網,是否還是能讓人暢所欲言或應言的馬資網?看到初步藍圖了,就覺得馬資網的天空應該還是清亮,依然是孵夢的地方。
好玩的副站長與有夢的站長,我假想在此向您們敬禮致意,相信熄燈卻不滅,因為夢想會再將它點燃。
要築夢踏實喔!加油!






記得第一次收到副站長寄來的馬祖通訊雙週刊
拿在手上當下有點心驚,無論印刷、紙張、編排、字體、字級
乃至文章深入的報導,都已達到專業的水準
而後當我知道這份雙週刊
是透過眾人心力才送到四鄉五島每一戶村民手中
而且是兩位大男人犧牲假日、陪伴妻兒時間所換來的心血傑作
那種感動,就像胸口猛然被擊了一下「喔~好痛!」
從亞歷山大大帝、唐吉科德到馬可波羅
西方世界一直將這些人物當作是英雄的象徵
他們表現在一種超越常人的敘事詩裡
代表了人類對於理想與想望的追求與信仰
曾經聽友人淑萍小姐聊到當年與站長家國兄共事的日子
言中充滿景仰與敬佩。她說,馬祖通訊與馬祖資訊網是站長的生命
正因這個夢想,才能讓人有唐吉科德般的精神、源源不絕的熱情
因為那不只是一種夢想,更是一種生命的信仰
有句話說「認真的男人最有魅力」,就像彥蓁小姐說的
馬祖通訊雙周刊,承載了許多人的夢想與希望
馬祖資訊網更是一個讓人暢所欲言、孵夢的好地方
休息是為了儲備更多的能量,相信緣起不滅
站長、副站長的夢,我們拭目以待。







不論是哪裡的「民主」
都需要監督與制衡
但在馬祖通訊「熄燈」的現在..
僅存的自由之火消失了
可以感受到..黑暗已籠罩整個天空
不管是監督還是制衡..都可以說是蕩然無存了
資深媒體人范立達說..媒體要當喜鵲..也要當烏鴉
近年來..我們看見台灣本島在媒體的大力監督下
各種民生問題的浮現..是政府無法逃避的責任
但在這裡..我沒有當烏鴉的權力
即使我奮力哀鳴..也沒人能聽見
因為有人選擇了當駝鳥
但別忘了..每人都知道問題的存在
人民不是傻子
過度的操作..絕對招致人民的反感及厭惡
曾經..我希望這份每天出刊的報紙
能像馬祖通訊一樣受到歡迎
大家看它的心情..就像等馬祖通訊出刊一樣的期待
但是有人就是希望它不要「太好看」
現在..我輸了..至少..我努力過
夫復何言?
媒體的功能到底在哪裡?
不是唱衰..也不是整天找政府麻煩
而是在於呈現社會各種問題..反映各種民意
讓問題得到應有的解決
讓民意獲得抒發的管道
如果一切以官報來自我限縮
那尊嚴將永遠無法掛在臉上

一首情衷訴心曲..譜上深戀兩字痴





同樣身為東引人,我感到與有榮焉。馬祖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平面媒體"馬祖通訊"及網路媒體"馬祖資訊網"都出自於東引人之手。
大學畢業後,我在台北為了自己的夢努力在打拼,而兩位學長卻是為了全東引甚至全馬祖的夢努力在打拼,真的是很令人欽佩與感動。
我相信,肯表演的人ㄧ定找得到舞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