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小毛雨  溫度:19℃ AQI:32  風向:北 風力:12級 南竿雲高:9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70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小編 
網管 


註冊 : 2018-09-03
發表文章 : 13262
掌聲鼓勵 : 4807

發表時間 : 2021-03-09 17:37:42
FORM: Logged


小編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小編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移居臺灣,與馬祖完全不同的世界 文:王伯安 --閱讀人次 : 1133

第三章 移居臺灣,與馬祖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馬祖上學的兩年,因為接觸到從外省和臺灣(本島)來的老師,對島外的生活產生了嚮往之心。雖然當時只有5歲半,但是對於李叔同這些人物已經耳熟能詳,《送別》之類的歌曲也早早就會吟唱。

當一個閉塞的生靈突然被島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人之所以願意有更高層級的追求,應該就是從不滿足於現狀開始的吧,再加之島上生計出現問題,1974年7月,王老師跟隨父兄來到了臺灣。

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小孩子的視角總是敏銳而新奇的,很快便發現了臺灣跟馬祖不一樣的地方。第一次知道摩托車,第一次看到計程車,第一次瞭解高速公路,第一次目睹電視機…….人生的很多第一次就這樣迎面而來,讓人應接不暇。用王老師自己的話說就是感到自己「好像突然從一個原始部落,來到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大都市」。估計此時讀者的腦海裡可以想像出類似於美國西部大開發的畫面。當時的臺北,冰箱、洗衣機、電鍋都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

王老師初到臺北,是暫時居住在叔叔家的。周圍新奇的環境激發著小男孩的探索欲。所以那時候「闖禍」是家常便飯。

都說「七歲八歲討人嫌!」這句話應該是對七八歲孩子最真實狀態的描述。這個年齡的孩子精力特別旺盛,感覺永遠有消耗不完的能量,可以像個發電機一樣一天24小時運轉不停。

一刻不得閒的結果,就是家裡的許多東西都會「遭殃」。一會兒研究研究這個,一會兒撥弄撥弄那個。直至今日,對任何新奇的東西或技術,王老師始終保持的強烈的探究欲。這是十分難得的。

初到臺灣,學校要求每天都要穿白色的制服。因為制服只有一件,而且每天要保持整潔。可是制服如果頭一天晚上洗了,第二天一定是不會乾的。為了想讓衣服快點乾,也為了研究一下電鍋的「多」功能,當時八歲的小孩竟然異想天開地把白色的制服直接放進電鍋裡去煮,結果可想而知,制服被徹底煮壞,小男孩也被家人痛打一頓。用電鍋煮衣服這個舉動在大人眼裡是一個十足的「呆傻」行為,可是孩子的邏輯也許就是:米和水混合在一起用電鍋煮好後就變成乾的白米飯,或許衣服也可以如法炮製呢?孩子只是想驗證自己的想法,試試看而已。牛頓煮懷錶,王伯安煮制服。雖然被大人修理了一頓,但心裡仍然開啟了自我激勵模式:說不定自己就是下一個牛頓呢!人大概是因為有夢想,有目標,並且會自我療癒和激勵,才可以在鋪滿荊棘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吧!這種精神在王老師往後的求學和創業的過程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當時孩子的童年,並不像現在的孩子,有許多現成的玩具為伴。但正是因為現在孩子的玩具太氾濫、太現成,反而制約了孩子大腦發育的水準,關於這部分的內容,後面再進行詳述。

鹿橋的會員家庭都知道:不買玩具,是鹿橋向家長規定的三不原則之一。70年代童年期孩子最大的樂趣,便是就地取材,現場實驗。王老師小時候經常做的事就是自己打開瓦斯爐(煤氣爐),然後把蠟燭、樹枝等等可以順手找到的東西都放進鍋裡去煮。然後滿懷期待和滿眼欣喜地觀察著鍋中發生的「奇觀」。

還有一次為了想弄明白保麗龍(泡沫塑料)燃燒後會發生什麼變化,竟然自己真的點燃了一塊保麗龍。結果不小心被保麗龍灼傷,腿上到現在還留有疤痕。想來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吧!現在的抖音有很多調皮孩子折騰父母的視頻,讓家長苦不堪言,相較之下,60年代人的童年是在「折騰」自己中度過的。

如今王老師回想起來,反而會感謝自己當年的折騰。因為做了很多實驗,反而萌生了想要瞭解科學,學習化學的念頭。白色的保麗龍為什麼熔化後會變成黑色的東西?為什麼固態的東西可以變成液態?究竟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衣服乾得更快?一個個為什麼一直在腦海中盤旋,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科學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時至今日,王老師對剛轉學到臺灣的經歷仍然印象深刻。大概人的大腦總是對有明顯有對比性的變化印象較深刻吧。當時,一個班級裡有越南人,有緬甸人,有印度人,有外省人,整個班級好像一個小小聯合國,這是與馬祖完全不同的感受。整個班級的語音五花八門,也就是那個時候王老師才開始正式學習閩南語。當時是小學三年級,因為班級裡外省同學的普通話講的好,學習成績優異,加之家庭經濟條件優渥且裝扮整潔,學校裡的很多機會和資源就會分配到外省同學身上。類似於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等,讓外省同學參賽和獲獎的機會,就比別的孩子多的多。王老師由於家庭條件不富裕,且又是外島來的轉學生,初到臺灣的學校,落差感難免會油然而生。

除了學校資源,當時外省人也佔據著絕大多數的社會優質資源。例如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一些工作崗位,類似於於教師、政府機關公務員等等,也是外省人居多。甚至於當時的電臺或者電視臺,如果播出的劇集需要普通話配音,也都是由外省人來完成。加之當時的蔣總統懷念故土,臺北的很多城市設計都是參照大陸進行的,比如臺北也有西藏路,甚至西藏路也建在臺北的西邊,與西藏在祖國的位置是一樣的。

由於這些無法扭轉的歷史原因,逐漸形成了本島人對外省人的羡慕與嫉恨。大概這也是臺灣人不喜歡大陸人的原因之一吧。當時有限的優質資源被外省人掌握居多,本地人掌握不到優質資源就會心生怨懟。

第三章 ...

王伯安發佈於 2021年3月8日 星期一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