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我的無敵小金剛 --閱讀人次 : 8568 日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在接受立法委員李敖的質詢時,回答他這十年來唯一犯下的錯誤是:教改未能紓解孩子們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形沉重…雖然,教改的荒腔走板是當局整個體制面、執行面的問題,但是面對孩子們接踵而來的壓力,為人父母仍有許多無奈與不捨,百感交集中,想起幾年前曾經寫過的一篇短文,如今看來當時的心情依舊,在此與馬資網的朋友們分享…
我的無敵小金剛
接連一個月,台北的天空出現難得的清朗。
和煦的微風、乾燥微涼的氣息,伴隨間歇性的陽光,整個人都春光明媚起來。
現在是正午12點,16℃微涼的台北街頭,我坐在國父紀念館對面的麥當勞,看著從玻璃窗前魚貫經過的放學孩童。
快樂的童年,只在6歲以前?!
自從兒子上小學後,在陪伴他讀書的過程中,我終於明瞭,台灣父母對於孩子瘋狂補習的歇斯底里。與其說是望子成龍,不如說是對於現行教育體制的無奈。從90年開始實行的九年一貫教育改革,將原有的國、數、社會、自然、生活與倫理…區分為五大領域,讓學習走出教室,讓知識跳脫課本,老師們也能根據自己專長盡情發揮,不再只是教條式的照本宣科。這樣的教改誠意,原本是希望孩子活學活用,然而據我實際觀察的結果,每一個領域的探索竟變成了「無限上綱」!因為每個小學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評量、試卷又林林總總,不像我們小時候只有國立編譯館統一規格。孩子為了應付學校考試,因此只能課外進修、勤寫評量。只是忍不住問,為何一個好的教育制度,在台灣執行起來卻荒腔走板?
「正因教材沒有統一標準,孩子學習的的範圍就更寬廣了,因此,只有活學活用,把觀念搞清楚,才有辦法一路順遂。傳統死讀書、背公式已不管用了,因為考卷永遠不會只有一種…」兒子英文班的老師說。
是孩子的學習單,還是考驗父母的EQ急轉彎?!
「學習單」這個名詞,對家中有小學生的父母一定不陌生。它是一種課本以外的延伸學習,老師會針對課本的主題,用活潑生動的命題方式,提供孩子另一種學習視野。然而學習單的難度,常超乎孩子所能理解的程度,絕大多數必須在父母的協助下才能圓滿完成,對於白天工作奔忙,晚上還要做親子作業的現代父母,這是教改的美意?還是對父母耐力的試煉?!
是孩子起步太晚,還是教改的腳步來得太快?!
兒子班上有一位小女孩,也是家中的獨生女,4歲半開始上「全腦開發」課程,現在上了小學,每天下午要學英文,此外,鋼琴、小提琴、建構數學、自然科學、繪畫…更是一樣不少。據說,這還是班上很普遍的現象。
「難道不怕給孩子太多,無法負荷?」我忍不住問女孩的母親。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的環境跟我們以前不同,小孩現在不學,將來就沒有競爭力。」女孩母親說。
曾經告訴自己不要淪為這樣的母親,曾幾何時,在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漸漸在無奈中向升學主義靠攏。兒子的班導師,家中有一位就讀明星小學的資優生,她熱心地建議我,兒子對於圖形、數學與量體的理解力較差,要我帶他去上「建構式數學」的課程。
「低年級的數學在於觀念的建立,此時不打好基礎,到了三年級就很難提升,因為現在的建構數學比以前更難,重視思考的過程,數與量的應用…」
老師的話像一把利刃刺耳而心驚,雖然我不想把孩子培養成資優生、龍的傳人,但卻又怕孩子在未來學習數學的挫敗中失去了自信,於是我也像一般心急的父母,向家長們打聽口碑好、師資佳的補習班。我站在孩子求學的十字路口,「成績優異」與「常態學習」一直在心中天人交戰,每小時500元的數學課,是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未來?還是滿足自己的心安?
是培育金字塔頂端的精英,還是術德兼修的人才?!
總是這樣不安的自責,總是這樣對台灣的教育體制深深不滿,然而我還是得跳上這輛上行列車,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中,陪著孩子摸索適者生存的法則。除非有能力移民,除非有財力唸體制外的森林小學,除非對孩子的未來缺乏憂患意識,否則,你真得很難做個「一切平常心」的父母。畢竟現在的環境,真得不一樣了。
孩子們的喧嘩將思緒拉回現實,窗前的國父紀念館淡淡的閒情依舊,飛簷墨瓦在陽光下閃著金光。跟數學班的老師約好2點鐘報名繳費…
「媽媽,今天的英文我又考了100分!」自信滿滿的小臉蛋,瞇起了兩道彎月。
兒子對英文的接受度與日俱增,但對數學的理解力總是慢半拍,真不知是資質魯鈍,還是他還沒找到那把鑰匙?我常這麼懷疑著。
2002.冬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
文:黃金花
心有同感,我雖只是以一個媽媽的角度看,但還是深切感受到台.加教育上的文化差異.很多人都知道,台灣非常重視教育,不過這裡說的是指應試教育,在台灣.只要考得好,不在乎過程怎樣?其實台灣的孩子都很聰明,只是在學習中受到太多的束縛,台灣的教育體制是以考試選拔人才,不在乎其他的方面,大部份學校對學生的課外活動有所忽視,在這種教育體制下,老師被迫願意看到的是高分的學生,但是由於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少高分的學生其實是現實中的低能兒.
加拿大的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快樂與否?他們認為強調個性並不是行為張狂,打扮另類也不代表思想醜陋.學生的參與意識彰顯加拿大學校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張揚個性,以及自由平等的校園文化特徵.而大部份的加拿大學生都會參加不少的組織.運動團體等有意義的活動,而在上大學時也非常注重學生的團隊領導能力,和與其他學生的相處關係.
每一位家長都期望望子成龍.希望自已的孩子在同齡人裡更勝一籌,因此不斷地給自已的孩子施加壓力,而忘記了自己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台.加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有各自的優點,作為一個母親,我只希望 兩邊可以互補不足,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可以造福人類的人才.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嫂子:
這是洪蘭教授的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我國的科學教育從五四運動時開始談起,距今快要一百年了,但是現在看來,我們國民的科學精神並沒有比一百年前的老祖宗好到哪裡去:飛機出了事,交通部長不先追究飛安問題,反而去搬動辦公室的桌椅換風水;這次大選結束,有好幾位立法委員入閣,報載同黨的立法委員一窩蜂搶著要空出來的辦公室,認為那幾間風水好,才使他們升官。所謂「上行下效」,連在上位者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一般老百姓了,像是最近的基本學力測驗,一大堆家長到寺廟求神拜,看了令人感嘆萬分。我們不是教孩子,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嗎,為什麼還要去廟裡祈求協助?如果鬼神受了香火就保庇我們,那他們算不算收賄?我們應該教孩子,只要盡了力,成敗沒有關係,考上了大學,沒有人管你高中念哪個學校,拿到了博士,沒有人管你大學是念哪間私校。
從根本做好科學教育
現在有很多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容易鑽牛角尖去自殺,這跟我們未能打開他們的視野,提昇他的境界有關。科學教育最基本的精神是實事求是,因為這點沒做到,連帶生命教育也賠上了。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不論科學教育、生命教育,它的目的是相通的,都在替國家培養可用的國民,因此在這國家快速沈淪之際,我們應該追根究柢,從根本去看如何做好我們的科學教育。
目前科學教育冠冕堂皇的話已太多,那些定義、教條、口號很炫麗,但卻於事無補。辦教育如同蓋房子,只有從最基層打椿起,切切實實的往上砌牆,這幢房子才不會倒。科學教育的根本精神在求真,它的必要條件是邏輯性思考與獨立判斷能力,實行法是反証法。科學精神其實就是一個態度,一個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敬業態度,所以科學的精神其實也是我們教育國民的基本精神--求真、求善、求美。
台灣人缺乏求真的態度
求真就是不和稀泥,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抄小路,不走捷徑,當這個精神發揮到極至時,「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會自然湧現,因為心中看到的是真理,真理是不能妥協的,人最後面對的是自己的良心。伽利略在接受教會審判,好不容易逃過火刑免去一死,走出教堂時仍然輕聲說:「可是地球的確是繞著太陽轉」。這種求真的態度目前在台灣很缺乏,整個社會風氣是得過且過,不講究是非。二十年前美國加州曾經發生過一個車禍,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行駛時輪胎突然脫落,彈跳到下面一層的高架公路上,擊中一名警官汽車的擋風玻璃,造成該名警員的死亡,事後追究責任時,發現是中國城一家修車廠的技工在安裝輪胎時,沒有按照規定鎖五個螺絲帽,只鎖了三個,因為他認為這樣就夠了,他還覺得美國人笨,浪費時間和力氣去做虛工,殊不知輪胎在高速旋轉時螺絲易鬆弛,如果鎖五個,還有二個作後備保障安全,不會發生意外。
這種馬虎不敬業的態度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去過很多中小學演講,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爬過那一個學校的樓梯是等距的,總是高高低低不一樣間距。國立中正大學在我回國教書時是個全新的大學,但尚未驗收便漏雨,尤其我的辦公室,雨水竟然倒灌,後來發現是窗枱並未依照規定向外傾斜,使雨水流出,反而是向內傾斜,所以雨水倒灌。
只重表象,科學無法深根
如果我們不能從小訓練孩子求真、求是的態度,談科學教育則有如鏡花水月,因為沒有根基的高樓是不長久的。澳洲人把油加利樹叫「寡婦製造者」(widow maker),因為它常無預警倒下,壓死底下做工的人,使妻子變成寡婦。我初去美國時不了解這麼高大的樹怎麼會無預警倒下,覺得那句話可能是誇大其詞,直到有一天,停車場旁的油加利樹倒下,壓壞了底下遮蔭的車子,我看到翻倒露出來的樹根時才驚訝到它的淺。我的老師意味深長的說:「淺根的樹,再大的蔭我不敢去遮;沙灘上的城堡,再雄偉我不敢去住」。要想科學救國,必須先訓練孩子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求真精神。愛迪生曾說:「沒有血汗就沒有靈感」(no inspiration without perspiration),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為求快速成長,種了根不深的大樹,一時枝葉繁茂,看起來綠葉成蔭,但是終究要付代價。現在整個社會已太浮華了,只重表象,不看實際,讓敢玩弄數字敢吹牛的人得逞,這個現象沒有糾正過來,科學是無法生根的。
另一個我們目前很缺乏的是反証的科學方法。在科學上,我們是先假設兩者無差異(H0),然後再推翻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es),也就是說,找到一千隻烏鴉都是黑的,並不能証明「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命題,但是只要找到一隻烏鴉是白的,便推翻了虛無假設,証明了那句話不成立。反証是個非常有力的証明方式,當然,科學最重要的是問對問題,在問問題前先要有足夠的背景知識才能設立假設。
從生活中培養求真的態度
普通常識一直是國民知識水準的一個指標,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察費曼就曾經說過:「科學不過是普通常識的延伸」,科學是建立在普通常識上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會去相信綠豆湯抗煞,而且相信午夜子時熬的綠豆湯才有效,造成大家晚上不睡覺,市面上一豆難求,那麼這個國家是已經病入膏肓,我們真的是需要好好檢討我們的科學教育了。
教育本來不應該與生活脫節,現在各個國家都在談知識經濟,假如國民連基本的普通常識都沒有,我們怎麼去拼經濟呢?那不是自欺欺人嗎?沒有知識怎麼去做獨立思考?沒有邏輯性思考如何去作關鍵性判斷?在我們要求學生有科學精神之前,我們必須先替他們把基本常識根基打好,使他們有判斷的依據。也就是說,全民閱讀的習讀必須在小學時就養成,他們才能踏著基本常識的鷹架往上,去求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根,舉辦再多的科展也只是曇花一現,無法成長茁壯!
對中國人來說,這一百年來追求「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我們只學到了皮毛,根並不扎實。既然知道無根之樹不會活,要活樹,只有從根救起,在生活上培養孩子腳踏實地求真的生活態度,在教育上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增廣他的見聞作為思考判斷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打開孩子的胸襟,摒除偏見,讓數據說話,使他可以看到數據背後的意義,強辯硬掰的國民是不可能成為科學家的!
rose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