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新書揭秘: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 --閱讀人次 : 3406 史上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施明德嗎?最近出版的新書《意外的國度》,作者指出,1950年6月韓戰爆發,蔣介石於當年7月主張金馬外島撤軍,所幸他的私人軍事顧問柯克(美國海軍上將退役)大力反對,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打消念頭。
由於《意外的國度》這本書揭秘,金馬民眾最該感謝的不是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而是美國海軍上將柯克。
柯克(前排左二)與一群國軍將領開會(圖:胡佛檔案館提供)
2016年出版的《Accidental State》,中文書名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現代臺灣的形塑》,作者林孝庭教授引用大量蔣介石日記,敘述1945到1954年,短短十年內,幾乎流亡的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站穩腳步,而關鍵的歷史事件就是韓戰。
書中第240頁寫道:「1950年7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戰場輸送3萬3千名兵力之準備。蔣此一想法,亦導源於美方稍早所發表的一個聲明,指出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將不在美國第七艦隊的保護範圍之內。雖然柯克全力支持臺北參加韓戰,但他卻強烈反對國軍撤出金門島。柯克深信,這個舉動不僅看起來像是對共產黨示弱,而且會對臺灣乃至當時整個自由世界產生消極的心理作用。雖然蔣心中有所不服,但最後還是讓步,同意不撤。」
退役的美國海軍上將柯克(Charles M. Cooke),在國民黨和蔣介石政權風雨飄搖之際,於1950年2月以私人身分抵臺,很快獲得蔣介石的信任,成為重量級的軍事顧問,並協助國府從日本取得軍火,同時建立與麥帥的對口關係。
1950年4月,蔣介石派柯克前往舟山群島考察,當時蔣介石和他的高級軍事將領都認為要固守舟山群島,而島上已有13萬駐軍。但柯克考察完畢後,建議放棄舟山群島,因為他研判共軍在蘇俄軍援下,已掌握舟山群島的海空優勢,務必在6月海象改善之前撤軍。雖然包括陳誠和蔣經國在內的重量級人物都反對,但最後蔣介石還是接受了柯克的建議,在內部極大反彈下,做了重大決定。
柯克主張放棄舟山群島,卻反對金馬撤軍,最後都證明了他的建議雖大膽卻明智。而六十多年後,由於《意外的國度》的出版,首次讓金馬民眾得知他們的命運是一個美國退役將領所決定,金馬能走到今天,原來最該感謝的不是國民黨政府和蔣介石,而是柯克。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轉貼之一:
標題:蔣中正捍衛金馬台澎之功無庸置疑
作者:kmt馬祖黨部
發表時間 : 2017-05-30
「新書《意外的國度》揭秘: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哈哈!標題好聳動,一定可以增進瀏覽率。
史上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當然不是施明德,是美國,是希望取得自身最大利益的美國。
如果如劉家國站長所言「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這個說法成立,古今中外所有的歷史學者豈不是都變成腦殘,所有相關的歷史文件都變成廢紙。
儘管如書中第240頁寫道:「1950年7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戰場輸送3萬3千名兵力之準備。……」
用以上的描述就斷定說蔣中正(介石)主張金馬撤軍,是很荒謬的推論,缺乏邏輯。從這歷史背景來看,蔣中正從未主張也不敢主張從金馬全面撤軍,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藉機反攻大陸。所以為了反攻大陸掌握歷史契機,必須「調動部隊」,由小島嶼渡海登陸反攻大陸相對困難的情況下,若能參與韓戰是絕佳的機會。把軍隊調動「作為向朝鮮半島戰場輸送3萬3千名兵力之準備」,解釋成「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不是很荒謬而好笑嗎!
「蔣介石正考慮……」,把「考慮」當做是「主張」,不是誇大其詞嗎!
隨著歷史的推進,有「歷史文件佐證」的資料,再再證明在中華民國風雨飄搖的1950~1960年代,美國主張金馬撤軍,而蔣中正捍衛金馬以期反功大陸之心無庸置疑。舉其歷史背景與數例:
◎美國杜魯門總統於1949年8月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表明美國停止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
◎美國1950年1月發表「不介入臺灣海峽爭端」的聲明。
◎1955年1月18日中共一舉攻克一江山,大陳島危在旦夕。美國認為大陳島不具備任何戰略重要性,極力要蔣中正放棄大陳島,蔣中正則趁機提出以美國公開聲明把其防衛擴大到金馬作為大陳島撤軍的先決條件。為瞭使國民黨迅速從大陳島撤退,艾森豪威爾作了私下承諾。但國民黨撤退大陳島後,金門、馬祖問題突顯了出來,美國的「金馬撤軍論」甚囂塵上。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政府驚覺錯誤,體認到臺灣戰略的重要性,將臺灣列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
◎1955年3月18日,蔣中正在回答英國《泰晤士報》記者提問時指出:大陸系屬中華民國之領土,大陸沿海島嶼金門馬祖更為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領土之一部分,此等島嶼對於控制台灣海峽保衛台澎具有重要性,中華民國政府決心予以保衛。
◎1955年3月23日,蔣中正在接見美報人塞爾茲伯格時,對盟國建議他撤出金馬表示憤慨,他說:「試圖強迫我們不經一戰而放棄沿海島嶼是不公正的」,「我們的軍隊在任何情勢下都將不從外島撤退,我們將不對任何的壓力屈服。我們決心打到最後一個人」。
◎1955年3月25日,蔣中正在接見美報人霍華德時再次強調:「不論是否獲得美國的援助,中華民國都將全力防衛金門馬祖,一切在所不顧。」
◎為了表示捍衛金馬的決心,蔣中正偕夫人宋美齡親自前往金門、馬祖視察。
◎美國為自身利益一意孤行,堅持要蔣中正從金馬撤軍。1955年4月22日,美遠東助理國務卿羅伯遜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前往台灣游說。羅、雷到台灣後與蔣中正、葉公超等舉行了兩天會談,表明美國的立場仍然是只保衛台澎不保衛沿海島嶼,要求蔣同意撤出金門、馬祖。蔣中正堅決拒絕了美國的建議,不同意從金馬撤退,並明確表示,不管有沒有美國的幫助,他都要防守金馬。會談結束時蔣表示:他的答復是最后正式答復。蔣中正在金馬撤軍問題上毫不妥協的態度,使得美國無可奈何。
◎1954年12月美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作為新的對華政策。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轉貼之二:
作者:劉家國
發表時間 : 2017-05-31
首先表明,經與國民黨連江縣黨部主委林滿正先生連絡後,已確定以上這篇文章為林主委所寫。
其次聲明:
一、本人撰寫〈新書揭秘: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一文,並非評論蔣介石個人的歷史功過。
二、撰文的原因是閱讀《意外的國度》一書,發現以往縣志和鄉志未曾記載的新事證,尤其美國退役海軍上將柯克於1950年7月對於蔣介石的建議,關係金馬命運至為重要,因此轉載《意外的國度》部分內文,籲請金馬民眾重視這段未曾披露的歷史,並應感謝柯克。
三、文章原本應以柯克為標題,但顧及讀者對於柯克甚為陌生,因此改以大家熟悉的蔣介石為標題,期能吸引更多人閱讀。
四、滿正兄認為標題不應寫「主張」金馬撤軍,應寫「考慮」金馬撤軍。但依據《意外的國度》一書的敘述:「蔣心中有所不服,但最後還是讓步,同意不撤。」可見蔣介石原本已決定金馬撤軍。至於,用「主張」二字,用意是呼應文章破題的「施明德主張金馬撤軍」,權宜用詞。而事實上,如果不是柯克堅決反對,1950年7月或稍晚,金馬早已撤軍,金馬歷史也已改寫了。
言歸正題。1950年對於蔣介石而言,是他個人最顛沛和困頓的年代,也是國府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年代。1950年2月,蔣介石在臺灣復行視事,同年,柯克抵臺、海南島淪陷、舟山群島撤軍。這時候的蔣介石,根本無暇顧及金馬。當時的馬祖,除了南北竿進駐少數國軍外,白犬、東引、四霜、浮鷹、西洋、岱山都由非正規的東海部隊4千多名官兵駐防,直到1950年底,國防部才撥發1千2百餘人糧食,處境艱困。
蔣介石首次抵馬巡視是1955年4月,到1965年最後一次來訪,期間5度蒞馬。距1950年已有數年之久。
103年續修連江縣志《歷史志》列有〈蔣中正與馬祖〉專章,由金門籍學者李仕德主撰,追溯蔣介石與馬祖的相關史料,最早是1954年3 月25日:蔣中正總統接見美報人霍華德談話斯克利浦斯霍華德報團報紙之一,紐約世界電訊與太陽報總編輯霍華德,本日引述 蔣總統的談話說:「不論是否獲得美國的援助,中華民國都將全力防衛金門及馬祖,一切在所不顧」。
因此,《意外的國度》這本書所敘述的1950年7月這段有關金馬撤軍歷史,至為珍貴。也是本人撰寫專文的原因。
1950年7月,蔣介石是否決定金馬撤軍,無關其對金馬人民的情感,而是國府整體戰略佈署的選項。至於1954年以後,蔣介石不斷重申「全力防衛金門及馬祖」、「金門、馬祖與臺灣、澎湖是不可分開的,欲保衛臺澎,必須同時保衛金馬」、「無金馬就無臺澎」等等,都已記載於103年續修連江縣志。這段歷史不會湮滅。
最後重申,本人所寫〈新書揭秘:最早主張金馬撤軍的是蔣介石〉一文,無關蔣介石的功過與評價。況且,保衛國家領土之完整,本來就是總統的職責,並無「功勞」可言,不是嗎?
----------------
延伸閱讀:
103年續修連江縣志《歷史志》第六篇第一章「蔣中正與馬祖」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雖然書中第240頁有註解、有參考文獻。但引用的四則文獻(三則蔣介石日記,一則國史館外交檔案)跟最重要的底下這一段話,不知有何關係?
書中第240頁寫道:「1950年7月,蔣介石正考慮從金門及福建省沿海的其他島嶼撤軍,以鞏固臺灣本島的防禦,作為向朝鮮半島戰場輸送3萬3千名兵力之準備。蔣此一想法,亦導源於美方稍早所發表的一個聲明,指出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國東南沿海島嶼,將不在美國第七艦隊的保護範圍之內。雖然柯克全力支持臺北參加韓戰,但他卻強烈反對國軍撤出金門島。柯克深信,這個舉動不僅看起來像是對共產黨示弱,而且會對臺灣乃至當時整個自由世界產生消極的心理作用。雖然蔣心中有所不服,但最後還是讓步,同意不撤。」
這段話「最多」算是柯克片面之詞,完全沒有蔣介石自己講的、自己寫的「直接證據」。
甚至,連「蔣介石考慮」、「蔣心中有所不服」這些文句,都不清楚到底是柯克的「猜想、認知」,還是作者林孝庭的「猜想或認知」。
訪問別人,然後斷章取義、添加己意,這是書壇上常見的作者「糗」事。
這段話,違反了好幾條歷史學者嚴耕望在《治史經驗談》書中提及的具體規律:
一、盡量少說否定話
二、不要忽略反面證據
三、引用史料要將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斷章取義
四、盡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後期改編過的史料
五、後期史料有反比早期史料為正確者,但須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證
六、轉引史料必須檢查原書
七、不要輕易改字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參考一下這個「歷史大發現」:
鄭和發現美洲,錯誤的假設離奇的結論
http://hk.huaxia.com/zt/whbl/05-047/589901.html
歷史學家葛劍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說:
「我很欽佩孟席斯豐富的想像力和執著的追求,如果用於寫一部科幻小說或歷史小說,或許能取得成功。但如果用嚴肅的歷史著作的標準來看,我只能遺憾地說,作者是從錯誤的假設出發,採用了不可靠的或並不存在的證據,又通過非正常的推導過程,得出了離奇的結論。」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感謝楊教授的指正與提示。的確第一手資料「蔣介石日記」目前仍暫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只准內閱,因此有關金馬撤軍問題,有待蔣介石日記出版,就可水落石出。
另外,縣志除1954年蔣介石回答美國記者有關金馬撤軍的記載外,1954年之前甚少或缺乏有關史料,這段歷史待補充,也亟待蔣介石日記的出版。其次,縣志記載蔣介石於1955年4月底首次蒞馬巡視,是4月幾日,也需查證他的日記。
不過,蔣介石日記的所有權正在訴訟中,何時官司塵埃落定,很難預料。另一種方法是委託他人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申請閱讀蔣介石日記,將這段有關的幾天日記內文抄下,即可揭開這段歷史的迷霧。
-----------------------------------------------------
對這段歷史有興趣者,請參閱這則報導:
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丹福學者林孝庭解構:是歷史的巧合與意外(石秀娟 2017年03月28日 風傳媒)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