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畫派紀元展宣言 --閱讀人次 : 2973 一個「派」別的成立或產生,不是僅僅聚集了幾個同性質的人或事物,他是一種風格的整體表現。必須聚合更多的風氣、潮流及共識,更重要的是結合一群旨趣相投的人,一點一滴的累積和蘊釀出一種特有的氣質,所謂「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汪洋」。這種特有的氣質能喚起風氣之先,蔚為潮流。現階段政府和社會長期漠視、扭曲之下,有識之士焦慮對文化藝術的虧欠,極思有所作為。政府對整體文化政策的缺乏認知,和誨暗不明的執行程序,催促告急之下「畫派」於是應運而生。或許只是不想成為後世子孫責難的理由和目標,稍許彌補些對時代的一種糾纏複雜的歷史使命情感,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創作心血能夠「留取丹心照汗青」。
稍早,地區在無政府狀態下,人民岌岌於口腹的基本生存本能,從事農、漁及海上「趕鮮」活動,整体生活均在大貧小貧間的分野,生活的品味亦屬粗淺,在終日操勞下,大多數人視「文化藝術」為奢侈之物,可想而知「鶴立雞群」的風雅之士如「鳳毛麟角」。國軍播遷來台,地區進入戒嚴,實施「戰地政務」。軍管下的「文化復興運動」,有了藝術參訪團,是單項的文化輸入行為,對厚實馬祖文化的土壤,沒有幫助。文化的種子只能攝取有限且片面的養份,貧脊的土壤種植不了「富貴」,卻意外的收獲了「高傲」。
解嚴後,偏重於硬体建設,「文化沙漠」的稱呼,一掛又是拾數年。從林、曹、劉、陳等縣長以來,「文化、觀光」仍然只是口號。前幾年在國父紀念館「馬祖藝文座談會」劉縣長摘錄了五十點建言,也執行了建言,雖然沒能讓人滿意,畢竟已是認真面對問題了。在本人「精緻文化的催生一一談馬祖文化藝術的發長」、「播動文化的土壤」、「馬祖藝文協會第一次會員大會講稿」、「連江縣社教館馬祖畫家聯展後記」、「老街復甦.社區總體營造.藝術村」、「我在東莒燈塔上的進行式」...等文中,皆對「文化藝術」的方向、目標、規格,有做為、有期許、有批判、有建議,「耳提面命」和「當頭棒嚇」,但是,這種好似「暮鼓晨鐘」並沒有敲醒沈睡的「號角」和「司晨之雞」,也許這就是吾輩的「使命」,是時候了,不能再沈默了,終於我們決定了以「一年一展,一年一會」為號召,激起創作的風氣,定名為「馬祖畫派」,每年相約在「五月」。
本人添為起草人,起會由翁玉峰、陳合成、張信義、陳玉嬌、陳全英、王傳信、曹楷智為共同發起,相儒以墨,以畫會友。以五四精神為經,以翰墨為緯,外師造化,內師造神,前友古今中外賢達,後擁來者。以天地萬化為宗師,以日月鬼神為靈動,以馬祖為根,以台灣、澎湖、金門為據。無中生有,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改變文化沙漠的基因,保存優秀的文化資產。或許成一家言者寡,然而退休的老師及正在回鄉的道路上的才俊逐個正拾起畫筆,計劃開創生命的第二樂章,相信在有生之年定有嘉績,獻給鄉親和後世萬代子孫。
雖然航行之路荊棘密佈,掌舵者躑躇不前,社會價值的混沌不清,文化藝術的動力失速,文化教育迷失了方向,但是真正守護馬祖文化的根基和命脈的「神」是「你」和「我」這群「創造者」,讓我們共同敲響「文化藝術」希望的鐘,讓文化藝術和資產,根植人心。
(本文作者曹楷智先生留學西班牙近十年,現為西班牙塞維亞大學美術博士候選人)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