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時多雲 溫度:29℃ AQI: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5

發表時間 : 2017-01-20 04:53:50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鄉音馬祖 序》 情怯鄉關---後現代雜音裡的異端/謝昭華 --閱讀人次 : 1211

文:謝昭華

 宏文老師文采斐然,用辭典雅,又具自然科學學者專業背景,因此,他選擇以馬祖列島鄉音為題,撰寫一系列篇章,是我始料未及。

 從《防空洞》始,至《寶姨》終,這一系列以地方鄉音為篇名的文章訴說的無非列島鄉民的生活瑣事與喜怒哀樂。經歷過七零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文學界對此一命題亦多熟稔。然而,這些原先並不特異的方志紀錄,卻因為列島的歷史背景,有了與台灣本島鄉土文學截然不同的內涵,使之在中國大陸三零年代新文學、七零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與八零年代大陸傷痕文學之間異軍突起,展現與兩岸文學不同的風貌。

 與賽爾維亞作家米洛拉德•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與大陸小說家韓少功的《馬橋辭典》的小說故事相較,這些文章雖以散文形式展現,篇名所提引的語辭更為具體而非僅是篇名或虛詞而已。無論是《指導員》、《補給船》、《新婦仔》、或《救濟》都是四五零年代列島人們深刻的歷史記憶。在鋪陳故事同時,鉅細靡遺的回憶描述與說服力,令人匪夷所思。顯見這些童年往事猶如魂牽夢囈,深深嵌入大腦記憶的底層。

 鄭明娳教授在他《現代散文縱橫論》中指出「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史上,散文是一種極為特殊的文類。嚴格的說,現代散文經常處身於一種『殘留文類』的地位。」而詠物、飲食、人物是小品文的三大領域,也是這一系列文章主要關心的標的。

 詠物篇章裡特殊而令人們難忘的是搭乘軍艦的場景,由於列島嶼台灣本島距離遙遠,在無客機飛航的年代,軍艦是出入島嶼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數十年生活在所謂戰地的共同生活記憶。所以《補給船》中寫著

 「船來之日,帶來家書、情書,也帶來公文、命令;帶來歡欣喜訊,也帶來悲傷絕望。」

 《救濟》一篇敘述昔日依靠美援物資的年代,「貧窮是一面鏡子,照出人性中多少猥瑣、幽暗與不堪。」使人不忍卒讀。《防空洞》一篇書寫戰地特有的景觀,其時因兩岸對峙時空襲防空須求,使防空洞遍佈列島各村落。日後戰火煙硝退去後,作者赴大陸旅遊,在與金門馬祖近在咫尺的對岸也發現幾乎完全相同的建物,使他感慨萬千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它給予我們歡樂,卻以悲傷為代價;它給予我們希望,卻以謊言為藉口;它給予我們現實,卻是虛妄的堆積。……;所有的歡樂、痛苦、悲傷與憤怒,有若防空洞口的微風,在歷史的長廊裡輕輕拂過,消融成歷史的虛線,不復辨識,終究遺忘。」

 飲食篇章中,讀著海島物種繁多的魚貝類食材與風貌各異的烹調方式,不禁齒舌生津,而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竟然有如此豐富的飲食故事,也令人驚訝,許多苦中作樂的境況讀之讓人拍案叫絕。在《老酒》一篇中敘述父親飲酒的場景是

 「幼時冬日晚餐,母親會在煮滾的地瓜飯裡溫一小壺加上薑片的老酒。父親像進行儀式一般,小心翼翼地將老酒緩緩注入白瓷「酒仔」,細啜慢品。我們心裏明白,父親飲酒不為買醉,也無借酒澆愁的雅興,一家之主擔負全家溫飽,吃飯食酒,自有一種過日子的莊嚴與慎重。」可謂舉重若輕,讀畢餘音不絕。

 馬祖列島原是著名漁場,昔日盛產黃魚,與人們的生活已經融為一體。因此《黃魚》一篇的結語亦是詠物感懷

 「只是現在市面賣的黃魚全是人工養殖,魚肉鬆垮如豆腐,風味也差了一截;我偶而買回烹食,總不免覺得它是贗品、偽藥,懷疑它的療效。……黃魚是吾鄉人的底片,金黃色的,能洗出許多陳年舊事。」

 人物篇則有《指導員》、《丁老師》等,展現了豐富的人情面貌。在《指導員》一文中敘述查察戶口的過往今來,指涉時代的荒謬

 「而當年指導員最要的工作—查戶口,原以為隨著軍管結束,早已成為歷史的灰燼,而今卻因徹查選舉遷籍的幽靈人口,死灰復燃。與往昔不同的是,當年查戶口是查戶籍上沒有名字,卻在吾鄉出現之人,他叫匪諜;於今查的是戶籍上有名字,而卻不在吾鄉出現之人,他叫幽靈。」

 因此作者只能以猶太諺語:「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作為自我解嘲。

 在《丁老師》一篇中幫老師買青菜的過程顛覆了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僻地荒村的居民必然語言匱乏的刻板印象「我們村子裡對各種青菜都有特定的指稱,有些只有村子裡的人才聽得懂。比如:包菜(高麗菜)、大白菜(山東白菜)、白菜仔(小白菜)、台灣包(包心白菜)、塭菜(空心菜)、鵝菜(茼蒿)…等等,都是對個別蔬菜的指稱,村人的日常語彙中並沒有『青菜』這種泛稱。」

 家族篇的兩段故事陳述了更多戰亂時代的流離失所。《父親》一篇描述了老父親密而不宣的哀傷過往,烽火巨變後的聚散,如同許許多多海峽兩岸親人骨肉分離的故事,結尾於時勢更迭與人世滄桑

 「我想起幼時父親對我說過,老家就在很大很寬的江邊,可以通到琯頭、連江、琅岐;他還說,老家生產一種體型不大,皮薄汁多、非常甘甜的橘子。我回眼望著神色茫然的父親,突然發現整個天福村已經看不到橘子樹了,一株也不見。」

 這一幕猶如電影結尾淡出的場景令人喟嘆,饒富詩意。

 《寶姨》一篇無論情感與敘述格局已超越小品文的範疇,戰亂年代摧毀了一整個世代人們的生活,甚至冀求基本生存而不可得,此已接近報導文學與小說的領域。

 綜觀此一輯文章,描述身處海峽兩岸之間的島嶼人們生存境況與精神面貌,開啟了列島庶民生活書寫新頁。無論散文或小說,這些散布在亞洲大陸邊陲多如繁星的小島,仍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等待你我回溯與書寫。





博客來網購網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218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站長Line ID:0932354724  ~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