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牛角村牛峰境陳將軍與西莒威武陳元帥之關係? --閱讀人次 : 3412 威武陳元帥(馬資網貼文)
作者: admin 2005-01-06 :
【私梟殺官版,比較較可信
陳大戈的信仰被琅岐人、嶺南人帶往南竿鐵板、 牛角 、北竿芹壁,甚至遠播浙江大陳島,後來因緣際會被帶到台灣高雄,在異鄉發揚光大,成為全台灣大陳人的信仰重鎮,至今就連鳳山、屏東、林園等大陳眷村都可以找到「威武廟」的蹤跡。】
另有「至民國三、四十年間 ,海上有一具浮屍隨潮流漂至澳口附近,民眾將其安葬。據說此人生前為一內地軍人,葬後得地靈成神,號稱陳將軍」牛角人的精神場域【牛峰境五靈公廟】/ 賀廣義
「陳大戈信仰帶往南竿牛角」,是指牛峰境奉祀之陳將軍?或是牛角有另一處西莒傳來的陳將軍?
西莒陳將軍是清初之事,內地軍人則是民國三、四十年,相差太遠。
偶然查到產生問題,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文史的討論?(畢竟多屬口耳相傳的歷史)
---------------------------------------------------------------------
南陳宗親網
陳元帥(陳湯銘公)略述
陳湯銘公,字貞盤、號又新、人稱陳大戈,玉溪陳氏第25世,生於明朝萬曆25年(丁酉年),明末清初武舉人。因故命喪大海忠義之軀漂至白犬島(西莒島),因其神異傳說遂立廟奉祀,即今之「威武陳元帥廟」。
(其妹玉身漂流至浙江省岱山島東沙澳,亦受當地百姓尊崇,除安葬島上外並立祠紀念稱「貞姑祠」,鎮守一方至今香火鼎盛。)
《玉溪陳氏家譜.義例》云:「三峰公議以字行,自廿五世起,撰成十五世曰:貞、元、亨、利、茂、于、丕、承、尚、崇、孝、敬、天、其、必、佑。」
湯銘公字貞盤,得知為玉溪陳氏第25世(貞),「元」字輩為第26世,「承」字輩為第32世,而「承」字輩在馬祖牛角多命為「聯」字輩,「尚」字輩為第33世,而「尚」字輩在馬祖牛角多命為「高」字輩(芹壁天后宮內碑文可見「承」、「尚」字輩族人,參 湊陣拜媽祖-北竿芹壁天后宮 ),「崇」字輩為第34世,在馬祖命名有「崇」有「宗」,其義相同。【附錄,玉溪之名由於鶴上紫微峰招賢里雲洞口東側之玉溪,於其上有玉溪橋。係以河名(即地名,如台北之淡水本為河名,後以淡水稱附近地區。水本可指河流,如洛水即是洛河、淮水即是淮河,今稱淡水河似有累贅,但以淡水河專稱河、淡水指稱地區,能分辨二者也是清楚)為堂號】
威武陳元帥威靈遠播,清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玉溪陳氏族人赴白犬島(西莒島)迎請分靈,回鄉始建「湯銘公祠」。該祠於西元一九六六年改建為鶴上禮堂,一九七八年其後裔為紀念湯銘公,遂集資於雲街村另建「湯銘公祠」,一名「威武堂」。楹聯曰:「威武堂除奸護國,湯銘公保境佑民。」
古人記錄族譜,將名人、奇人、奇說異事加入係屬人之常情。依這個傳說記錄,西莒的威武陳元帥則是鶴上玉溪陳氏第廿五世的祖輩。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玉溪陳氏家譜.義例》云:「三峰公議以字行,自廿五世起,撰成十五世曰:貞、元、亨、利、茂、于、丕、承、尚、崇、孝、敬、天、其、必、佑。」--------------------------------(正確)
馬祖玉溪陳氏以清道光年間遷往馬祖北竿芹壁村最多,丕、承、尚輩分可以參考芹壁天后宮內建宮捐款信士碑文。
「承」字輩在馬祖多命為「聯」字輩,「尚」字輩為第33世,而「尚」字輩在馬祖多命為「高」字輩(要修正),南竿復興村聯、高輩分跟芹壁村皆同族,芹壁本來就有丕、承、尚輩長居北竿芹壁(清道光年間),據我父親說復興村陳聯珠先生是馬祖玉溪陳氏族長。
鶴上陳將軍廟(陳元帥廟),照片中兩人為本人族叔公(右)族侄(左),因為廟只有拍一張,故po廟照片參考(楹聯曰:「威武堂除奸護國,湯銘公保境佑民。」)。
鶴上鎮玉溪陳氏宗祠(現改為中心小學)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愛鄉人
【「承」字輩在馬祖多命為「聯」字輩,「尚」字輩為第33世,而「尚」字輩在馬祖多命為「高」字輩(要修正),南竿復興村聯、高輩分跟芹壁村皆同族,芹壁本來就有丕、承、尚輩長居北竿芹壁(清道光年間),據我父親說復興村陳聯珠先生是馬祖玉溪陳氏族長。】
原句已修改,為馬祖「牛角」命名多如此。
南竿牛角之玉溪陳氏與北竿芹壁之玉溪陳氏皆同族,族長陳聯珠之父輩為「丕」、祖輩為「于」,筆者所知者到「利」字輩以下,皆合於《玉溪陳氏家譜.義例》之昭穆。只是祖先一脈遷往芹壁,一脈遷往牛角,其實同源。
玉溪陳氏中,「承」字輩即「聯」字輩,「尚」字輩即「高」字輩,二者各有關聯,如「承」、「聯」俱有連續之意,「尚」、「高」俱存尊崇之意。牛角一系不知何因替換昭穆,但換字中仍存有道理,又如「崇」字輩也有命作「宗」的,以宗崇同存「宗」形。
使筆者想起中國避諱文化之換字法,為避A字而換用B字,而A、B二字用意相同或相近,如為避漢文帝劉恆之音諱,「姮娥」改作「嫦娥」,「恆常」多為連用詞。反觀「高尚」為連用詞,「聯」、「承」則存有同義。命名本來就很主觀,各家取各家的,但普遍都這樣替換字,這原因就令人好奇了。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丕前一輩依輩份為於非于
請參考
三峰公議以字行,自廿五世起,撰成十五世曰:貞、元、亨、利、茂、於、丕、承、尚、崇、孝、敬、天、其、必、佑。俾合族為例第而次之,至佑之世為後,更序庶幾(才能)以字識別其世次,而定尊卑(長輩和晩輩)之分矣,亦正名睦族(和睦親族)之意也。
參考
玉溪陳氏家譜義例
水木尚有本,人道必有先,所以敘家史裕後(造福後代)仍光前(光宗耀祖)卓哉。歐陽子炳用漢表年直書(據實書寫)不避諱,司馬班固(孟堅)湄州為始祖,世稱蘇子賢疏官尊有爵論,撰闡(撰述說明)幽潛(隱微玄奧的道理)哂爾冒顯逖空拜汾陽阡嗟乎紊,當用六世為一系,一世為一格,族類(同族)鄫茗貽福(積福澤以遺子孫),愆(違背)祖龍(帝王),既易名(改名)牛馬,終複顛(終而複始),一人太史筆,遺笑千萬年,故家賢達者(有才德和聲望的人)作譜慎世傳。
玉溪陳氏廿二世東填新樓房德隆公嫡孫諱豪、字志興、號肖鶴,任明朝憲副(掌管一省教育的官。憲副:是監察史的副手。) 撰
一明世系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有不遷之祖廟,故作譜者有大宗以統之百世,有小宗以明五世,本支(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孫)昭穆『排列的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脈絡分明,即遷移而疏遠者,遡流窮源(逆流而上,尋求事物的根源)不至或紊(亂),當用六世為一系,以一世為一格,首始祖、次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次簡十一世、九族、五服備矣。自旁行而列之,則大宗小宗之法明矣。
一正名分
夫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故祖父名諱口雖不可得而言,書法亦所不當諱也。稽(核查)之太史班固(東漢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史學家《漢書》作者)敘:槐生況,況生伯、游、稚,稚生彪。司馬遷敘:昌生毋懌,懌生喜,喜生談,盡此意也。乃若二名則不偏諱,如孔子之:“言在不言徵”(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稱徵,言徵不稱在。)是已我族先世命名或單字或雙字,約以某字為眼,一定不易,近來參差多矣 。三峰公議以字行,自廿五世起,撰成十五世曰:貞、元、亨、利、茂、於、丕、承、尚、崇、孝、敬、天、其、必、佑。俾合族為例第而次之,至佑之世為後,更序庶幾(才能)以字識別其世次,而定尊卑(長輩和晩輩)之分矣,亦正名睦族(和睦親族)之意也。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愛鄉人
此圖所記為「于」。該圖俱為傳統字型,無簡化字轉換問題,如十五世壽文公不作「寿文公」,十九世仕啟公不作「仕启公」,二十世時厚公不作「时厚公」。
大陸網站有繁簡轉換的問題,於簡化字中「於」、「于」俱用「于」字,可能自行將「于」轉換為「於」,如大陸「幹」、「乾」、「干」俱用「干」字,因此曾有「自动干手机」自行轉換成「自動幹手機」,鬧了笑話。
另參湊陣拜媽祖-北竿芹壁天后宮文章內的芹壁天后宮內碑文的照片,碑文上亦有「陳于棟」、「陳于編」、「陳于通」等名諱。(如能確定是玉溪陳氏族人,且輩份為「丕」之上一輩,就很清楚了,先放此處參考)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回到主題,縣志續修《人民志》第五篇〈宗教〉中記載:
水流屍成神體系
「本地造神運動」也為民間信仰一大面向,由於洋流方向的關係,以及居民物質報酬的心態,造成不斷衍生部分水流屍「有求必應、助民漁獲」的神話故事類型,最終晉身為某一聚落的保護神。
水流屍成神,最具代表的模式為西莒威武陳元帥。相傳明末武人陳湯銘,人稱陳大戈,福建長樂鶴上人,因斬殺縣令,遭官方追捕,逃往海上,不願遭捕獲,將船鑿洞,溺水而亡,其屍身漂來白犬青蕃(現改名為青帆),早先漁民對其表示若讓其捕獲大量無頭黃花魚為其安葬,便並建廟立祀,次日果真應驗;村民將其肉身置於兩個相互覆蓋的鐵鍋中,密封於地下,地上則建起威武陳將軍廟,成為西莒人尊為「島神」,近年已晉階為元帥。
之後隨著青帆村長樂嶺南陳氏傳到南竿鐵板,原鄉鶴上陳氏開發芹壁時,又將其香火引進該村。陳將軍信仰在沿海不斷擴大,並傳至大陳島,又隨大陳人遷臺時,在高雄茄定鄉建有威武廟,尊為「威烈侯」。目前也為全西莒人民的「島神」。關於西莒陳元帥事跡衍生三個版本故事類型,可詳讀劉家國先生〈白犬島陳將軍,南臺灣揚威名〉一文。
明末,楊公八使法師,連江松皋村人,年幼時出外學習道術,為擒住惡龍,將鐵針穿進龍鼻,龍疼痛難耐,乃將法師捲入海中,溺斃於閩海,不久其屍體飄浮到現北竿后澳村後山(大澳山)的八使隴,清晨有一漁民出海捕魚發現浮屍,乃向其祈求說:「若你真有靈,讓我捕到滿船的無頭黃魚,我就厚葬你。」,果真應許,漁民感念其靈驗,於是找人將屍身包裹後抬至塘岐隴裡,頓時傾盆大雨如注,眾人只好走避,等到驟雨方歇,這時屍身已遁入土中,眾人嘖嘖稱奇以為八使得地靈,就地建墓,另於后澳村立廟祭祀。
相傳清同治年間,西莒田澳蕭「大哥」是福建長樂漳港籍的命理師,才德兼具、日常善行,返鄉途中發生海難,死後屍身漂到下田澳海邊,被民收葬,之後夜間常現身巡護村落,多助船家安渡,之後成神,原廟建於清末。
相似的,傳說清光緒三年,有一具武將的浮屍漂來南竿梅石澳口,得到地靈成神,幫助民眾捕撈豐沛、出海安渡,於是託夢給村民報出「高總管」名號,並指示建廟,做為信仰之所,新廟建成當日,突然從乩童口中示諭,已晉階為王爺。約民國三十九年間,南竿牛角海上有一具浮屍隨潮流漂至澳口的「西邊山」,民眾將其安葬;據說此人生前為一內地軍人,葬後得地靈成神,也助民漁收,先是被稱作陳大哥,後尊為將軍。
民間相傳西引清水澳大王原為一官員,民國初年帶兵視察福建沿海一帶,因海上風浪過大,船隻遭侵襲而身亡,後屍體飄浮至西引清水澳,時值黃魚盛季,過往船隻甚眾,清水澳大王威靈顯赫,庇佑膜拜者黃魚滿艙,香火日漸鼎盛;居民將其立廟,名為清水澳大王。
這些相似的水流屍成神模式,促使先前的梅石高總管、牛角陳大哥和福澳林大姐,西莒田澳蕭大哥等等,透過不斷顯現神蹟,人民趨利心理獲得應驗與酬償,致使信徒擴張,香火日漸鼎盛,神格也不斷提升,如今被尊稱為高王爺、陳將軍、林地母及蕭隍爺。
學者呂理政在《傳統信仰與現在社會》一書認為,臺灣漢人社會未得善終的孤魂野鬼,諸如凶死、枉死,死於瘟疫者、路旁屍、水流屍等,被認為冤靈所聚,其靈力最強且危害最烈,一般稱之為「煞」,即通稱為「厲鬼」;同時書內提出厲鬼轉化為地方守護神(香火神)的關係示意模式,須經歷凶死、無祀到曝屍、作祟、公祀,再到濟世、公祀等程序。然而,在馬祖列島和浙江一些沿海島嶼所呈現的案例,生活環境內海難事件不免發生,早期漁民有求得應的回報模式,致使水流屍轉化成香火神,並未經過太多漫長的等待期,及繁複的轉化步驟,學者林美容、陳緯華在〈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港天后宮談起〉論文中認為,浮屍立廟的現象顯示,馬祖人顯然相對地、較多地選擇對浮屍採取慈悲的、接受的態度;他們把浮屍帶回安葬,他們把陰廟變成陽廟,這似乎反映了像馬祖這樣「邊陲」與「不安定」的社會的一種集體表徵與自我認同。(賀廣義撰)
-----------------------------------------------------
另外,民間信仰與族群有密切關係,凡嶺南人聚居之處,都有陳將軍廟,或陳將軍神像,牛角、鐵板、芹壁都不例外,而西莒更是嶺南人的大本營,元宵節各村輪流為陳將軍(元帥)擺暝,更是年度盛事。
曹以鋒攝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回到主題,係因有「嶺南人將陳大戈(明末清初)信仰帶到牛角」一句,又有一說牛角之陳將軍是「民國三、四十年的內地軍人」,而牛角村牛峰境確有供奉一尊陳將軍,則此尊陳將軍似乎產生二種來源?
因此,產生問題,牛角村牛峰境供奉的陳將軍,是來自西莒威武陳將軍(今稱元帥)的分靈?還是牛角在地之浮屍立廟?二者不同。
「另外,民間信仰與族群有密切關係,凡嶺南人聚居之處,都有陳將軍廟,或陳將軍神像,牛角、鐵板、芹壁都不例外,而西莒更是嶺南人的大本營,元宵節各村輪流為陳將軍(元帥)擺暝,更是年度盛事。」
鐵板、芹壁為西莒威武陳元帥信仰的傳播,自然可看出民間信仰與族群的密切關係,而牛角村之陳將軍係「約民國三十九年間,南竿牛角海上有一具浮屍隨潮流漂至澳口的『西邊山』,民眾將其安葬;據說此人生前為一內地軍人,葬後得地靈成神,也助民漁收,先是被稱作陳大哥,後尊為將軍。」則應該與西莒威武陳元帥不相同,鐵板、芹壁是將西莒威武陳元帥的信仰帶入,牛角是在地發生的浮屍立廟,是剛好也稱作陳將軍,在此併談就怪怪的了。
抑或牛峰境確為西莒威武陳元帥之分靈,民國三十九年之內地軍人為誤?(但看民國三十九年,算是清楚的時間,時代也近,可信度應較高)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