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公視「誰來晚餐」播出「馬祖藝術家」 --閱讀人次 : 7744 公共電視「誰來晚餐」,定於五月五日星期二,晚間九點播出「馬祖藝術家」,時間一小時,五月六日星期三,中午一點重播。
公共電視於三月初,前來馬祖拍攝馬祖藝術家庭曹楷智、李若梅和他們的兩個孩子的家庭生活,以及介紹馬祖風情,拍攝過程近六天,觀察他們的生活起居,充滿趣味,最後神秘嘉賓的出現,讓節目達到意想不到的高潮。
誰來晚餐播出以來,深入並且紀錄每個特殊家庭生活,介紹各地的風土民情和當地菜餚,受到大眾的好評,有興趣的民眾可以準時收看。
「誰來晚餐」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dinner6330/10798570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matsufish
高階會員
來自 : 縱貫線馬祖依哥
幫別 : 馬祖魚
註冊 : 2007-03-26
發表文章 : 221
掌聲鼓勵 : 336
高階會員
來自 : 縱貫線馬祖依哥
幫別 : 馬祖魚
註冊 : 2007-03-26
發表文章 : 221
掌聲鼓勵 : 336
發表時間 : 2009-05-07 20:47:37
FORM: Logged
呵,想不到有人這麼敏感,我也是在臺北區長大的,可能是我常聽我岳父常說:閩南的女子刻苦耐勞,比較之下,眷村的外省太太,比較不擅長作家事(唉,不得已,希望我那位外省籍的岳母大人及她的外省籍的同伴,不要怪我家醜外揚,也不必作太多連想。。。)
在福建,福州人也說,閩南女子比福州小姐刻苦耐勞,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上網站(例如,天涯城市版,看看我講的話是不是真的?)。我那個台南籍的弟媳,也會煮一大桌菜,我們稱讚她,閩南人刻苦耐勞,也從來沒有得到這麼敏感的反應。
對馬祖人來說,我們也沒有特地的強調馬祖話跟福州話不一樣,你要強調臺灣跟閩南不一樣,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
對我來說,馬祖史比臺灣史更有親身經歷的感覺。連江縣,長樂縣跟臺北縣,桃園縣一樣熟悉,我也不覺得長樂縣的鄉親low,如果你對我講的不以為然,請包涵!論壇嘛,每個人意見一樣,就不要論了。
focus wrote:
閩南婦女?
是中國大陸泉州漳州還是廈門人?
假如明明是台灣人,被人稱閩南婦女很怪吧...
台灣女人會抗議勒...拜託 很LOW...
正確應該是台北人..台中人..還是高雄人
哪有人會稱閩南婦女..真想笑...
台灣史讀到哪去了? 都台灣本土化了... 對吧
提供個人台灣歷史看法.如有冒犯敬請見諒海涵.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月是故鄉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鄉愁.
在異地奮鬥打拼的台灣人,總是無時無刻心繫故鄉台灣且流露出對台灣家鄉深情的思念.
身邊有很多100多年前日本時期就來大稻埕(舊名太平町)發展的福州人後代及北市和平西路三段底的頭北厝人(俗稱拉黃包車的莆田興化人)來台打工他們的後代,經過4-5代的大家互相通婚和融合,早已不分彼此,操著相同的台灣北部腔和共同的台灣味,他鄉早已是故鄉,相逢相聚即有緣,在台灣這個新血綿延不斷注入的社會,大家不論先來後到,一起走過共同經歷過的記憶,這就是鄉愁.
說到福州人在台灣移民的發展史中,在日本時代,大稻埕這一帶,就有非常多的福州人,他們大都開餐館,開理髮廳,當西裝裁縫師和開鐘錶行居多,故台灣有一句(福州人過台灣,身背三隻刀-剪刀菜刀剃頭刀)的諺語.
另外,西元1946年當時震撼全台的228事件剛好發生在附近的新公園一帶,福州人聚居的店街在當時也成為大時代族群衝突問題下被發洩喊打的一群.並且,當年日本戰敗撤離台灣,很多日本警察留下的職務都由早自日本時代初期就到台灣定居的福州籍警察接手.因為她們本身熟悉日語又懂台灣本地語言,深得台灣本地人的民心.
記得前幾年,許效舜在鐵獅玉玲瓏戲中擔綱的"福州伯"造成台灣街頭巷尾人人琅琅上口,確實有其時代背景.
在大稻埕頗富聲名,為眾多老台北人熟悉的圓環-小春園店葉姓創始人也是百年前從福州來到台北做生意的響叮噹人物,甚至在日治時代也當上地位崇高的台北市議員,說實在很不容易.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後來,歌壇甚至也有為當年清朝或日治時代背景的福州人做一首福州伯的故事歌,聽起來蠻詼諧的,真令人博君一笑且噴飯....真是笑虧..
呵呵...
***軟仔是漂泊的福州人 唐山過台灣***
***有錢有勢擱有權 正港社會的一尾虫***
***有一項代誌軟仔上怨歎 我緣投甲會驚死人***
福州伯:
各位朋友大家好,哇福州伯啊!福州過台灣,身揹三隻刀,剪刀、菜刀、剃頭刀,放尿擱抹臭粗。....
http://www.im.tv/vlog/personal/809073/4871441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對台灣史很有研究.
以前有看過吳教授寫的(日本時代來台打工的華人)一書,
裡面詳加敘述福州裔和興化裔,專門介紹古早時代台灣少數族群的發展和狀況.所以很了解.
其實明清時代台灣除了原住民和大多數的閩南和客家移民外,其實也有一些其它地方進入台灣的拓墾者.舉例說,赫赫有名的雲林六房媽神明會,早年就是清代徽州移民所供奉.
萬華在今天靠近和平西路三段的地方有個台語叫「頭北厝」,前面說過頭北是對興化裔的藐稱,這些興化裔在日治時代大多以拉黃包車為業.興化人早年大多也都住在一起,相互照應.事實上,今天台北市境內,日本時代有許多或大或小的興化人與福州人聚集地.因為經時間久了以後,大家經過和台灣本地人通婚和融合,幾乎都被台灣在地化和福佬化.
在現今台灣土地上2300萬國民,不論原住民-福佬-客家-外省-新住民,大家都是台灣人.
大家都是腳踏台灣地,頭頂台灣天,喝台灣水長大的台灣人,台灣人經過五大族群互相通婚和繁雜的人際網絡密集交錯,大家老早就是一家人.
台灣土地是台灣人長相廝守,和永久共同守護的家園.離鄉的遊子總是心繫台灣的美食和台灣土地的一切一切,這就是鄉愁.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matsufish
高階會員
來自 : 縱貫線馬祖依哥
幫別 : 馬祖魚
註冊 : 2007-03-26
發表文章 : 221
掌聲鼓勵 : 336
高階會員
來自 : 縱貫線馬祖依哥
幫別 : 馬祖魚
註冊 : 2007-03-26
發表文章 : 221
掌聲鼓勵 : 336
發表時間 : 2009-05-10 18:56:56
FORM: Logged
開放和包容是一切社會進步的淵源。
關於河洛文化,我曾經看過香港鳳凰衛視的學者,研究分析。河洛文化泛指從河南河洛傳至福建的方言,後來,發展成三個系統,閩北的福州話受吳語(以江蘇上海話為中心,經浙江而影響到閩北,各位馬祖老鄉會發現我們講國語的口音其實跟浙江人比較像,浙江話爸爸叫“阿爹”(a dia),福州話叫“伊爹”(yi dia),福州人,浙江人,上海人鼻音都重。
閩西的客家話,越過江西到閩西,或粵東,自成系統,閩南話傳至閩南沿海丘陵,甚至於粵東潮州,汕頭,潮汕的閩南話帶廣東話的語調,如果不仔細,還聽不出來。
福建多丘陵,又有水路,所以,方言特多,隔個村,可能方言就不一樣了,兩種方言之間,可能有衍生出介於兩者之間的第三種方言。
又福建沿海多島,閩南人北上打魚,反之,或閩北人南下打魚,後又住在島上,島上的漁民,常以該島大部分人的原鄉方言,作為交流用的方言,故有所謂方言孤島,即眾多講福州話的島群中,有一個講閩南語的島,反之,亦然。
每一種方言都帶表該族祖宗的遷徙歷史,都應該尊重,因方言不同引起的閩粵之爭,彰泉之爭,在現代社會,可以休矣。
以上只是小弟我的個人所聞及淺見,還請網友多多指教。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