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沒有「狗麵」的文化! --閱讀人次 : 1068 在戰地政務期間,曾經有一度,公教人員家中,會有配給的麵粉;據悉應與《美援》有關。
那時候,許多會做麵粉麵條的家庭,就會有「麵條」可吃;不會做的,有的人就會直接做成「麵疙瘩」食用。
由於有的家庭,有多出的麵粉,因此市面上開始有了「麵粉手打麵」《擀麵店》:馬祖的音,稱起來有點像ㄍㄨㄥ(三聲)麵(二聲)。
當時,山隴廣場上約有兩家「ㄍㄨㄥ(三聲)麵(二聲)」店,其中一家因經營人年紀漸長、體力不堪負荷,只經營了一小段時間;而另一家,則成為南竿知名的麵店。
「ㄍㄨㄥ(三聲)麵(二聲)」和「狗」,根本上並無關係;主要係因地區逐漸轉型觀光,《三立旅遊台》節目某主持人順音稱之而成。
其實「ㄍㄨㄥ(三聲)麵(二聲)」應該要有更多的「鄉土意境」,比方說:把戰地政務時期,民眾的生活和國軍(北方老士官長及老兵)等意象給帶進來。
以下,分享一張Google地圖截圖,作為參考: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