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劉立群@永遠的縣長(上、中、下) --閱讀人次 : 4814 劉立群:民國40年出生馬祖南竿西尾村: 民國93年肝癌病逝台北。
學、經歷:屏東農專畢業,歷經連江縣縣政府工友、農業改良場場長、建設科科長、主任秘書、縣長等職。
一
永遠的縣長
時間回到民國87年,在馬祖旅遊還沒有那麼興旺的過去,一個年輕26歲的台大碩士生,帶了三個台灣大學的老師回馬祖旅遊。
對一個26歲的小毛頭來講,要招呼三位老師在馬祖的旅遊是戰戰兢兢的大事,還好的是三位老師都是身段涵養好,沒有架子的仕紳。當然因為他們當時在台灣教育界與體育界的位置(註一),他們常常有許多「被招待」的行程,但是,三位老師骨子裡都埋著一個赤子,所以他們希望來一個不用被喊著「體育長、系主任等等::」頭銜的拘謹,有一個消遙、沒有世俗身份價值綁標的馬祖之旅。於是乎一個26歲的還不經世事的年輕女孩,就領軍帶著三個她認為的「老」玩童(其實老師們也都才四五十歲的青壯)「卡遛」馬祖。
其中,有一天在南竿的行程,因緣際會地遇到當時的縣長劉立群先生,劉縣長看見了這樣的旅遊團有點疑惑,他或許是「瞧」見了這三個老師的不一樣,很有興趣地就叫了年輕女孩來問了一個明白。知道了年輕女孩是馬祖自家人,帶了三個對她來講很重要的老師來馬祖旅遊,他就拿起了電話聯絡了一下,於是乎年輕女孩跟老師們本來到處隨意走走的自由行,就一下變成了縣府招待的頂級行程:參訪縣府、與縣長午餐、專車專人招呼旅遊景點,還外加每人都有高粱、大麴酒的伴手禮。
在這個行程中,劉立群縣長抓住了短暫不用招呼客人的機會,就對著這個年經女孩說:「妳是我們馬祖鄉親,縣長面子一定要做給妳,幫忙你招呼這三位老師。縣長也以妳為傲,一個馬祖小孩能考上台大不容易!」
當時的年輕女孩,其實從頭到尾不懂為什麼縣長要這麼大費周章,知道了她帶老師來馬祖玩的原委後,立即呼令他的秘書張龍德安排三位老師的旅遊行程。當她聽了劉縣長之後的說明後,她的眼眶泛滿了淚光,無法想像一個政治人物可以如此不市儈現實的窩心,在忙碌縣務萬機之餘,竟然把這個年輕女孩的大事當成縣府的大事來處理,這樣的「體貼到小老百姓、不嬌柔做作的平實」,是令人無法想像的。
那個年輕的女孩是我,那是一段超過20年前的往事,現在即將邁進50歲的我,依舊感懷劉立群縣長的貼心,他是我永遠的縣長。
其實,我對劉立群縣長一點也不熟、一點也不瞭解,只知道他是我們馬祖某個年代的縣長。我民國86年離開馬祖,正好是劉立群任職縣長為馬祖列島賣命的開始。只是因緣際會多次在回馬祖探親與鄉親閒聊、訪談寫一些其他人物採訪的過程中,他的名字總是被提到:
前縣議會議長陳貴忠:「當時在劉立群縣長的全力支持下,他交代我與曹以雄去規劃北竿芹壁村聚落保存。」
北竿一個芹壁村民宿咖啡廳的大姐說到她經營芹壁的故事,一邊淚洗、一邊感動地說:「其實,如果當時沒有劉立群的遠見,芹壁村不會有今天,馬祖不會有今天,我也沒有辦法很驕傲地跟這些觀光客說我們芹壁村,說我們馬祖人的故事。」
前馬祖民俗文物館館長:「成立馬祖民俗文物館是當時縣長劉立群一個很重要的政見,他說我們馬祖人要有文化,第一步是要去找出、跟展示我們的文化,讓鄉親知道我們是有文化的。於是乎,我就東找找、西找找拼湊出了一個馬祖民俗文物館。」
一位我的同學:「當初如果沒有劉立群把中華電線海底電纜搞定,讓我們可以跟台灣直接在家裡通電話,我還追不到我台灣的女朋友呢!」
這些多次沒在安排下的聽說關於劉立群的經驗,加上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讓我很想知道這個劉立群對馬祖人到底下了什麼符咒,讓大家這麼思念他。
情人劉立群
說到對劉立群的思念,最多、最深的莫過於他的夫人。劉立群跟夫人的「情史」是非常那個50年代的默默與溫溫的。
風吹得很冷的冬天,個子瘦瘦高高的他,頂著刺到骨裡的凍寒,站在宛諭中隴家的門口。他說:「叔叔,可以請宛諭出來嗎?我有東西要給她。」
看到宛諭到了門口,裂唇笑到眼角的他就匆忙地趕緊提起藏在背後的一大袋的糖果,說:「這是我從台灣帶回來的,拿一些來給妳吃!」
這是一幕非常文青八點檔的浪漫劇情,那其中的男主角是劉立群。
劉宛諭夫人談到跟劉立群的戀愛過往,她說:「我也不知道我們到底有沒有談過戀愛,我們是馬祖初中同學,那時就是同學。後來他保送去讀屏東農專。只知道他在讀屏東農專的時候,每一年放假回來,都會來中隴看我跟其他我們馬祖高中的同學,每次來,他都會分我們他從台灣帶回的糖果,其中有我最愛吃的酸梅糖跟藍白兩色的軟糖。」
「後來,有一次他請我、弟弟跟同學到他家吃飯,我就傻傻地就去了,那一頓飯來吃的同學不多,現在想起來,好像是特別安排我見他父母的,同學應該是陪客。」
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電話可以天天聊天,更別談現在時時刻刻可以的簡訊跟視訊,那一場不知道是不是「戀愛」的戀愛就談的是半年見一次面,一直到劉立群3年後,屏東農專畢業後回鄉服務,邁向了婚姻的路。
劉宛諭談到跟劉立群的過往很靦腆,但是從她的訴說,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愛是非常深厚的。(待續)
-------------------------------
註一:這三個教授在台灣的體育界都大有來頭,其中一位是台大的體育室主任,後來還任職體委會副主委,另一位是心理系系主任。
已有 21 位網友鼓勵
一家三口摩托車的日子
日子,有很多的美好,尤其是那一段他們一起騎摩托車上下班的日子。剛回到馬祖的年輕,沒有錢但有很多想法的劉立群,在安頓父母親家裡的經濟以後,很認真地存到了一筆錢買了一台野狼125摩托車,為的就是要解決家裡交通的問題。於是,年輕的他,就天天騎著野狼125的豪邁先送宛諭夫人到衛生院上班,然後他再奔馳到清水的農改場去上班。這樣的日子,很簡單幸福也很風雨無阻。
從夫人的訴說中,可以感受到她對那一段年輕時簡單的浪漫有許多的懷念。這樣的日子,一直到了兩個兒子的加入,兩個人開始想著要給兒子一個安全與更好的未來。於是乎,他們兩個人又開始認真地存錢想要買一部車。但是,在大兒子現在的回憶中,他最懷念是那一段緊緊圍抱著父親雄厚腰圍,他跟媽媽一起被爸爸摩托車載著到處跑的日子。「那一段日子很快樂,爸爸到哪裡都帶的我跟媽媽,看著爸爸很英雄地騎著他的摩托車,我告訴我自己:「有一天等我長大了,我也要買一台野狼125,我要像爸爸一樣!」
這段兒子跟夫人最懷念的摩托車的日子,在家人安全的考量下,劉立群認真地存錢買了一輛corona給夫人開,讓夫人可以開車上下班,接送小孩,然後他自己就還是一樣騎著他的野狼125在馬祖的風中馳騁他的理想與夢想。
西尾村的貧窮
時間回流到馬祖的民國50、60年代、貧窮是當時馬祖家庭的典型寫照,唯一的差別只是,到底有多窮。常常,一個村莊的窮困可以從現在剩下來的居民有多少來定義,越窮的村莊,村民為了要活下去,只好離開,所以整個村莊現存的居民很少。南竿西尾村(現在的四維)整個村現在只剩下四、五戶人家,所以是當時馬祖「很窮」的窮人聚集的大本營。當然這個貧窮跟西尾村的地理位置有關,因為這個村位於馬祖南竿最西邊的角落,交通很不方便,只有很窮的家庭因為沒有辦法才住在哪邊,劉立群的家就是當時很窮家庭的其中一戶,是馬祖最底層的赤貧。
當時在村民還多的時候,劉立群的小時候,大部份的居民從業的就是馬祖當時最一般的討生活方式:在田裡種菜、在海上討魚。劉立群的家也不例外,討魚種菜是他父母討生活的方式。當然,就只靠種菜與討魚要養活一家十口的生計是不可能的,所以身為老大的劉立群初中畢業以後,考量到家中生計的問題,就中斷學業投入了職場,為了讓下面二個弟弟、三個妹妹的生活與學業有著落,在當時的連江縣政府當起工友來。或許是因為他嚴謹負責個性的關係,他把工友當的有模有樣,所以不到短短的時間,他就從沒有真正任務的工友變成了有頭銜的衛生院檢驗員。
求知脫離貧窮與匱乏
有了檢驗員的頭銜,生活應該可以安定下來了,但是,18歲的劉立群對於知識的渴求,總是騷動著他,年輕的他,不知道哪有來的想法,總覺得唯有讀書才有翻身貧窮、翻身匱乏。在輟學三年後,在家裡經濟稍微好轉後,他跟父母親商量,決意在18歲那一年,再回到學校完成他的高中學業。在那60年代當時,他就老大哥一個,跟一群15、16歲的年輕小毛頭一起當起了高中生。當然,求學期間,常常遇到同學對他年紀大的調侃,他不但不以為意,倒還很名正言順地當起了一個老大哥,帶頭一起讀書、一起玩。現在,一些他的同學回憶起來,都還很打趣地說:「有他這個老大哥真好!因為他有點錢,會買糖果給我們吃,鼓勵我們讀書。」
因為再回到學校讀書機會的不容易,所以劉立群很認真地讀書,三年後爭取到了保送的機會,他就風塵僕僕地到了離家好遠的屏東農專去讀書。跟大部份馬祖鄉親一樣,初到台灣求學的劉立群也經歷過了適應、三餐不繼白饅頭吃好幾天的求學日子。一樣有著馬祖鄉親的堅忍,他認真地完成了他屏東農專的學業。但是不同於的當時大多保送的鄉親不想回鄉服務的抗拒,他其實很興奮雀躍地要回鄉服務,因為除了想要趕緊回家幫忙改善家裡的生計、趕緊回家要與他的摯愛劉宛諭相聚變成一家人外,最重要的是,劉立群有一個理想要實踐:「我要讓馬祖更好!」
就這一股要讓馬祖更好的傻子熱情,他興奮地風塵僕僕在他26歲的壯年回家,回到馬祖。
二
那一個農改場年代的劉立群
民國65年,從屏東農專畢業回來的劉立群,第一個工作是擔任農業改良場的科員。
前馬祖日報社社長吳依水回憶著他跟劉立群相識相知的過往:
「那時我擔任馬報的記者,負責採訪一些地方的業務,本來只是要隨意寫寫農改場的文章充個版面交差了事。結果,看見劉立群穿著整件吊帶的塑膠雨衣褲在豬舍裡幫豬認真地洗澡,剛開始還以為他是養豬的工友,當他告訴我他是正式科員後,我一時愣住。心想這個年輕人實在是有點 『半仙』,好好的辦公室不坐,沒事來養豬把全身搞得那麼臭幹什麼。」
結果,那一篇簡單的採訪,劉立群跟他分享「養豬經濟學」,讓吳依水像是到了大學的殿堂,著迷地聽著劉立群說養豬的大小事,聽一個人可以把養豬這回事說的頭頭是道,變成一套大理論。後來,因為感動這個年輕小伙子的熱情與認真肯做,吳依水就三不五時地常常跑到農改場去報導農改場的事情,讓劉立群跟農改場常常上新聞。因為農改場常常上新聞,劉立群也因為這樣得到長官們的賞識與青睞。
劉立群的「養豬經濟學」
說到養豬,一定要提提劉立群的「養豬經濟學」。劉立群的家裡,因為窮,爸媽種菜跟捕魚並沒有辦法養活所有的小孩,所以,就跟大家一樣,劉家也養了兩條豬,每一年就靠這兩條豬,希望能幫過年的年夜飯多加一道豐盛。
「那個一起養豬的日子」是妹妹劉月仙對往日馬祖與劉立群很深的懷念,他說那時大家都窮,養豬變成全村每一戶人家一個外快的重要來源,但因為養豬需要許多人力,所以養豬這件事也變成一個必須全家動員的工作。她說:「那時,養一隻豬不容易,要切豬菜、要幫豬洗澡、要洗豬圈等等,父母親在白天忙完田裡的事以後,幾乎沒有力氣再忙這些事,所以,這些要養豬的事情就變成她跟姐姐、弟弟放學回家後的工作。」劉月仙說:「拿著大大的菜刀切豬菜,小小年紀的我,天天切豬菜都切到怕。」「那時候,尤其在要賣豬的前幾天,爸爸要我們拼命地塞豬菜給豬吃,只希望能夠讓豬多重幾斤,賣多一點錢。」
這樣的拼命塞豬吃豬菜要多賣一點點錢的日子,因為劉立群從農專學到的知識有了很大的變化。劉立群畢業從農專回來後,第一件事就是跟父親分享「養豬經濟學」,告訴父親說「你可以這麼做,然後我們再這麼做::這樣就可以很快的把豬養大.....」
於是乎,劉家從一年只能養兩隻豬的填補家用,到半年可以養60隻豬,一年養兩輪,總共一年養120隻豬的經濟起飛。
劉立群的養豬故事相當地有名,尤其是在農改場親自下豬圈洗豬、洗豬圈的事情,常在馬祖鄉親七嘴八舌的圈圈裡流傳,當時一些在縣政府的舊同事打趣笑他說:「你拼了命去讀書,讀到最後還是回來養豬,這個書真是越讀越回頭了,還不如不要去讀書。」
對於同事的調侃,劉立群並不以為意。了解劉立群的人都知道,這個小子是一個有想法,但是卻不是一個空想的人,他有想法也有「做法」,尤其劉立群非常力行「親身體驗去做」的信念,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親身去做過,去嘗試他的想法,他的理想才不會是天馬行空的「空談」。
星空下兩個男人的說理想
有一堆理想的劉立群在剛開始回到馬祖時是非常孤獨的,尤其當這些理想他知道是一般馬祖鄉親眼中的「半天趴/半癲脬(福州話發音,註二)想法」。
25歲的年輕到40歲的上下,劉立群經歷了成家立業,除了與妻子宛諭全心全意地一起築起一個人人欽羨的郎才女貌的家以外,在工作上也因為他肯做也實做的態度,受到很多長官的信任與青睞,短短10年左右的時間,他就一路從農業改良場場長,歷經建設科科長後,在民國80年被當時的縣長林德政延攬請進縣府當主任秘書。他在每一個職位的任內,最被認同的就是他身體力行一起做的精神,當然,除此之外,劉立群也有一、兩個很被大家嬉鬧數落的「缺點」:(擇善)固執與他有很多的「半天趴想法」。(待續)
--------------------------------------
註二:半天趴/半癲脬:福州話「瘋癲」的意思,形容一個人有點不貼近現實,常有一些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與行為,可以是真實的形容,但也常被用來嬉鬧調侃一個人。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
這些「半天趴想法」,幸好的是,他有一票狐群狗黨,一個當時的所謂的四大金剛(吳依水、王忠銘、張龍德與劉德全)跟他一起說夢想,落實理想。這四劍客中,其中最經常跟劉立群一起「半天趴」的就是張龍德。
民國81年,這時,縣府脫離軍管進入自主的民管年代,有好多法務上的事宜要處理,於是乎大老遠地聘任了一個台灣長大的馬祖小孩張龍德(現任馬祖連江縣的縣府秘書長)來幫忙做一些法律的業務,因為他是很難得一個馬祖的鄉親裡學法律的。當時身任主任秘書的劉立群眼看著馬祖正處於邁向民主之路的轉捩點,如果走得對可以大好,如果走不對也可以大壞。於是乎,他天天想著馬祖該怎麼走?一位摯友說:「就這麼天天想著,劉立群想要讓馬祖的走的大好的『半天趴』的想法也就更多、更大了。」
這些半天趴的想法是需要有人講的,是需要有人商量的。他與張龍德在一些業務來往的因緣際會下有了結識,有了認識,有了可以講心裡話的自在。
張龍德回憶那一段往事:
那時馬祖應酬很多,尤其是為了要爭取中央的經費與地方鄉親的支持,縣政府的各級單位都需要常常應酬,劉立群跟我常常就一起出席一些應酬的場合。你也知道馬祖應酬要喝很多酒,劉立群的酒量不好,也不會開車,常常應酬結束,就我載著他又回他的辦公室去辦公。有時,在回辦公室的路上,興致一來,我們就隨性地還有點酒醉地就坐在南竿某個村的某個石階上,天馬行空地說起了對於馬祖將來的想望:
「可以幫南、北竿建一個大橋,讓兩個島連起來!」
「馬祖人生活經濟要起飛,恐怕只有靠觀光這條路了。」
「說不定可以請很多學者來馬祖開個什麼國際學術會議,讓馬祖站上國際的舞台。」
「交通的問題一定要解決,不然觀光沒有辦法好。」
於是乎就這兩個男人,在馬祖的星空下,有些醉意的,他們為馬祖勇敢地做出了一些當時鄉親連想都不敢想的大夢,一些在當時時空背景下一定是大家認證「不接地氣」的大夢。
一個不接馬祖地氣的縣長
劉立群的不接地氣,不接馬祖的地氣,是他第二次選舉縣長敗選的最大原因。但是,當馬祖走過這一段20年歷史的興盛,幾乎從遍地荒野的貧窮到現在幾乎家家戶戶的富足,要真正歸因找到這改變的背後原因,其實,是因為劉立群的「不接地氣」。
不接馬祖地氣的他,沒有因為馬祖一個「漁村小島」的沒有份量限制住他對馬祖未來的想像:「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是他在臨危的病床上依舊無法釋懷的交代。
馬祖在軍管剛剛解嚴的80年代初,百廢待舉。已經習慣被管理、被安排、被忽視的馬祖人,對於一下子從天上掉下來的民主跟民權,其實是不知所措,沒有想法,也不知道應該要有想法。所以解嚴的初期,或許是因為已經習慣了軍管戒嚴的被安排被忽視,一般馬祖人還過著近乎是北韓奴性的生活,這樣沒有進展的依舊貧乏,在當時還任職主任秘書的劉立群看來,是一個讓他呼吸不過來的「無法忍受」。於是乎,在當時(國民)黨中央的支持下,劉立群決定投入馬祖第二任的縣長選舉。
「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是當時劉立群競選縣長時的文宣,也是他「不接地氣」對馬祖未來的想望大夢。這些做大夢的想望包括了:興建南竿機場、擴建北竿機場、興建南竿后澳水庫、成立國家風景特定區、籌建民俗文物館、各鄉碼頭擴建、推動平價住宅、南北竿大橋的興建、聚落保存的全面推動、興建焚化爐、以及推動馬祖電廠計畫等等。
前瞻:馬祖風景特定區的定調
民國87年任職縣長後,為了要讓馬祖的經濟起飛,劉立群開始籌劃、執行他為馬祖量身定做「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的軟、硬體12年綜合發展計畫。其中,改善交通,是他認為的首要,他跟他的部屬們說:「馬祖交通問題沒有解決,馬祖走不出去」。
蓋橋、蓋大型建築物等等的硬體建設是一般從政的人最喜歡做的事情,因為一些大大的建築物在那邊,一般人肉眼看得到,就可以簡單地斷定這個政治人物的「政績」。但是,不同於一般從政人物的只求「政績」的可見度,劉立群深刻地體會到讓鄉親可以安居馬祖,永遠「有飯吃」,一個長期的經營政策是必須的,而這一個政策不是蓋一棟什麼大型的建築物就可以解決的簡單。
「國家風景特定區」就是這一個想法下的產物。
「國家風景特定區」是一個非常「軟體」的建設,是一個非常「文化」的軟體建設,要談把馬祖變成一個類似「國家公園」的軟體建設,在當時民風還很草莽的80年代,簡直是「飯都還沒吃飽,還談文化」的大笑話,但是,不只要讓鄉親生活無虞,更要讓鄉親生活「真、善、美、幸福」的無虞是劉立群從政的一個最重要的大方向,那是一個非常「爛漫」的他,要來體貼鄉親的心最大也最長遠的目標。所以,「國家風景特定區」這個在當時非常不著邊際的軟體建設,並沒有因為民意代表冷言冷語的諷刺,當上縣長後的劉立群堅持要做。
這個想法必須要爭取中央的同意,除了經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讓中央的長官們看見馬祖的美,而且要說服他們馬祖的美有達到要「國家」風景區的等級。要錢是一件難事,要讓別人看見馬祖的美,是一件更難的難事。但是,要讓馬祖有長遠的發展,要讓鄉親有一個長遠富足的經濟來源,劉立群深刻體會到「觀光」發展是馬祖必須走的一條路,而「觀光」這一條路要走,一定要為馬祖找出一些特色,一些不同於台灣、不同世界其他角落,只有馬祖才有的特色。所以在這個「國家風景特定區」的概念下,劉立群邀請了他的部屬們為馬祖找出特色。
「那時天天在開會,一開會就問有沒有幫馬祖找到什麼特色?」「只要他一說到特色兩個字,大家皮都繃得很緊。」一位劉立群的當時的部屬回憶說。
「不過幸好有他這樣常常問,結果大家都回去硬找,有的問爸爸媽媽,有的就在村裡到處亂晃,看看能不能找出什麼『馬祖的特色』,才搞出了現在的芹壁村閩東建築、戰地文化、北海坑道等等的觀光景點。」
「因為他的堅持,我才知道我的家鄉馬祖有多美!」
「搏感情」的劉立群
要讓馬祖發展,鄉親生活無虞,除了要有觀光的亮點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跟中央要錢,所以有了閩東建築與戰地文化的觀光亮點的支撐下,劉立群更發揮了他「搏感情」的專長,伸手跟中央要幾乎案案都是上億的經費來建設馬祖。
劉立群一個讓大家佩服的專長就是「搏感情」跟中央長官要錢,「搏感情」讓地方鄉親願意一起建設馬祖。除了地方上盛行喝酒吃吃喝喝地跟鄉親與長官搏感情以外,劉立群待人的真誠是跟他有業務來往的中央與地方人士最佩服的地方,他常常為了要爭取一個執行案的經費,他會親自拜訪、親自說明、親自帶上對味的伴手禮,讓台灣的長官們看見馬祖,聽見馬祖的故事,然後進而願意支持馬祖。馬祖的很多建設的經費,就是他這樣幾乎夜夜喝到暈醉應酬、日日跑行程說故事拜託下爭取到的。除了跟中央要錢,劉立群也是很真誠地跟鄉親博感情,因為他深刻地體認到,地方要發展,鄉親的一起投入是重要的一環。所以為了要讓馬祖鄉親有無線電視可以看,他「博感情」說服祥通投入一開始看不見賺錢機會的無線電視投資,讓祥通老闆願意常常要搭4、5小時的船,到處跑,幫四鄉五島牽纜線,讓大家有幾十台電視頻道的選擇。
就是劉立群
一位摯友說:「劉立群,他把他的命給了馬祖」。一生從事馬祖公職的劉立群,常常為了忙馬祖的事,當了朋友眼中一個不及格的老公、不及格的爸爸跟兒子。但是,他在家人的眼中卻是一個最稱職的「先生、兒子、爸爸與大哥」,因為體貼的家人看見劉立群對家鄉的愛,他們說:「馬祖,讓劉立群活過了一個可以驕傲的生命!」(完)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