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貼一些古早天后宮故事上來拋磚引玉一下orz
出處仁愛國小網站
作者: 介壽國中小國小部教師 賀廣義
•鐵板天后宮以內部依循古法的木結構,構件精緻講究,充分彰顯馬祖廟宇建築上的意義與風貌。廟中供奉著天后媽祖、華光大帝、臨水夫人、威武陳將軍、福德正神。
在我和鄉宿耆老的訪談與細查資料過程中,理清這一條隱微的建廟脈絡。在民間傳說中,鐵板、津沙、馬港、東引四座天后宮為清代中期掠劫東南沿海的大海盜蔡牽(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被剿滅)所建。目前仁愛天后宮尚存同治已巳(八)年(西元1869年)威武將軍香爐,也據說大約民國六十九年被移放馬祖歷史文物館的天上聖母香爐便於自於此廟,由發現元代「林酉才喜捨中統鈔」的大王宮廟碑,以及天后宮祭祀文物,足見當地早已經人煙繁聚,香火鼎盛。
鐵板、青蕃(即西莒島青帆村)、山隴等地都是福建長樂嶺南陳氏族人的海上據點,並奉祀原鄉神祇「湖中心」華光大帝,也就是道教四大護法之一的「馬元帥」(請參閱《三教蒐神大全》),在鄉俗重陽節吃素齋戒,門前懸掛九皇燈中所祈求的祀神之一。不過,四鄉五島的天后宮並非每座均協祀威武陳將軍;因此,陳將軍信仰發生在明末清初的青蕃,在他原鄉福建長樂鶴上與浙江大陳島一代流傳,香爐見證了清末早已隨著鐵板、青蕃兩地族人互動傳入。臨水夫人座前,也有多位照顧婦幼、送子的婆姐神,在馬祖也是罕見而講究的。
這座老廟外觀為「火式」封火山牆造型,經過歷年翻修、增建,內部傳統木結構工法仍是廟宇精神之所在。其間,保留相當完整的穿斗式建築特色,一般所謂的樑、柱、桁(架構屋頂的樑)、椽(承載屋瓦的長條板)、斗栱(大型建築柱頭上布滿著斗形與弓形組件)、童柱(樑上的短柱)、穿枋(穿連童柱的組件)等,甚至木雕牌坊、老供桌與裝飾、高照燈、棚杖(涼傘),都保留相當舊建築古意盎然的韻味,尤其是廟中正神龕天后匾額之上雕刻四果樣式的斗栱,更是別具巧思。
元宵時節,鐵板稱為「金板境」,除了夜間例行分不同家族排暝酬神、遊行遶境之外,民家還別出心裁,廟堂中張貼祈福詩文,在祭祀的碗菜加上剪紙花式,當天廟宇的香爐也將以鼓板隊為前導,到新婚添子的居民家中去「送喜」,喜慶之家也會上香、煮湯圓、發紅包,依禮數加以回報,充滿小村莊濃郁的人情味。稍早前聽陳漢樹先生說,午夜十二點還有「聽香」,如果能天外之音,也會帶來一年的好運兆。
傳統建築刻畫著馬祖人獨有的文史的紋理,也是長時間土地所賜與人民的利基與資產,是一項凝固的歷史,也是鮮活的教材,期待人們加以珍視、守護,史蹟永續保存。無論如何,散在這些各村傳統形式的老廟,能在不斷拆廟的洪流中倖存,是這些島群中最彌足珍貴的瑰寶!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個人網站 http://98.to/tc22
第1頁 (共2頁)
前往頁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