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追本溯源馬祖「辭」PT1- 中流砥柱 --閱讀人次 : 5734
馬祖四島五鄉,無論走到何處,總是會見到特殊「軍管時期」產物 - 精神標語。
但是這些深具歷史意義與社會背景的精神標語,
就竟有多少人能完全洞悉其中大道理?
這些前人生活的經驗,先賢智慧的結晶。我因為不懂辭意、訛誤失實,
甚且有張冠李戴口誤之現象。
例如,當我第一次見到「枕戈待旦」一辭時,還誤唸為"沈"戈待旦,
對其語意解釋更是語出驚人,殊不知這是歷史明訓。一旁聞之的同梯
還因此將我的口誤給發揚光大,就這樣我們同時淪為眾人笑柄,貽笑大方...
(當年我是無知的爛青年...)
為了不致像我一般的長此紛岐謬誤,因此小弟我追本溯源,讓還不知其義的
網友以明其來之有自。
【以下僅供參考用途】
民國78年時由國軍在兩島間築一道跨海大堤,稱(中柱堤),將東、西引連接。
中柱原本是座陸連礁,退潮時和東引相連,介石橋及中柱堤先後完工後,
中柱分別和東西引相連,所環抱的深水港,便稱中柱港。
中柱島上築有懷恩亭及蔣經國總統的坐姿塑像,與一旁「中流砥柱」勒石,
港邊的巨大藍帶石雕魚,共為港口的地標。
辭意:
「中流砥柱」一辭是用來比喻獨立而又不屈不撓、力挽狂瀾的志士仁人。
宋朝詞人劉先倫:「 詩中帶得西山雨。指天臺、雁蕩歸歟,
壽鄉深處。緩急朝廷須公出,更作中流砥柱。」
賀新郎(壽王侍郎簡卿)
源意:
砥柱,是山的名字。在河南三門峽東,共有六座峰,分峙於黃河激流中。
中央主峰孤立水中,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在水中
猶如通天一柱,人皆稱為砥柱山。
砥柱山,也可以寫成底柱山,如用在「中流砥柱」成語中,
仍以寫成石部的「砥」字較為合適。
據水經河水注的記述:
砥柱,山名也。
昔禹治洪水,
山陵當水者鑿之,
故破山以通河,
河水分流,包山而過,
山見水中若柱然,日砥柱。
歸於正確之途,這也是馬祖文化產物之一;
如果有網友知道當時為中柱堤的「中流砥柱」勒石題名的更多資訊,
歡迎補充!
*圖一為"河南黃河砥柱山"。 圖二則是"東引中柱港中的「中流砥柱」勒石"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