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時多雲 溫度:29℃ AQI:  風向:北 風力:7級 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討論與交流 » 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友善列印



張貼者
李仕德 
初階會員 


註冊 : 2014-04-04
發表文章 : 16
掌聲鼓勵 : 67

發表時間 : 2014-06-08 02:07:32
FORM: Logged


李仕德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李仕德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縣志《歷史志》初稿 國軍進駐初期的馬祖 --閱讀人次 : 3705

 民國38年4月中共渡過長江,國民政府南遷廣州辦公,是年年底,大陸局勢益不可為,38年8月間從福州退守到到南竿的74軍,人數約5千人,停留馬祖二個月後即奉命前往平潭併入友軍,而政府為封鎖淪陷區交通,亦從民國38年6月26日開始由海軍執行「關閉」政策,即禁止輪船進出淪陷區港口,當時閩海區指揮官為第二艦隊司令黎玉璽,而實際負責閩江口關閉作業的則為第二艦隊所屬的馬祖巡防處,處長關鏞,當時執行關閉作業的有聯華、嘉陵、美朋、台南、焦山及美樂等艦艇。

 及38年8月27日海軍宣佈關閉福州,切斷馬祖與大陸的往來,民國39年5月國軍自西南地區撤守,大陸至是全部淪陷,海軍亦停止關閉作業,海軍馬祖巡處主要任務改為為保衛台海與馬祖基地的安全。



 民國38年年中,政府在台北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統一指揮臺灣及閩浙沿海島嶼軍政事宜,以陳誠為長官,孫立人為副長官兼臺灣防衛司令(司令部在高雄鳳山),民國39年9月9日臺灣防衛副司令舒適存將軍率隨員五人到馬祖視察,除登南北竿二島外,並到西莒視察游擊(東海)部隊,返台後謂馬祖為防衛台灣前哨,對中共之監視尤為有利,島上官兵生活清苦,但士氣旺盛,軍民合作無間,唯因交通不便,官兵衣食補給困難,亦認為游擊隊實力頗為雄厚。

 38年9月1日馬祖成立馬祖指揮部,以海軍馬祖巡防處處長關鏞兼為指揮官,先是隸屬台灣警備司令部,39年6月月改隸台灣防衛司令部。馬祖指揮部成立時,青年軍207師副師長周中峰率620團、621團及搜索連從台灣前來馬祖戍守,周中峰兼為副指揮官。其後接防者為陸軍339師1015團,由副師長陳威那為指揮部副指揮,作戰管制仍歸海軍巡防處。民國40年1月,92師接替馬祖防務,由師長李毓南兼指揮官,隨後由獨立13師入替,師長劉明奎兼指揮官,直隸於台灣防衛司令。

 民國41年11月馬祖指揮部改隸金門防衛司令部,國軍18師由金門調訪馬祖,師長孟述美兼指揮官,以52團進駐北竿外,其餘均駐南竿,擔任南北竿之守備,此外另有特種工兵第3中隊負責佈雷作業、聯勤16補給站擔任糧秣、油彈及被服之補給,憲兵隊則任軍紀及治安維持及港口檢查,航運站任本島之船舶運輸調配,另海軍巡防處轄三艦三艇,平時擔任海上巡邏、警戒,戰時支援海上戰鬥,馬祖指揮部的雛形粗具規模。 43年,69師及反共救國軍接替馬祖防務,由師長何俊兼指揮官。

 民國44年3月國防部成立馬祖守備區指揮部,下轄馬祖東、馬祖西,白犬、北高、東引等個守備隊,以及高砲指揮部、砲兵指揮部,師長華心權兼首任馬祖守備區指揮官,民國48年馬祖東和馬祖西守備隊合併為南竿守備隊。



 民國54 年5月16日,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隊名雲台部隊,原各島守備隊改番號為:東引守備區、北高守備區、白犬守備區、南竿東西守備區、浪島守備隊、砲指部、防砲四團、支指部、港指部。馬指部隷屬於陸軍總部,原指揮官雷開瑄改派為首任防衛司令官。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民國88年國軍實施「精實案」,駐防馬祖軍隊縮編,至民國95年馬祖防衛司令部改制為馬祖防衛指揮部迄今,總言之,自民國38年以迄兩岸關係緩和為止,馬祖地區一直扮演著戰地前線的角色。

 民國38年國軍正規部隊進駐馬祖之前,東海部隊在王調勳等人的率領下進駐包括今馬祖北竿、莒光、東引及烏坵、岱山等閩浙沿海島嶼。王調勳原任福建省調查室主任兼福州戒嚴副司令,共軍進入福州後,王調勳與撤退到福州的原保密局同志、各軍校畢業生等人共商籌組游擊隊,並號召反共志士及沿海漁民加入,因倉促成軍,成員的出身背景亦不拘一格,當中有國大代表、縣長、老師、公務員以及昔日和平救國軍舊部等,王調勳在抗戰時曾任軍統局閩北站主任,游擊隊幹部不乏抗戰時期滲透到馬祖列島的「福建和平救國軍」舊部。因全員幾乎都是操福州語,情感上大家都是同鄉共井,因此在亂局中凝聚力甚強,部隊號令嚴明,組織健全,雖稱為游擊隊,但很難以雜牌軍喻之。

 東海部隊先是於38年6月在川石島成軍,當時先請得「福建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代號海保部隊)的番號,部隊設有作戰處、通訊隊、砲兵隊、機輪總隊及五個支隊,由王調勳任出任司令,副司令為林滄圃、陳毓輝,參謀長為林蔭。當共軍席捲大陸時,海保部隊進駐包括今北竿閩浙沿海諸島,成為最早進駐馬祖列島的反共部隊,及39年初主力由北竿進駐白肯島(今東西莒),全員不計眷屬號稱四千餘人,並分軍派駐東引、烏坵,西洋、浮鷹、四礵、岱山、南麂等小島,民國40年奉令改稱反共救國軍,即一般通稱之東海部隊。



 東海部隊在國軍正式進駐馬祖之前,今馬祖列島連江縣四鄉五島中的三鄉(北竿、莒光和東引)四島(北竿、東莒、西莒、東引),外帶現由金門代管的烏坵鄉,都有過東海部隊的足跡,尤其是當時東海部隊主力所在的西莒島,兵馬雜遝,人煙鼎盛,按《東海部隊奮鬥史》一書稱東海部隊人員約四千餘,然國防部只撥給1257人份的糧食,其餘薪餉、服裝自籌,因此械彈不足,糧餉奇缺,如果加計眷屬,人數更是可觀,然要靠當地供給糧食根本不可能,旋因韓戰爆發,美國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s Inc.)為蒐集共產黨情報及牽制中共,西方公司於是提供武器錢糧,而東海部隊則配合在大陸沿海展開突擊作戰,一方面「因糧於敵」以補糧餉之不足,一方面為西方公司蒐集情報資料, 東海部隊因此而犠牲性命者不在少數。

 西方公司於1951年2月在美國賓州匹茲堡註冊,直屬於中央情報局(CIA)的「政策協調處」(Office of Policy Coordination),韓戰爆發後,主要倡議成立者為蔣夫人宋美齡、飛虎將軍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等,最主要的推動人則是中情局政策協調處處長魏斯納(Frank Wisner),出面的負責人是布立克( Frank Brick),全盛時期不計支援性職員,其工作人員有70多人,多是中情局情報老手及借調而來的美軍軍官,包括游擊戰術、爆破、密碼解譯、傘兵訓練、心戰等方面的專家。名義上以經營進出口貿易的西方公司為掩護,在臺灣訓練游擊隊,策畫並執行突擊大陸與蒐集情報的工作,活動基地則在金馬外島,台灣總部設於台北市中山北路,靠近圓山飯店,首任負責人是皮爾斯(William Ray Peers)中校。



 西方公司人員為從事對大陸敵情的偵察工作,除提供情報並協助游擊隊攔截開往大陸港口的商船,為此西方公司在白犬島設置連絡站。全盛時白犬島上駐有西方公司人員8人,韓戰結束後,西方公司在白犬島上常駐的美國人先後有蒙哥馬利(Philip T. Montgomery)、柯邁可(Michael D. Coe)、詹姆士(Campbell R. James)等,因東海部隊之攔截船隻曾引起一些國際糾紛,其中被攔截的貨輪以從香港出發去大陸的英國船隻居多,有一次游擊隊截一艘1200百噸的「海立抗」(The Helikon)貨船,在白犬島上的柯邁可派翻譯和英籍船長談話,結果中了英國船長的圈套,洩了西方公司的底, 因而喧騰國際一時。

 西方公司一直到1955年初才告壽終正寢,而東海部隊提早在民國42年被整編,由馬祖指揮部派步兵18師53團進駐白犬島,為國軍正規部隊進駐今莒光島之始。東海部隊在整編前有17戶眷屬撤退到台北縣內湖鄉(今台北市內湖區)的馬祖新村(馬祖新村在八七水災時被沖毀,後改建為清白新村),而東海部隊成員則被打散,隨國軍輪調各地,其中一部份東海舊部後來在金門參與823砲戰。

 民國40年初因各游擊隊番號不一,是年1月1日國防部整合福建突擊部隊,將「福建省游擊指揮部」改編為「福建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並將全福建省區分為閩南、閩北兩地區司令部,各以金門和白犬為基地,總指揮官由胡璉兼任,柯遠芬、曹振鐸和沈向奎等分任副總指揮官,總部設於金門,指揮部設有軍事、秘書和經濟三處和政治部。民國43年福建總指揮部調整編制,撤銷閩北,閩南兩地區司令部,改編為閩南和閩北兩敵後工作處,由國防部情報局指揮,是年5月1日劉玉章繼胡璉兼總指揮。

 民國44年大陳島撤退,「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部」先是進駐嘉義後,再轉澎湖漁翁島整訓,當年四月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一總隊,同年總指揮部改隸陸軍總司令部,而閩北、閩南兩地區敵後工作處及所屬十個縱隊,改隸國防部情報局,旋改總指揮部為反共救國軍第二總隊,同年5月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成立於台北圓山,直隸陸軍總部。11月1日,救一總隊開往東引、烏坵及東犬擔任守備任務。44年12月1日東引守備區指揮部成立,作戰指揮權移轉海軍總部,民國46年6月第二總隊調戍東引,第一總隊奉命將東引防務移交第二總隊接替。直到民國49年11月1日正式啟用「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東引亦為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所在。

 民國54年馬祖指揮部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東引反共救國軍指揮部改隸馬防部指揮。58年張兆驄少將任指揮官時以忠義驃悍為反共救軍精神,從59年開始,反共救國軍配合政府政策,除了陣地軍備建設外,另在東引興建大我國中,增開水源,紫澳水壩等工程,同時籌建供電系統、修建國民住宅、整修東引八景,對東引建設貢獻良多,民國62年烏邱守任務移撥海軍陸戰隊,反共救國軍專戍東引。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