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 《林家次女》 讀後感 --閱讀人次 : 4874
「我一生始終沒有寫過一行討好權貴,或博得他們歡心的文字。」-林語堂
今年是“五四運動”九十三週年,知名的" 五四 " 風雲人物在臺足跡,包括台北南港中研院內的胡適紀念館、陽明山腰的林語堂故居、以及坐落外雙溪東吳大學校園的錢穆故居素書樓等,都一一成為深具歷史味的觀光景點。
訪客除了可以透過大師們故居的建築、廊道、擺設等格局,回顧他們當年生活起居風貌,還可以親賭所留存的珍貴著作、手稿、照片、遺物與紀念品,以及定時舉辦的人文活動,來追思這群懷抱經世濟民的讀書人,倡導 「民主、人權、自由、科學」的"五四精神" 。
然,時至今日,還有多少人猶記得百年前,熱血沸騰的五四菁英們,為打破封建藩籬,勇敢站在時代浪尖上,呼喚變革,勸勉知識分子不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當順應潮流,放膽擁抱「德先生」和「賽先生」的高遠眼光與風骨氣節?
哲人已遠,但典範長存。
滂沱大雨的夜裡,自層疊的書堆中尋得"林家次女"一書,孤燈茶榻畔,重新翻閱近代中國最傑出的文學巨匠林語堂先生次女—林太乙女士的經典著作。微黃的書頁中,還夾附著一張92.7.30聯副剪報,由朱嘉雯教授執筆為「林太乙女士追思座談會」所寫的一篇文章「父與女」,讀來感觸良多。
作者在書中描述她心中的父親形象,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啟動者,總是帶給女兒新鮮的體認和心靈的饗宴:「父親一直在教導我們,向我們指出宇宙的奧妙,....在他眼中,世界是屬於藝術家的,但藝術的價值,不是為了誇耀才情,....他也認為,不論哪一種文明,它的最後測試即是它能產生何種形式的夫妻父母。」
在探索學問之餘,倜儻不群的林語堂亦勤於帶著女兒發掘各樣新奇的事物。他認為:「什麼都應該見識見識,才能成長為一個敢於破舊立新、性格獨立、有自信的現代女性。」,因而最受父親影響的林家次女,不僅自幼飽受不同文化氛圍薰陶,父女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也成為她記憶中「奪不去的在懷春日。」
書末,林太乙女士追憶父親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也是這位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師,追尋「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信念:「我一生始終沒有寫過一行討好權貴,或博得他們歡心的文字。」,林語堂不畏權勢的堅持與身教,對照這世代汲汲營營於追求功名利祿的社會風氣,連社會中堅的許多知識份子,也都束縛在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中,能不令人感嘆乎!
美國小說家沃爾夫說:「故鄉是不能再回去的」,意思是說,物換星移,人事全非,童年往事只有在記憶中回想。在林語堂過世後,林太乙女士坦言:「有好久好久,我都不能接受父親逝世的事實,.....回憶比甚麼都珍貴,縱使地坼天崩,也改變不了我的回憶。」,父女情深的濃濃哀思,令我不禁潸然淚下。
雖然,綿延兩代的文學世家已如流星閃逝,但我們無須感傷。李嘉雯教授在「父與女」的章尾,感性地道:因為林家父女早已這麼說過:「我們知道終必一死,像燭光一樣熄滅。這是非常好的事。這使我們冷靜,而又有點憂鬱。不少人並因之使生命富於詩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雖然知道生命有限,仍能決心明智地、誠實地生活。」
《附錄》
◎作者簡介
林太乙(1926-2003),本名林玉如,後改名無雙,再改為太乙。祖籍福建龍溪,生於北京,是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次女。
十歲時舉家赴美定居紐約,時常隨父親往返歐美及亞洲各地。四處漂泊遊學的經歷,不僅讓她在成長過程中接受不同的文化震撼,書香世家的不平凡教育,也造就她日後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林太乙雖然沒有大學文憑,卻能靠著自修與豐富的人生閱歷,以18歲幼齡,任教於著名的美國耶魯大學講授中文。
1965年,林太乙應聘擔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為全球華文讀者編輯出一份極其優質出色的中文雜誌。林太乙著述甚豐,獲獎無數。出版有多種小說、傳記、文選等,直到退休仍創作不輟。
◎作品背景:
《林家次女》是林太乙於1996年所寫的一本傳記,憶述她充滿快樂,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長過程,以及對她一生影響最深遠的父親林語堂給予的不凡教育。雖然在外國長大,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遍覽典籍詩書。
文學取材自人生,《林家次女》以平實的寫作風格追思摯愛的父親。既是林太乙女士的個人回憶錄,亦是他父親林語堂的生平傳記。同時,從林家父女二人貫穿個人、家、國的對話內容裡,也讓後人看見在國家民族飽受列強欺侮與歧視的三Ο年代,知識份子從容應對的正直典範、以及不卑不亢的氣節與風骨。
◎標題出處:
沈三白《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
◎延伸閱讀:玫瑰在她如此盛開的時候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花間草堂論世事.水岸雲樓讀文章∼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