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卜算子慢—詞頌馬祖初中陳翠金尊翁陳聯珠老先生 林維倫 --閱讀人次 : 1526 卜算子慢——
詞頌馬祖初中第六屆(54級)傑出校友陳翠金尊翁陳聯珠老先生遺澤長存
林維倫
時逢戰亂,馬祖困窮,飽肚避寒奢望;
病餒交加,不忍里鄰悽愴,
心蕩,
率家人救濟供調養;
更應允來求,萬善風傳廣頌天樣!
識字知人事,觸目盡文盲,茂才空葬;
著手興學,慧智未開攔擋,
研倡;
盡悲心,苦勸終能諒;
建校舍,弦歌處處,我鄉呈爍亮!
同窗賢考陳公聯珠老先生千古:
教兒孫做事做人,心存善念,濟世爭先,恩澤遍處傳誦;
為桑梓盡心盡力,廣助弱勢,多方送暖,遺愛長留人間!
馬祖初中第六屆全體後學恭輓
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五福十福全家福,千春萬春滿堂春!
陳公善行,有彰顯的價值與必要,受恩者眾,長在心田。
鄉有賢良,必須彰顯,以便拋磚引玉,共同砥勵並敦厚風俗!
請對照下列文字,可見老先生對世道人心貢獻的正能量有多大:
紅樓夢 留餘慶 劉姥姥 贾巧姐
事敗休云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
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
休似俺那銀錢上,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
以下文字,取自網路,可見賢德留芳:
馬祖陳聯珠大善人走了嗎? --閱讀人次 : 2351
民國四、五十年代,也正是馬祖最苦難的時代,福澳村的陳聯珠先生,是家喻戶曉的大善人,是有求必應的「萬善公」。
許多馬祖鄉親在1月17日參加陳聯珠大善人的告別式,證實走了,然而,筆者知道陳大善人雖然九十有幾了,是福壽雙全,沒有走。
其實,馬祖鄉親心裡所想的好人,眼睛所看到的好事,都是陳聯珠大善人的百千億化身之所思所行;大家明明都還在跟隨著陳大善人腳步在行善,怎麼說陳大善人走了呢?只不過陳大善人在前面帶路,後面跟隨的人太多,隊伍太長了,使後面的隊員看不見前面領隊的陳聯珠大善人吧了!衷心感恩領隊,有您真好。
紀布德(林金官) 108 01 25
敬悼耆老鄉賢陳聯珠老先生 / 文:楊綏生 --閱讀人次 : 2689
民國91年9月牛角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次年我們曾辦理「牛角感恩節-耆老鄉賢還鄉記實」活動。
感恩節原是洋人的基督教慶典,取這個名字,主要是感恩牛角的耆老、鄉賢們過往對地區的付出與貢獻。
民國38年國軍來到馬祖之前,除了部分漁民可以靠勞力換取所需,多數鄉親、居民過的都是非常艱苦的日子,終年吃著地瓜飯,有上餐沒下餐的,餓死、病死的時有所聞。國軍到來之後,帶來了莫大的機會,並於民國45年成立連江縣改府,開始實施「管、教、養、衛」的戰地政務。當時島上會說「普通話」(國語)的人非常少。整個牛角村只有陳聯珠老先生及另外一個北平籍的劉太太會說國語,能夠跟當時的軍方溝通。
陳聯珠老先生自幼在馬鼻讀書,深刻體會教育的重要性。除了經商有成,當選商會理事長,更積極投入協助推動國民教育的行列。在其擔任中心國校家長會會長期間,協助政府推動建校、鼓勵民間捐地蓋校舍、大禮堂。現在連江縣縣議會的原址,就是村民捐地、鄉賢們犧牲捕魚後休息的時間,點著汽化煤油燈配合軍方派大卡車,從施工中的「南北坑道」裡運送石塊到牛角校址,一塊一塊地堆疊出大禮堂、校舍。陳聯珠、官銓福等老先生都實際參與,從爭取材料到實際落實興建,他們的犧牲奉獻為那個風雨飄搖的貧窮年代,提供了學童們可以遮風避雨安心受教的基礎設施。
唸國民小學的時候,我跟曹爾忠、林國明、張永成代表中心國校參加政委會舉辦的「慶祝蔣公七秩誕辰」猜謎比賽活動,獲得全縣首奬,時任家長會會長的陳聯珠老先生,當場自掏腰包,給我們每一名參賽的同學10塊錢的額外獎勵,如今雖然事隔50餘年,當日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現在腦海。
陳聯珠老先生除了重視教育,其他公益善行也不落人後,牛角海邊最早的陳將軍廟,亦在其手中興建,為馬祖早期的地方民俗信仰留下了歷史見證。
曾聽過的一位旅台的前輩提及,當時孤兒寡母赴臺,身無分文,幸賴陳聯珠老先生支濟周轉,讓他得以在台就學,最終考上大學、高考,並在政府機關謀得高職。
陳聯珠老先生跟母親生長在同一個艱苦的年代,母親曾經多次親口提及;陳聯珠先生雖然經商有成,在當時社會享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從不輕視貧窮人家,反而會給予支持跟鼓勵。
這些有關陳聯珠老先生的聽聞,觸動了二十多年前我擔任牛角社區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時,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乃然盡力辦理「牛角感恩節」相關活動,動員許多義工,邀請耆老返鄉參訪,藉蒐集口述歷史,記錄那個年代為地區各行各業,特別是教育付出心力的耆老鄉賢們的行誼。而陳聯珠老先生就是那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耆老鄕賢之一。
明天早上陳聯珠老先生的告別式將在台北二殯景仰樓舉行,除了受黨部指派及家屬囑托為陳聯珠老先生覆蓋黨旗,也藉著這篇文章表達對陳聯珠老先生的悼念與追憶。
陳聯珠:熱心教育(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五日馬祖日報)
心地區教育,已經擔任家長會委員達二十八年之久的福澳殷商陳聯珠,雖然他的孩子均先後成家立業,早就不在學了,而他仍以「榮譽委員」的身份,繼續為促進地區教育工作而努力不已,深受地方人士推崇,介壽國民中小學校長曹常順,更是由衷感激。
三十多年來,馬祖地區的教育,從無到有,從初創時期到目前的鼎盛狀態,固然是政府為培育地區人才,投注鉅額經費的結果,但地方人士對教育工作的支持與贊助,亦均不遺餘力,而出力最多的,莫不公認他是協助推展國民教育的推手,尤其是設立中學之後,出錢出力最多。
馬祖地區設置中學,是從民國四十六年開始的,而陳聯珠就從那一年開始,擔任家長會委員或主任委員,後未間斷,並且在經商之餘,致力協助教育工作的推展。據他談稱:當時地區民風未開,雖然政府免費供給青年子弟唸書,但一般父母都不贊成他們的子女求學,甚至極力反對的亦大有人在。
陳聯珠回憶當年的情景說:由於父母反對子女唸書,就學率非常低,而擔任家長會委員的人士,對社會都是有影響力的,所以在每一學期註冊開學時,家長委員必須協助學校進行家庭訪問,說服家長送自己的子女到學校去,與現在爭相就學的情形完全不同。現在地區民風已開,固然是時代進步了,但也是教育發達的幼效。
民國四十六年成立的第一所中學,就是馬祖中學的初中部,校址在現在的社教館,當時社教館舊址,荒草沒脛,經過整理之後,搭建非常簡陋的校舍,到民國四十七年,政府特撥鉅款在介壽國民中小學的現址,始興建了初具規模的校舍,包括學生宿舍及教室。
當時的馬中建校用地,到處都是墳墓,要興建校舍,第一步就必須把墳墓遷移。陳聯珠說:當時協議遷移墳墓,許多墓主一致反對,因為大家迷信風水,誰也不願意與政府合作,所以說服墓主遷移墳墓的工作,就只有靠家長委員進行,而他挨門挨戶,可以說是跑酸了腿,說破了嘴,幾經努力,始獲致協議。
最近,據地方人士傳聞,陳聯珠在福澳經營的公和商店即將轉讓,大家對此事都非常關心,并且希望這不是事實,否則地方上又少了一位熱心教育的人士。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