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雷盟弟--擺暝好時光 --閱讀人次 : 8211
擺暝好時光
「古早時期的馬祖,澳口外帆船點點,有漁季捕漁的船;有作生意買賣的商船;有的要到福州沿岸;有的欲開往基隆、淡水。馬祖列島就像個中繼站、補給點,船隻都在這裡等候潮水,盼個好天氣順著風揚帆而去。
北竿后澳和塘岐的海面,人多船多、來來往往,是當地村民做小買賣討生活的好據點。村民搖著小舢舨,載著日常用品穿梭於停泊的商船間,海上熱鬧榮景繁華一時。
人說『行船走馬三分險』,在詭譎難測的茫茫大海中,一切寄託上蒼與天神的庇祐。無論是狂濤搏鬥後歷劫歸來,或者一帆風順滿載而歸,走海的人總會祭拜廟宇的神明,祈求心靈的慰藉並保佑平安。
在后澳的村中有座香火鼎盛的《楊公八使》廟,廟右方的八使澳更是絕佳的天然避風港。停泊在澳口海面的船人都會上岸膜拜,每每有求必應,在當時聲名遠播。
相傳《楊公八使》是明末時期的人,在一次與惡龍鬥法中不幸捲沒海底,法體海漂至大沃山附近,托夢漁民並顯了神蹟。漁民欲葬其法體抬至塘岐『隴裡』,頓時雷雨交加,眾人倉皇走避。驟雨稍歇,卻見法體已遁入土中,眾人無不稱奇。
八使爺顯神蹟總是活生生、直接了當。他能從大海喚來大木,讓人蓋起了大廟;他能讓漁人從海裡網起了碗,只因做法事不慎弄破,八使爺用碗來相賠…」八使爺的傳奇,雷盟弟的依哺說著可多呢!
「八使爺威靈顯赫、屢顯神蹟,村民敬他、行船人拜他,興旺的香火光芒衝上了天,天神見《楊公八使》身前只不過是一位降妖伏魔的法師,竟如此人間香火,於是一把妒火轟隆一聲,八使澳一片火光,大火張狂地伸向天空,黑煙蔽日,《楊公八使》廟就這樣燒了幾天…」依哺娓娓說著故事,年幼的雷盟弟聽得入神、記得深。
雷盟弟童年時的《楊公八使》廟,位於后澳一所可愛的迷你小學旁。教室走道旁種了一排夾竹桃,夏天開著紅豔豔的花,與牆上的彩色壁畫相輝映。「老師好,同學早…」學童早讀的朗朗書聲,一字一句傳到了隔壁姨丈家。
姨丈家裡有位大婆,滿頭華髮、裹著小腳、拄著柺杖,走起路來搖搖晃晃。她老人家在門口望啊望、嘴裡叨唸不停:「哎呀,這人實在是過年心都過野了!」姨丈是大婆的孫子,雷盟弟也跟著依哺稱她大婆,憨直的雷盟弟很得大婆的疼愛。「走!雷盟弟,帶大婆去找這個人!」雷盟弟低著頭,愣在一旁沒回應。
「這人實在混肆,都要擺暝了還在外面野!」大婆這回真的生氣了。老人家接獲密報,這回要直搗賭窟。左右為難的雷盟弟牽著微駝又纏足的大婆,走在學校前那條筆直的長長小徑。小徑兩側是成排的民房,高高的石牆一路橫過去,二人併走剛剛好,三人齊行嫌擁擠,小徑連接廣場,直達大海,在這風沙紛飛的隆冬,一老一少踉踉蹌蹌往姨丈那裡走去。
沒想到大婆人未現、聲先到,玩牌的姨丈早就從容不迫地開溜了,這時雷盟弟也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揪不到人的大婆平日鮮少出門,這回倒是跟親戚們閒話家常起來,大過年的,聊天的話題可不少。ㄧ旁低著頭的雷盟弟心想,平日對自己很好的姨丈,該不會怪他帶著大婆來找他吧!
大年初一到元宵,對馬祖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節慶,結合了廟宇、祭禮、遊藝、美食,串起了島嶼群村交融的情感。廟宇掛起成串的大紅燈籠,村民更是卯足全力,將廟宇裡裡外外打點得喜氣洋洋。孩童們也把平日收集來的透明糖果紙、中秋月餅包裝紙,用來打點自製的燈籠,看著花花彩彩的美麗,彼此得意欣賞、比較著。整座島嶼彷彿抹上一層熱鬧的金粉,閃閃亮亮,一片通明。
在那啥都匱乏又軍管戒嚴的年代,只有元宵節這天所有廟宇燈火輝煌,燭光映照不息。正月十五擺暝當天,姨丈挑著準備好的三牲供品往《楊公八使》廟裡去。廟裡可熱鬧呢,一張張桌子擺滿了供品,把廟裡妝點得花花綠綠,一眼望去,滿滿的心意。
仔細瞧,超大的一對大紅燭是家有喜事的奉獻,要和神明作歡喜。
樑上高掛的大紅燈籠,寫著某某弟子的酬謝,感恩神明的庇祐。
插了大紅花的雞、豬,花溜溜、喜洋洋,祈求討海豐收、闔家平安。
染了紅的冬粉絲、紅紙,點綴在每一盤、每一碗的虔誠裡。
后澳八使廟裡香火鼎盛、煙霧升騰,雷盟弟的依哺也在橋仔村為《玄天上帝》準備供品。本就不大的廟宇被滿滿的供品擺的只剩下四邊的小走道。紅燭映照一片通明,敬拜香火煙霧裊裊,嗆得人眼淚直流。村民口裡念念有詞,雙手虔誠膜拜。年輕力壯的「乩腳」(抬乩的人),四人合力抬著插了旗的乩,在神桌上扣桌書寫著雷盟弟看不懂的字。人、神、乩,就在彼此心領神會中得到答案。
在雷盟弟眼裡,那上了神駕的扛乩還真有幾分危險。記得那年的元宵夜,橋仔村大坪頂《玄天上帝》和南面山《五靈公》,雙方在大坪頂尬起乩,激烈地擺盪、旋轉、前進、後退,乩腳奮力來回奔跑著,累呼呼喘吁吁,似在打架又像問候。沒想到神明跟人一樣也會使性子,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橋仔村的擺暝雖然少了鑼鼓喧天,卻也熱鬧不喧嘩。
另一頭后澳村的盛況可就不一樣了,姨丈到廟裡擺好供品,緊接著要幫忙八使爺晚上的出巡遶境。《楊公八使》廟是后澳唯一的一間廟,神明出巡全村男女老少總動員。當時八使爺出巡乘坐的是頂轎子,不似現在的乩。村民在轎底放了電瓶,可使轎上的小燈泡閃著光。「肅靜」、「迴避」等高照牌裡面以手電筒取代蠟燭,任它風沙再大,一樣熠熠生輝。
出巡的陣頭前樂手敲打開道鑼,高照牌緊隨於後,再來是鑼鼓隊、一排排大大小小的人龍、燈籠。雷盟弟也提著自製的小燈籠跟在隊伍中。姨丈吆喝來、吆喝去整隊,嬉鬧的孩童們在人群中轉啊轉,在鑼鼓喧天、炮竹齊鳴中,八使爺的轎子終於起駕。
雷盟弟仰著臉,看著姨丈背著一袋小排鞭炮,手裡拿著菸,以飛快的速度將點燃的鞭炮使勁往上丟,霹靂啪啦在空中炸開,就這樣一路走一路為八使爺開道。長長的隊伍綿延在白淨的沙灘上,伴隨夜空中綻放的點點煙火,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流動的彩帶,既美麗又壯觀。
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來到塘岐「隴裡」謁陵,儀式完成後再轉至《蕭王府》作客。這時好戲才要開鑼,兩廟訓練有素的鑼鼓隊開始較量,各自敲打節奏明快的鼓板樂,試圖用節奏、氣勢壓過對方,雙方勢力偶有消長,爭面子也爭裡子。
看完精采的鑼鼓競賽,雷盟弟提著燈籠回到塘岐舅舅家,只見依哺忙裡忙外,趕緊燒了幾壺滾開水,泡了一大桶的黑美人咖啡。這是一種約五公分寬、一公分厚大小,大方糖裡面夾一層黑色的咖啡粉,這可是當年最夯的二合一即溶咖啡喔!這些準備工作可不能忘記。
新街兩旁熱情的商家鞭炮聲四起,連珠炮鳴放一家接著一家,這時八使爺的轎子如騰雲駕霧般從煙硝中慢慢出現,隨後來到了雷盟弟的舅舅家。依哺跪地接駕,轎子就在家中暫歇,這也是八使爺出巡遶境最後的休息站。ㄧ旁的雷盟弟心裡可驕傲呢,這可是全村唯一的榮耀。疲累的大隊人馬在寒冬夜裡喝著黑美人咖啡,熱熱地暖到了心。
大家一定很納悶,八使爺怎會到民宅暫歇?跟雷盟弟家裡又有何關聯?雷盟弟的外公壯年時是《楊公八使》唯一的「保馬」(馬祖話:乩童),說起這一段淵源可得另外寫篇小作文。依哺說,早期八使爺要到塘岐「隴裡」謁陵,《尚書府》與《蕭王府》的乩,同時欲邀請八使爺到自家廟裡作客,該先到誰家去雙方意見僵持不下。不好為難這熱情的邀約,當下只好決定到供奉八使爺香火的塘岐家,幾次下來三方有了默契,雷盟弟舅舅家,便成為八使爺出巡回后澳最後的歇腳處,即便後來雷盟弟一家人搬去台灣,台灣的家裡依然供奉《楊公八使》、《玄天上帝》的香火,元宵節一樣在家裡擺暝,直到依哺過世幾年後為止。
雷盟弟童年時的《楊公八使》廟和《玄天上帝》廟,廟裡擺設都簡略得可以。廟都不大,香火燻得廟裡黑沉沉。泥塑的神像色彩斑駁,倒也述說他的歷史。大白天廟裡灰暗暗,讓人多了幾分敬畏之心。雷盟弟最喜歡《玄天上帝》背後那條活靈活現的龍,總不忘帶著美術簿努力臨摹一番。不過在《楊公八使》廟可不能出現任何有關龍的圖騰喔!因為八使爺生前就是跟惡龍鬥法的,後來得道成神始終不忘伏惡龍守護村民。看他炯炯瞪大的雙眼,身前就是一條好漢。
擺暝是馬祖打漁人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隨著世代變遷,逐漸形成馬祖獨樹一格的擺暝文化。她也是馬祖人團圓的日子,昨日離鄉背井,今日遊子歸來,過了繽紛的這一天,人們的生活回到例行軌道上,大家收起看熱鬧的心,平實過日子。
擺暝真是好時光,鮮明的影像一直印在雷盟弟腦海。一年只有這一天,戰地島嶼的夜不再漆黑、廟宇閃爍溫暖的燈火、姨丈甩的排炮在空中迸射絢爛…今夜是喧騰、明亮的,孩童們提著點點流動的光,快樂的心睡不著。
姨丈走在八使澳的白沙灘,頭戴蓆帽、身穿白襯衫黑西裝褲,瀟灑地將袖子捲起,沒扣上衣扣的襯衫被風吹得飄啊飄、擺啊擺地自信又帥氣。他不時停下腳步叫雷盟弟跟上他。同儕都說他是「好高」的春風少年兄(「好高」馬祖話:驕傲自負)。一陣風吹來,姨丈壓低了蓆帽、白衫飄,他像男子漢般走在飛舞的白沙裡。雖然他現在已走得遙遠,雷盟弟回憶姨丈的背影,真是帥啊帥!
2009.1.13台北
【參考書籍】
※《追尋明清時期的海上馬祖》作者:李仕德,連江縣政府出版
「粵閩巡視紀略」上的馬祖:「黃崎澳在北茭之西,至竿塘一潮水,竿塘兩山相連在海中,以多茅竿,故名;先有居民,洪武間內徙。上竿塘峰巒層曲,周三十餘里,有竹扈、湖尾等七澳,鏡澳泊南北風船十餘,竹扈澳泊南風船三十餘,長箕澳泊北風船三十餘;下竿塘周二十餘里,有白沙、鏡港等七澳,馬鞍澳泊北風船四十餘,但苦泥滑,下椗易移,二島南至南茭,北至北茭,西至定海,東南至白犬,西南至五虎各一潮水,相近一石峰,高可六十餘仞,俗乎竿塘杙,凡哨探淡水、雞籠、琉球、日本,俱從此放洋,認此收澳,倭寇至竿塘,亦必泊而取水焉。」
※《追尋明清時期的海上馬祖》第76頁,圖版50: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福建通志》馬祖列島附近圖,其上有東沙、白犬、竿塘尖、媽祖澳、媽祖廟、南竿塘、進嶼、滬灣、八使澳、北竿塘、下目等地名及說明文字。
※后沃.楊公八使法師紀念碑
「楊公八使法師,連江松皋人,通秘術,時惡龍鄉里縱雨為患,與之鬥法,本以銀針穿龍鼻而降之。然其妹誤擲鐵針與法師,針穿龍翻,洶濤驟起,不幸法師捲沒海底,法體自閩海漂至本村後港,漁民欲厚葬之,行經塘岐隴裡之際,頓時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眾人倉皇走避,驟雨稍歇,重返原地視之,法體已遁土中,眾人無不稱奇,以為楊公得地靈,乃就地蓋墓立碑,葬於山前之麓。先民聞其仁義事蹟,遂立廟祭祀,凡災病吉凶,漁農豐瘠,禱之必應,為全村歷代遵奉之庇護神。」
已有 18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