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座談 --閱讀人次 : 515 展覽:
2021/12/14至2022/02/20
10:00 - 18:00(每周一休館)
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
座談:
2021/12/17 13:00-15:00
講者
林怡華/山冶計畫藝術總監
廖億美/好多樣文化工作室主持人
2021/12/17 15:00-17:00
藝術家
王煜松、許生翰、澎葉生
2022/01/23 15:30-17:30
講者
劉宏文/《鄉音馬祖》作者
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地點: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線上直播:
2022/01/09 16:00-17:30
藝術家
Emma Dusong, Huang Hsiang-Yun
艾瑪‧杜松、黃祥昀
展覽介紹
馬祖的北竿島上有個「祈夢」習俗:每年有一天,人們到廟裡,帶著他們對未來的疑問,入睡、作夢。夢裡閃現的畫面,就是神祇的回覆。有時,當提問人難以入夢,可委由較為靈敏的「代夢人」代為作夢提問,協助接收神明諭旨。「作夢」在此成為一種提問的方式,而且不局限於一對一的問答,提問者讓渡主體,邀請代夢人的參與,透過更敏感、直覺的方式感應。
《如果島嶼會作夢》因此借用「祈夢」儀式中「代夢人」的概念,思考藝術家是否有可能扮演「代夢人」的角色,代替馬祖作夢?詩人白靈曾形容外島總是為本島服務,「看似地處邊境,卻始終作著別人的夢,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我們試圖翻轉這樣的視野,藉由邀請「非馬祖人」甚至「非台灣人」的創作者,以馬祖為思考的錨點重新探究。馬祖列島作為戰地前線,經歷過比台灣本島更漫長嚴苛的戒嚴,無論是交通、貨幣、捕魚出航時間、夜裡不得有燈火等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限制。長期作為前線的各種犧牲,也讓本土意識興起後的「金馬割棄論」難以被島民接受。然而這些幽微的情緒與文獻之外的常民經驗,是博物館、遺跡「保家衛國」的戰地歷史展示中較少觸及的。夢有沒有可能是一種通道,讓我們能稍微接近、探問如地下坑道般錯縱潛藏的情緒與精神狀態?
展覽邀請五位藝術家來到馬祖,以多元的媒材與手法回應展覽命題,連接成不同的夢境。無論是以個人的、身體的方式感知島嶼,或是採集當地居民的記憶與觀點,藝術家嘗試以島嶼作為主體出發,而他們個人的視角仍會與居民的、地方的角度交錯。這正是代夢的獨特價值:我們得以抽離自身、全心全意地浸淫在他者的狀態,並且再回返自身,去傳遞與解讀屬於他者的夢境。
歡迎你,帶著你的提問出發,進入這個由本島、外島、本國、外國視野共築的馬祖夢境。無論你是馬祖人、熟悉馬祖與否,都希望你可以透過代夢人的視野獲得某些啟發,進而觸動更多現實中的探問與交流。
更多資訊:
https://reurl.cc/kLzjXn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