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觀測所】藝術島觀光效益不彰,應思亡羊補牢 --閱讀人次 : 2343 歷經前兩屆的重大教訓,今年馬祖國際藝術島的行銷依舊延宕,觀光效益不彰,已是有目共睹。然而,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若能把握機會,將部分藝術作品保存至明年觀光旺季重新展出,仍可挽回部分損失,讓更多遊客看見這場藝術盛事。
縣府日前主管週報引述文化處統計指出,截至9月29日下午止,藝術島共吸引16,373人次參觀,其中單日最高為29日的1,320人次。但數據一出,隨即引發質疑。網紅周小馬直言:「支持藝術島成為馬祖品牌,但第三屆啦,6年啦,本次藝術季到現在快一個月1萬多人潮落在觀看藝術島,問問志工就知道目前為止有1萬人嗎(笑)」他的懷疑,其實正是許多旅遊業者的共同心聲。
馬祖不是要降低燈光展現低光源島嶼,暗空星空與藍眼淚嗎?
由馬祖有個周小馬 追淚人發佈於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藝術品就由行銷曝光成為指標,投燈24小時在藝術品上的意義就可以成為指標?
不如把藝術品畫上星巴克帆布包,很快就大家都知道了,還被搶購來的實際。
問了很多遊客,你們是為了國際藝術島...
不可否認,多數民眾對藝術島的肯定是真誠的:作品水準高,展演精彩,主辦單位也用心。但對於旅遊業者而言,衡量標準卻很直白:「不要唱高調,Show Me The Money!」如果不能帶來經濟效益,今年的活動只是一場華麗的失敗。
藝術島是全國性大型活動,正常行銷應該在半年之前展開,最遲也不能少於3個月。原因很簡單:旅行團的行程通常都在3個月前都已排定,導遊與遊覽車照表操課,臨時塞入藝術島行程,幾乎不可能。也因此,雖然天天都有旅行團進出,但多數與藝術島擦肩而過,徒然浪費了寶貴的觀光人潮。
可惜了,這麼多優秀的藝術作品,在政府斥資數千萬元後,竟未能有效吸引現有遊客,為地區帶來經濟效益。難道,就此束手無策嗎?
馬祖觀光旺季是4至6月,藍眼淚的高峰時節。若主辦單位能在本屆展期結束後,妥善保存部分藝術作品,並於明年觀光旺季再度展出,為期3個月,必能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參觀,創造更大的效益。若經費不足,縣府也應主動追加預算,相信議會必定支持。
未來還有兩屆藝術島,如果仍無法在半年之前展開行銷,就必須考慮延伸展期至次年觀光旺季,讓藝術與觀光在藍眼淚季節完美相遇。活動下個月即將閉幕,是否需要亡羊補牢,該是主辦單位做出重要決定的時候了。

【觀測所】是本站社論名稱,由站長和數位特約撰稿者輪流不具名撰寫,每週一發表。





個人,並不認為應該把地區的觀光成效,完全咎責在文化活動上面。
地區的文化活動,應該只是起到,在地區整體觀光活動中,輔助的作用,而不是主角;不論是《文化處》的活動或是《國際藝術島》的活動。
貴站眾多的資訊,幾乎已經是沉重到,要地區的《文化處》及《藝術島》的活動,主擔起地區觀光成敗之責。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在哪裡?連江縣政府的《交旅局》又在哪裡?






traveler
我是看馬資網長大的
看著馬資近來的言論
我真的越來越擔心
是不是站長老了
還是筆頓了
論述徧頗
引述失據
用似是而非的言論
吸引流量
站長加油 馬資網長存
別為了流量失去你在我們心中永遠的位置
不然您們又和現在的執政黨何異






我們到一個縣市旅遊,通常是先以當地的景點為目標。
然後,同時發現有一些活動可以參加 (有可能是文化、娛樂、觀光市集活動等等……);這時,會想說既然到了當地旅遊,也可以旁副的參加這些活動。
當然,遊客也不乏為了一個核心活動,而前往一個地區旅遊;地區活動與當地自身的觀光吸引力,彼此是相輔相成,也是互為因果的。
因此,不應該[錯把馮京當馬良涼],要《文化單位》主負起觀光引客之責。






traveler wrote:
個人,並不認為應該把地區的觀光成效,完全咎責在文化活動上面。
地區的文化活動,應該只是起到,在地區整體觀光活動中,輔助的作用,而不是主角;不論是《文化處》的活動或是《國際藝術島》的活動。
貴站眾多的資訊,幾乎已經是沉重到,要地區的《文化處》及《藝術島》的活動,主擔起地區觀光成敗之責。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在哪裡?連江縣政府的《交旅局》又在哪裡?
traveler wrote:
不應該[錯把馮京當馬良涼],要《文化單位》主負起觀光引客之責。
這是今年9月7日經濟日報的報導:
馬祖國際藝術島登場 觀光署瞄準高端國際客
2025-09-07 15:50 經濟日報/ 記者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自9月5日至11月16日舉行,為期兩個多月的展演,將南竿、北竿、東引、莒光等四鄉五島轉化為當代藝術舞台。交通部觀光署長陳玉秀指出,馬祖年均約有20萬人次旅客,但國際客僅約千人,占比不到 2%,未來將鎖定「高端國際客」市場,透過藝術、旅遊與地方產業結合,提升馬祖旅遊質感,並藉此創造永續發展契機。
連江縣政府交通旅遊局長陳如嵐也補充,過去馬祖遊客高峰曾達30萬人次,但壅擠導致體驗不佳,後來進行資源乘載量控管後,近年穩定在20萬人次,旅遊滿意度反而提升。未來若能結合藝術、文化與慢旅品牌,將有助於吸引具差異化需求的國際旅客。(下略)
因此,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就是以觀光為導向的文化活動,只是這個活動舉辦了三屆,都因為行銷太晚,導致吸引觀光客的功能不彰。至於為何經濟日報記者要採訪觀光署長?因為他們的單位出了大錢,所以才有資格發聲。
至於觀光署補助的金額,在馬祖日報可以查到的資料是:馬祖國際藝術島已啟動,陳書建關心投入資金、計畫內容及經濟效益;文化處長吳曉雲表示,第一年經費來源為交通部1000萬元、文化部1500萬元。






要我說:
[鎖定國際高端旅客]這個定位,至少[目前]是個錯誤。
馬祖目前有甚麼條件,可以吸引[國際高端旅客],是食嗎?還是住、行?
馬祖現階段,能夠吸引國際散客或背包客,就很偷笑了;還[鎖定國際高端旅客]?
我看還是把錢省起來,做些廣告;別再辦那些吃力不討好的活動。






文化活動,本來就很難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國際藝術島》也是一樣。
你說,我辦了一個單一的《藝術島》活動,後面馬上就有幾十萬隻兔子,跟在後面跳,這與痴人說夢無異;而過分的苛求藝術島單位,辦一個活動,就要達到即時可見的成效,事實上也是近乎不可能。
因此,《藝術島》的活動,應該是注重對地區文化、長遠的淺移默化影響,而非要求經濟層面的快速成效。






藝術島主題明確,但出來的東西我怎麼感覺八竿子打不著邊?反倒是藝文表演像:優人神鼓之類的藝文表演爆滿,藝術是很抽象的,自然金額也是沒有行情,但相較之下是不是不需要搞這麼抽象的東西來糊弄?我相信大部分的旅客更希望看到接近主題實體的展覽或是藝術品,最後想表達,藝術這東西是取決於個人意願,今天縣府明明把鄉親抑或是國中小參展變成政績,相信在大內宣的馬報或是臉書,讓人看了大部分人都不禁作嘔,最後回歸一句經濟效益,花了幾千萬未達預期的外來遊客,人民公帑真的是這樣浪費的嗎?如同馬祖一句諺語:雞母耙垃圾,沒事找事做!






周小馬這篇貼文已有282人讚,10多人回應,其中一位說的很中肯~
我也是去了才知道有藝術季,宣傳設計做得很有質感(就像“學習”瀨戶藝術季),但有學習總比不學習好。宣傳我是覺得糟透了,真的都是抵達馬祖才知道,但畢竟是政府辦的,對於已經第三年還是沒有學會怎麼推廣....我是也不意外,只覺得可惜!






不管用什麼方式都一樣,物價高的離譜是所有離島最高!還期待觀光客,真好笑!
政府用盡一切辦法也於事無補!問題的根源無法解決!
墾丁之所有會有今天的問題,將來馬祖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