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觀測所】馬祖聚落風貌保存與戶外管線的共存 --閱讀人次 : 2380 近日發生在南竿聚落保存區—津沙村鐵架裝飾管線的新聞,引發爭議。網友對鐵架材質的批判,除了質疑為何不用木材,更有人說鋁框壓根不適合閩東石屋。從照片觀察,確實選色、材料都不符合此村的美學秩序,而南竿鄉公所的回覆:「後續將協調規劃吊掛爬藤類植物增添綠意」,也難平息眾議。

近年來馬祖公部門跟上了六都的腳步,開始重視環境美學,致力於修補所有環境中的突兀元素,然而矛盾的是:聚落保留區的建築立面是被認定的私有財產,說白話,聚落之美是政府責任,但構成聚落的建築物,政府卻不可侵犯。古樸聚落中的PVC塑膠管線,就是這場戰役的首當其衝。這些賦予老屋新生的必要之痛,不外乎是現代化的電視線、網路線、排水管、CCTV線路…等等,然而公部門不管用什麼姿態介入以維護私財的美學秩序,似乎都不夠有效,畢竟萬一在施工時破壞到私人的管線,政府並不樂見。所以才有芹壁「顏色差強人意、只是量體過大」烤漆鋁格柵的產生,但格柵不這麼大的話、根本無法遮蔽所有的線路。
相同的例子也發生在馬祖其他的村容改善案之中,譬如去年發包的村村有特色工程案中,相關部門尋求環境美學顧問提供馬港商圈形象招牌的色彩建議,專業顧問評估因色彩及量體過於突兀,建議「取消」設計圖中在建物正面整排的電鍍金色不鏽鋼沖孔板格柵,結果單位回覆為了要遮蔽管線必須安裝,似乎對公部門及長期服務馬祖的工程公司而言,「格柵」是遮蔽管線的唯一解法。東引村容改善的案件中,工程單位依然在項目中編列了管線遮蔽的鋁格柵,原意是要維護傳統聚落與商店街區的風貌,但由於量體受到冷氣室外機台與管線範圍的大大牽制,在欠缺相關建築規範或獎勵機制之下,後續設計單位詢問:「是否能把冷氣機台或管線牽至建物頂部或背面?」工程單位回答是:「不行耶…萬一弄壞就慘了。」只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做設計,真的是一場考驗,遺憾的是最後革命尚未成功。
馬祖公部門確實欠缺美學訓練,幸虧縣政府發包的工程能有景觀顧問做第一層的把關,然而在各公所主導的工程之中,各鄉的年度預算案、睦鄰經費改善工程⋯⋯,似乎就不是這麼幸運。這些經費能做的項目總是包山包海,從道路修繕到環境景觀美學、從結構工程到解說牌平面設計,只是大多承攬廠商組成都是工程技師,讓這些四方腦袋觸碰美學領域,無疑就是場災難。
整理建物外管線,就如同梳直、梳順女孩子的髮絲一般,完成後的建物勢必氣質出眾、婷婷玉立。只是這個「整理」必須要拋棄「遮蔽」的固有思想,減去所有的make up,把基礎打理好,建築的美自然會顯露出來,如以下附圖。想像如果這些管線能乖巧地跟著建物的沿線走,讓色彩與牆面相互融合;或將線路藏於建築樑柱的凹折之中,利用視覺死角讓管線被消失;或實在過多的管線就繞去建築的側邊或背面,剪掉無用的線路……如果這些都可以做到,相信未來就可以進一步討論聚落商業標誌的議題了。
Less is more,包浩斯的減法設計或許在馬祖還不是陳腔濫調,層層堆疊的公共設施,總有一天會一推即倒。提供以下各國街道的照片,每張裡面都有管線存在,有些卻怎麼都不突兀,完全是色彩與秩序的功勞。

Orvieto, Italy

Siena, Italy

Siena, Italy

Alberobello, Italy

Positano , Italy

Pienza , Italy

Saint Paul de Vence

Castleton , England

Castleton , England

武康大樓,注意室外機格柵

上海,中國

【觀測所】是本站社論名稱,由站長和數位特約撰稿者輪流不具名撰寫,每週一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