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外地訪客看馬祖人(二十九) --閱讀人次 : 2477 馬祖刮來的校園生命教育
這星期Dora 的媽咪從臺灣來幫學校的孩子上生命教育,正好我的同學也被某處邀請去分享她在學校生命教育的課程。我的同學也因準備這場講座,希望我提供更多的資訊供她參考。
校園最開始的生命教育始於臺北天母國中。那時媽媽剛過逝,美國的阿姨期盼我卸下照顧媽媽的任務後能回美國完成學業,然而因為在醫院照顧媽媽近九個月,期間穿梭在癌末病人生死爭扎、以及病患與其家屬如何共同面對生命的態度,促始我選擇生命教育。
當然那時臺灣正規學校課程中沒有生命教育這名詞,之後因為在天母開闢生命教育,得著多方肯定,和各校爭相申請,所以送審登記為社團法人臺灣葡萄園社會關懷協會,漸漸生命教育也成為學校的課程之一。一路走來歷歷在前,沒想到來到馬祖,因課堂上的安排,陪同學生靜坐禮堂聽Dora媽媽的生命分享。也就忍不住提筆寫下從事生命教育的些微心得。
面對人無法決定的生或死議題時,不管人接不接受生死的命定,生與死人人都必須面對。多數人不會主動去探問生命的問題,甚至將生活與生命畫上錯誤的等號,讓生活來主導生命,導致生命因此活不出盼望而在無奈中步入生活的圈套,成了世界的奴隸。
不可否認,從生活的體驗中,人或多或少認識了表面或真實的自己。但是看看那即將面對死亡的人,即便他在世上風光無比、歷練過人、或滿腹經輪,仍不免無奈、不捨、甚至恐懼面對肉體生命的結束,這就証明生活中人所看重那屬於死後帶不走的,都非生命教育的真正探索方向或議題。
誠如上述,如果生命教育所上的內容是屬於生活方面的議題,那麼生命教育就要更名為生活教育。生命教育與生活教育的差異,就所涉及時間長短兩者雖有部分重疊處,然而前者長於後者;在行為與態度的見解上,兩者有相輔相成之妙的地方,然而其中核心的關鍵就在思與為虛實中見分明。這虛實差異所在,決定生命過程能否勝過生活挑戰的種種打擊,展現生命內在的豐盛與聖潔明亮。
先就生命與生活時間上的長短,分辨兩者的差異。若將時間用線段與直線來作說明,生活就是線段,那麼生命就是沒有盡頭的直線。因此,談到生活議題,所要處理的是肉體活著時所發生的事,而生命所要談的是從出生前到肉體死亡後的事。也就是說,生命所要認知的是:人從何而來?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死後往哪裡去?
用時間長短釐清兩者差異後,就能看出其間重疊時間二者相輔相成的妙處。享有社會高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在學識、財富、或權貴上,都不是決定生命亮光的因素。生命要有亮光,是在面對自我的極限環境中,不受社會的現實狀況或價值左右,依然堅持生命真理。如果生活中面對個人極限的挑戰,仍堅持生命真理,就因生活見證生命;反之,解決生活問題,卻賠上生命。
就如Dora在面對自己健康極大的挑戰時,她仍因對生命永恆的盼望,努力在生活作息中以實際行動,証明自己相信生命是無終點的永恒美好。這美好足以帶給她在面對生活句點壓力時,活出生命永恆所帶來的動力。那分面對生命的態度,是進入永恆生命的評分項目之一。至於永恆生命國度裡,屬於棺材帶不走的世上一切,再也不需要,而且再也沒有影響力。
是的,從生活的態度得以透露生命的虛實。為生命價值而活的,彰顯生命的亮光,得見生命永恆的美好,活出真實的生命;害怕生活得失的,因看重生活輕忽生命,就算一時得著,終必因此生命的光變暗,見不到生命的喜樂。
生命真的不在乎肉體活著時間的長短,若活著見不著生命的亮光,只留生活價值觀鍍上的亮麗外表,生命最後終必淪為生活的奴隸,再多的生命教育口號,只恐成為慾望城市的笑柄。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阮琦雅Chiya
敬愛的愛鄉人:
謝謝您的回應,就像顆路邊拾起的石頭;被看見、被拾起、被放在掌心觀看。不在乎“你講的我能不能懂,我講的你能不能懂”,只在乎彼此的見解在接納的困難中,成就了交流的喜悅。
記得剛有陌生的名詞”網址”出現在生活中時,我無法理解”要設計容易記住的一組字,但是不要與個資有關”。有什麼比個資更容易叫人牢記?後來才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用另一種語言,鍵入自己的個資。例如用英文鍵盤輸入中文鍵盤的內容。
同樣的,最初我讀不懂”世上有苦難”,然而要”常常喜樂”的道理。後來一把鑰匙解開了這謎題。人惟有謙卑承認”人定勝天”是錯誤的,才能在擔負自己承受不起的重擔時,靠神的應許常常喜樂,因為神說:”在你走不過去的時候,我必開一條路讓你走得過去。”神是愛,憐憫人不過是塵土所做。
我曾有個學生因上我課的關係,默默觀察我當時的每一腳步與選擇,在我離開時line我:”你的神不給予溺愛,卻不停的授以淬煉,而你也不違背你的神的期待,勇敢的實踐履行…”
人的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有限裡,過著喜樂的日子,更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總不要像多數被醫生宣判死刑的病人,先是不解”為何是我?”接著面對努力過後的絕望?最後惶恐的嚥下最後一口氣,留給世人”人生是苦”的表面生活層次形象。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阮琦雅Chiya
Dear Frau Jane:
感謝您的回應,也很開心能藉此交流一起關心生命教育問題。
今天剛巧有學生向我抗議。抗議的理由是:他們認為我私下發獎品不公平。我反問他們我所發的獎品,是我的?還是他們的?我再進一步向他們釐清這問題:”我拿我的東西,送給別人,要經過你們同意才可以嗎?”他們立刻明白。
“公平”的法碼在哪裡?在人的心中,在生命的真理裡面,孩子也能懂。而後我告訴他們我的獎勵標準不以成績為根據,而是我要看到”願意努力、付諸行動、學會謙虛與順服”。
我所獎勵的那孩子,他的功課和行為較不被認同,那天他到我辦公室背書,邊背書邊問我不會的地方,他順服做那他認為自己困難的事,他的努力我看見了。在背書給我聽通過之後,他又幫助還沒通過的同學,他或許不知道這就是愛,但他將內心的愛付諸行動,這愛就在他不自覺之中流露出真正愛裡不驕傲的謙卑。
我告訴他們以上理由後,還是有人抗議:難道考一百分的就因為原來程度好,所以所付出的努力就該被否認了嗎?我真不知道他們怎麼沒有為自己比別人多一些稟賦或優勢而感恩?!這讓我不得不為教育擔憂。
生命教育不在年齡大小,良知的亮光才是開啟生命認知的鑰匙,而這良知雖看不見,卻是人人生來就有。
自有人類以來,人就不斷想找到人類的源頭,也就是想知道這良知亮光的來處,即便找不著,也可藉由表揚人的善行,來提醒人聖善根源的可貴。可惜的是:有來自源頭的答案人卻不接受。即便達爾文的進化論早就在國際間被推翻,他本人也在自己離世前,為此鑄成錯誤引導深感自責、懺悔不已,還是有人堅持他錯誤的答案是對的。
就因為這樣,人在靠自己有限的能力下,承受壓力,活受罪;不自覺的讓競爭和衝突不斷製造自己與他人之間和諧度轉機的危機。解決不了這個危機就找樂子,這樂子找完了,必須找下一個樂子。如此惡性循環,在死亡時只證明自己是個輸家。
沒拿走半樣獎品或禮物離開人世間的輸家,難道可以責怪死亡的存在嗎?難道可以責怪那賜生命的治不了致死的惡勢力嗎?問題出在人類不接受出處原廠的保固。那個原廠就是人類的源頭(也就是造人的)。祂因賜生命,指教人生命的規範,人在祂的生命規範面前,就像被造的陶器不能控告捏陶的窑匠一樣。
沒有陶器可以抗議塑造它形狀的窑匠;也沒有人可以抗議賜他生命的神對生命的規範或真理,否則他就是面對死亡的輸家。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阮琦雅Chi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