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46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游桂香

游桂香友善列印



張貼者
游桂香 
資深會員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5-10-02
發表文章 : 89
掌聲鼓勵 : 424

發表時間 : 2015-04-28 16:15:40
FORM: Logged


游桂香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游桂香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馬祖文史,溯源梅花—福沃篇 --閱讀人次 : 6604

 人類學的研究工作中,信仰是很重要的一個領域,「見村尋廟、進廟看神」也成了不可少的田野研究手段。這二十餘年來,走過各地的廟宇不知凡幾,因此,已不僅是研究信仰,而是以看待藝術品的心情來看待了,因為無論是廟宇建築、或是神像雕塑,都是集各種工藝美術於一體的藝術呈現,其繁複精緻的程度常令人驚嘆。當然,信仰的對象「神」還是社會人文領域裡的研究要素。
 「神」的歷史淵源大部分是來自於神話傳說文學故事,並經人類流傳後衍生出的神格化現象,人類依照自己的直觀想像創造出「神像」,以供膜拜,且在崇拜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信仰風氣、居住空間改變、社群組織,以及信仰需求與審美意識上的不同影響而產生變化。人類製作神像所使用的材料常因應當時的環境條件與生活水平,以及能運用的工具不同而產生差異。材料也不僅是單純的使用意義,而是藉由工法、表現形式產生象徵意涵。神話歷經雛形、強化、定型、完備等階投,逐漸具備完善的信仰精神和整個社會演化的過程,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宗教、政治、社會需求,也是匠師們工藝的依據。無論人類利用何種方式來呈現他們對「神」的理解程度,製造神像的匠師對材料的掌握、工藝技法的精純和美學素養都是最大的因素。中國神像外形樣貌體態大都是仿中國人的外貌,如頭、身、手腳比例看起來不應不合理至突兀不協調;其姿態縱使千變萬化,也應符合人體工學,其體態姿勢應講求平衡穩重,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面容刻畫的表現有兇猛與慈悲兩種對比以及平和安詳的神態;膚色、五官、臉譜要能顯得出神尊的專屬特質。雖色彩受限於使用材料而無法有豐富表現,不過仍能注比例。而衣服、冠帽的紋飾展現更是神像外顯的特色所在。
 信仰和地方文史關係密切,首先從我的村莊福沃村談起。福沃村白馬尊王廟供奉白馬尊王、臨水夫人、土地公,廟碑云始建甚早,早到何時?在老成凋零之後,現存的耆老已說不清確切年代了,但在馬祖島上仍有些蛛絲馬跡可尋以為佐證,根據廟宇重修碑誌所載係「…清末梅花縣、合(壺)江縣漁民興建」,從福建省梅花鎮追本溯源就成了必要的研究途徑。白馬尊王、臨水夫人、土地公等信仰,其源頭不會是福建梅花鎮,因這三種神明信仰在福建已流傳存在非常長遠的時間,但廟宇建築、神像塑造與梅花鎮的關係有可能確如廟宇重修碑誌所載。
 梅花鎮位於閩江口南岸突出部入海口處,東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北與福州經濟開發區琅岐和連江縣壺江村(島)兩島對峙,距馬祖島14浬,是歷史上著名的古鎮名港,歷代軍事之要塞,古代因其山多植梅花而得名。梅花鎮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宋、元時期改稱「方桂鄉新開里」,明、清為二十四都梅花城,是個純漁業鎮。鎮有梅花古城,據清道光年間編撰的「長樂梅花志」載︰「梅花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時因琉球國倭寇猖獗,大犯我中華沿海疆土,燒殺掠搶,民不聊生。為抵禦外侮,驅倭保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國沿海要塞築城禦倭,江夏候周德興奉命委福州右衛指揮李榮督造梅花城。城辟東西南三門,東門瀕海,南門面山,西門是水門,潮至時船可直抵城下,雄偉壯觀。置千戶所並建長樂倉,設指揮一員,副指揮一員,鎮撫一員,百戶一員,又調世襲鐵印官十三員駐梅花,屯軍一千五百四十名。」古城自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後,又經多次整修。水門內有天后宮,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有小廟,後改建天后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文革期間受破壞,1992年村民集資重修。梅花與連江縣琯頭鎮壺江村分別處於閩江口南北岸,數百年來以舅氏互稱「梅花舅」「壺江舅」。據連江縣「壺江賦」載︰「清康熙乙已年(1665年),兩鄉漁眾共辟馬祖定置漁場,梅定福澳,壺擇山隴,梅壺兩鄉漁民為祈求神靈保佑,祈望年年漁汛豐收,歲歲平安,特在島上建一『大王宮』共塑大王及夫人神像入宮內,沿俗祭祀至民國三十一年,今馬祖福沃大王宮遺址尚存。時值豐年聯慶之夜,突遇賊寇來犯,遂急速布防,且以『依舅』為哨語相聯絡,此後,兩鄉村民互稱依舅相沿成俗,傳為佳話。漁汛豐收季節,兩鄉緣俗祭神聯慶,並相互賦之云︰福沃襟聯山隴畔,梅花香在玉壺中,以示親切,相傳是夜祭獻方酣,倭突來犯,遂急速布防且以『依舅』為哨語。」
 梅花、壺江二地漁民,三百多年前共同開辟馬祖列島漁場,隨漁汛來往,其時尚非定居,但持續海耕不輟至近代。梅花鎮溯源之行,在鎮中著名古蹟「林位宮」內遇見一位蔣老先生,乃北竿鄉退休老師鄭敏興先生的姻親,鄭老師即為梅花人,民國二三十年代,其父在北竿橋仔村創「源生號」,貨通兩岸,攢下萬貫家財,馬祖民俗文物舘曾就「源生號」作一檔特展,展出老照片、舊收藏和賬簿文書等,使我們得以一睹當年生意盛況,惜兩岸分治後生意不再。鄭先生於退休後回到梅花重建老家,現為鎮上現代建築之大戶,他也時常回去小住。梅花鄭氏在馬祖者還有福沃村鄭建新先生,據其稱父親即從梅花遷來馬祖。
 蔣老先生七十六歲,身體結實健壯,因天熱打著赤膞,一聽見筆者來自馬祖,高興得很,直稱「我去過穚仔、芹壁,還有塘岐、坂里。」原來,他十一歲時跟著堂兄、親戚們同去北竿作糸孟,大水大流時漁船從梅花順流很快到達北竿,而每一位梅花漁民只要站在自家門前向海一看,就能判斷出今日吹什麼風?流水如何?船應如何駛?因家鄉食物不充足,當時他雖年幼作不了重活,但可供使嘴、買東西等,至少有飯可以吃飽。他在約三四月去,民國三十八年解放前回梅花。他的印象中,橋仔地方不大但人很多,各地人氏都有,還有南人(閩南人),他常去坂里買菜(可見坂里農業向來就是重要產業),尤其是打楸季節,時常被支去買鐵釘、繩索、白灰等物。當我說我是南竿人,他馬上說他那時常聽大人們談到福澳、山隴。遇見他可真是天賜良機,他帶著我徒步走遍梅花鎮各宮廟,並介紹天后宮掌事兼僮身(女性)給我認識,更進一步介紹一位近期要請師父塑神像在家供奉的老太太,她要我稱她「梅花姑」,說那位陳金光師父現住金峰鎮,並把他的電話給了我,可惜打了幾次電話都沒能接通。梅花姑說︰「現在很少師父會作泥塑金身,大部分人都要木刻神明,那好做,不稀奇,所以我才要特地找泥塑師父塑金身供奉,更顯得我虔誠。」問及從前泥塑神像的泥土取自何處?蔣老先生說「要取乾淨的田土。」田土即耕作用、生產糧食用的田地裡的土,非那些被倒垃圾、葬地、長野草荒藤等人們觀念中「不潔」的土地上的泥土。當然,現今市面已有專供陶、瓷用的泥,已不用自行掘土、撿土、篩土、練土等工序了。
 筆者拿著福沃白馬尊王神像群照片給梅花長者們看,他們都異口同聲說︰「沒見過這樣的神像了。」文化大革命的苦楚把他們腦海裡對舊有神像的印象整個拔除了,新的神像是按照匠師們新的想像而塑成的,是新的風格。
 若還要尋找梅花和馬祖的關係,則當地流傳口頌的「梅花漁民出山詩」,則可以說得更淋漓盡致︰
二十四都是梅花,對面就是鰲魚礁。城裡一排是大厝,沙下一行竹籬笆
六月大暑熱難當,土帽萩仔都沒當(收獲)。夏季沒當望冬季,北竿作糸孟 頗安康
七月半段作月搬,中國通行六八番(銀元)。做糸孟必須拍算本,論理剖篾著先搬
八月談論辦季頭,做糸孟沒本目滓流。趁錢轉厝蔭妻子,在家坐冬沒話頭
梅花對面浪頭山,九月打芎論兵邦。因為冬季沒海討,心想欲出橋仔山
開頭先由城裡塢,浪頭鼻裡貓頭山。駛裡先由江塘下,江塘過去陳塘灣
沃前討船運芎索,也著雇人去拍楸。王母礁前古有名,礁下一片咸草埕
上面一條是大路,下片草板沒人行。岩石寶塔有七層,裡馬外馬列兩片
漂洋過海為利益,只因沒地共沒田。琅岐共有十八墩,先出王陳朱董江
過江必須駛船仔,大小釣船恰成幫。琅岐出去大小爐,孫權坐鎮在東吳
懷抱幼子共七載,看見牧童騎水牛。拱嶼過去是琯頭,江墘也出兩道頭
許氏真君去搭渡,點化小兒轉回頭。門邊老人講古典,浪台附馬古人言
破襟對面是金牌,行船作糸孟半科題(疍民)。金牌駛出華洲港,華洲再下是下洋
人講雙龜是至寶,難取玩物掉上排。許蘆東岸七沃頭,也沒一只中(可以)包頭
我看此鄉是窮地,大男小女爬蘭磹(礁岩)。淡官烏豬相排連,世景難竭難趁錢
一望掙錢養爸奶,二望五穀大豐年。百勝牛尾共牛頭,目嶼原是古山頭
先出盤古分天地,後出黃帝定日頭。蛤沙越嶼鷺鷥礁,面前一對是洋礁
茅樓島嶼沒人住,布袋沃裡百餘家。東坪蠣塢共爐回,鄉村做農繒仔圍
對面小埕共大埕,大小船仔各處行。南北商船泊此沃,雷公礁上定海城
龍港四嶼共蛇礁,礁裡鬼嶼共鬼礁。黃冠伓中頭上戴,沃內有個牛屎礁
安海官塢半片山,女媧娘娘煉仙丹。補天剩下石一塊,向著東洋變猴精
雞籠嶼里透雞棉,塘沙赤沃相排連。弓礁生在鼻頭正,野牛不中人耕田
黃岐出去是大洋,白塔沒中人歇涼。伏羲也曾排八卦,神農也曾百草嘗
東虎出去青港當,堯舜耕田夏禹湯。皇帝難保天下定,做糸孟希望有鮮當(獲)
南片也有芹壁漢,東片就是橋仔椿。前片嶼裡壟港礁,下目開片是白礁
中也不中插門楣,虎魚也賣拍人腳。台塢過去王竹埕,做繒船仔透年行
芎索環在蘭磹上,伙長結灶鋤樓埕。今旦初到橋仔山,古斗古奈人若干
也有搭樓拔篷敢,不日心想去開山。下字沒督字是丁,上峰很有廿餘深
港深斗長召禮了,先拍幾下見恰輕。日字一撇是白字,拍楸兄弟汝著拔
上緊先拍幾十下,斗頭煨土默者默。兩腳落地當一張,輪仱共坂銃當中
桁頭桁尾一樣料,桁共下樑各樣裝。椿仱下了著防賊,做糸孟代計著明白
守漢著使好船仔,刀槍整齊驚走賊。十月下椿是立冬,糸孟圭落海總賣空
古話魚蝦由天氣,水凍魚貨就落冬。天氣配對就大獲,只求海下糸孟著截
頭前二手鉤篙準,當堵掏樓卜命拔。東黨一里流水緊,櫓頭餘卻齊使力
佬舵煞桁看姿勢,魚蝦每張務數十。葮月一至冬節潮,夕陽橋下水東流
正月沒當沒主意,受怪出海心內焦。腊月大寒換新年,店頭出外來討錢
海水不佳沒年票,莽給鄉哥央(暫欠)一年。正月立春是春王,做糸孟都想保周全
一望趁錢置產業,二望平安轉故園。二月十五是春風,正節回水不至空
橋仔不能過夏至,恐怕拗九西南風。三月初一是清明,出海伙長沒人情
公議長支著過數,來往兌現心內明。四月立夏做夏餅,寮裡鼎邊汶一鼎
季尾本應沒乇閹,有買幾手丁香仔。五月節至是端陽,午節食飽晒太陽
決斷碎椿回故園,一家團圓樂洋洋。日期石到(一到)碎平頭,做糸孟都想轉回頭
寮裡伙長紛紛亂,出海討船兩頭跑。船討泊著江墘行,各人搬乇走茫茫
也有拆樓卷篷敢,也有搬桌拆眠床。船仱裝了就起身,橋仔澳地值千金
大沃帝爺元帥廟,沃仔玄帝大王宮。牛鼻有穿革船只,牛頭也沒叫一聲
沃仔古磹拍無聲,大沃香爐斷火青。沒用大王定斗位,鯉魚滬見沙千當
橋仔人家住真価,鏡沃長樂鶴上遷。芹仔一塊圓又圓,牙頭伓中人掏錢
白沙也有人做糸孟,進士在世千萬年。福沃古有大王廟,梅花壺江做糸孟興
清水珠螺夫人村,鰲首獨占狀元頭。夫人沃內泊賊船,馬祖沃內泊釣船
鐵板伓中墊門栨,繒礁伓中人彈船。三洲多號七星礁,覆鼎未見扒鼎人
九龍也沒雲霧起,五虎也曾生有腳。老爹行里是立庄,至正二年沈江中
糸孟槽桁槽齊回轉,好像劉備取四川。乘風破浪轉梅花,鄉里拍掌笑哈哈
獅頭山上岳王廟,隔壁都督薛大人。黑面大王食船只,臨水夫人過南腳
金貓偵鼠早岐頭,鐵爐下面是獅頭。姑婆(蔡姑婆)得道田螺洞,進士國王卜回頭
馬籌未見有馬行,江漧也出七星城。將軍山上八卦地,馬祖宮上禮守城
龜頭山上柏姬廟,後面就是觀音堂。西世舍人高牛石,圭牳砂仔在江漧
也有舢板扒黃蠣,也有船仔去過行。沃前三眼畢元帥,新城調羹尊王宮
山仱連水水連天,五位仙王守江邊。下街古有馬祖廟,左邊侍中大王宮
平頭上岸轉厝裡,辦好禮意謝蒼天。大礁小礁在水門,寶光堂邊果子園
全部一百廿二對,一千七百零八字。
 1708字中,對馬祖列島的地理地名和位置瞭若指掌,尤其所稱「繒礁」即我們的津沙村,其準確度超過被軍管改變地名習慣的我們。梅花、壺江二地先民在馬祖留下的文物,於今尚有迹可尋者,為鐵板金板境板天后宮保存有紀年鐵製香爐一只,上鎸「同治巳己年 威武將軍 壼江弟子張□□喜捨」同治巳己年為西元1869年,距今145年。
 走在梅花鎮的窄小巷道裡,時間彷彿凝固住了,停留在四五十年前,一間間古味濃厚的老厝,無論木作或石材,無不雕鏤精緻,極盡裝飾美學之能事,可以看出梅花確實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在梅花的各座廟中,並沒有見到和福沃村白馬尊王廟泥塑神像非常相似的造像風格形式,他們的主祀神像量體也較大,略感失望,但這也不難理解,報導人們一致的說法是在中共文化大革命10年期間,許多廟宇被拆、神像被毀,匠師凋零,更沒有人敢傳授、學習這門技藝,使得泥塑神像技藝幾近失傳,改革開放後,人們重建廟宇、重塑神像,市場需求大增,才重拾技藝,為人塑像,但風格已大不同了,少數泥塑神像如梅花天后宮三十六婆神像,據說是當年民眾將之藏匿隱密處,未被紅衛兵搜去砸毀,才得以保留下來。和台灣的情況相同的是,泥塑神像因保存不易,製作過程繁瑣,已大為式微,木雕神像藉助機器,製作快速,新刻不難,已是主流。
 看著梅花鎮各座簇新的廟宇和神像,多為近十餘年內新建、新刻,似乎與我們的神像聯繫不到一塊。即使兩地神像不相似,但溯源之行並不虛之行,尋到兩地「人與人」「人與地」「人與時」「人與事」的聯結—梅花、壺江二地漁民於康熙乙巳(19)年西元1665年共闢馬祖漁場以來的文獻和史實以及口述歷史,唯差「人與物」—塑像匠師。然而,「時間」是一切改變的主要因素,除了改朝換代,更是人事更迭,景物不同,百多年前為福沃白馬王廟塑神像的匠師自然無處可尋,而技藝的傳承是續是斷亦不得而知。
 並且,梅花漁民出山詩1708字,如能用馬祖話流利讀出,無庸置疑,他就是馬祖母語泰斗了,大家試試吧!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游桂香
純喫茶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4-01-02
發表文章 : 3985
掌聲鼓勵 : 632

發表時間 : 2015-04-28 19:15:32
FORM: Logged


純喫茶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純喫茶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壺江天妃宮前仿南竿塘山型所建的假山


假山上的大王宮,宮廟對聯福沃襟聯山隴畔,梅花香在玉壺中


壺江天妃廟地下室文物館內的海報


壺江島白馬孚佑王廟,即山隴白馬尊王祖廟


壺江白馬尊王與夫人金身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劉家國 
資深會員 

劉家國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4-01-20
發表文章 : 1362
掌聲鼓勵 : 8100

發表時間 : 2015-04-29 03:30:28
FORM: Logged


劉家國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家國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首先回應有關「津沙」地名由來。上文的「梅花漁民出山詩」中提及「繒礁伓中人彈船」,這裡的「繒礁」福州話讀做「津沙」,「沙」是「礁」的意思。因此,更是印證了本人曾經提出津沙可能由於「圍繒」這項漁業興盛而得名。目前津沙澳口左前方的礁石名為「津沙囝」,也就是「繒礁囝」。

 縣志第一冊中寫說「津沙」因澳口金黃色的沙子而得名,顯然一錯數十年。福州話「金」和「津」的讀音不同,而「繒」和「津」的讀音相同,由於可見,津沙的地名應由於「圍繒」這項漁業而得名,八九不離十了。

 其次,梅花漁業興盛,曾經北竿橋仔和塘岐都是梅花人漁季的聚集地,梅花人在漁季於塘岐沙地搭蓋臨時房舍,漁季結束後拆下存放。直到國軍進駐,兩岸隔離,梅花人從此未再踏上馬祖土地。也連帶的,失去了塘岐的土地所有權。依據我國土地法規定,合法佔有超過二十年,即可取得土地所有權,因此兩岸開放後,梅花人曾經前來聲請土地所有權,但已失去了法律效力。

 梅花人像海上遊牧民族,在馬祖定居者鮮少。去年完成的續修縣志,在《人民志》的姓氏源流中,有五個姓氏來自梅花,人數不多:

林姓:南竿林枝官,北竿林孝任、林克秉及后澳林金象、林金順等,都來自長樂市梅花鎮。

陳姓:北竿大坵陳孔官等來自長樂市梅花鎮。

孫姓:南竿孫富貴等來自長樂市梅花鎮梅北村沙下。

宋姓:南竿宋志富,來自長樂市梅花鎮。

袁姓:北竿袁妹俤、袁炳驊等來自長樂市梅花鎮梅南村。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Zeno 
中階會員 

Zeno

來自 : 此岸
註冊 : 2004-01-12
發表文章 : 113
掌聲鼓勵 : 159

發表時間 : 2018-11-16 18:57:00
FORM: Logged


Zeno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Zeno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福澳境白馬尊王廟載":本村長老亦不知白馬尊王的來歷,只知白馬尊王曾上到陳依嫩村民的僮身說:大王曾在此地得道;消息傳開後,北竿和莒光的漁民因泊船福澳之便,常來此上香祈願或消災解厄,才引發福澳村民崇祀。依事蹟推理和廟的格局判斷,這座尊神應是本境大王之類神祇。查本村村民有人過世向本廟報亡習俗外,另據修廟林姓大陸師傅說原鄉有很多白馬尊王神祇,但不是閩王王審知,多半是屬陰神之類得地靈後,提昇至「地頭神」。"

但在「壺江天妃廟地下室文物館內的海報」中載係「由壺江分香到福澳」 ,而「壺江重修廟碑文」中記此白馬王為「閩粵(越)王鄒(騊)郢第三子」 ,那就是以射鱔聞名的射鱔尊王(騶寅)。
(圖片來自本串前文,請向上文移動)

至於報亡之俗,則是射鱔尊王具有城隍神格,守護陽間也守護陰間,而城隍信仰也是陽神(正神)。在台灣也有拜土地公接引亡者的信仰(南竿成功山公墓便建有土地公像),但並不會將土地公視為「陰神」。

如此,壺江天妃廟等資料若屬實,則福澳白馬尊王應為射鱔尊王的支流,與山隴白馬尊王廟有相同源頭(壺江島白馬孚佑王廟),而非陰神、地頭神信仰。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