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有人在Facebook上問,有這麼多人支持馬祖正名,接下來要怎麼做?
馬祖正名為馬祖縣,目前唯一的管道是透過公民投票,展現民意的力量。但公投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多年,連江縣政府至今仍未訂定公投法地方自治條例。也就是說,空有公投法,馬祖民眾卻仍無法享有公投的權利。本人曾經致電民政局前劉局長,她承諾公投法自治條例會在去年十一月送縣議會審議,如今她已高升參議,而公投法自治條例仍未送議會,顯然是失信了。接下來,本人還會找時間去拜訪現任民政局王局長,拜託他儘速將公投法自治條例送縣議會審議,相信以王局長的執行力,應該會很快完成這原本就是地方政府應做應為的工作。
公投法地方自治條例通過後,本人會再發起公投連署,期待所有支持馬祖正名為馬祖縣的鄉親們,大家一起來連署,一起來創造歷史。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馬祖通訊周刊•第 80 期.2003年3月24日出刊》
紙上擂台�改名後的連江縣,前途難料
作者:楊綏生
一次一位朋友寄了一張賀卡給我,因為信封地 址寫的是連江縣,結果賀卡先去大陸繞境再轉回馬祖。這種困擾或許是許多人主張急著更改縣名的理由,但是除了大費周章的更改縣名,難道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嗎?把連江縣改成馬祖縣就可以讓馬祖飛黃騰達,這種想法太天真。
要不要更改縣名,除了喜不喜歡的心理因素外,也要分析改與不改間的利弊與可能付出的代價。如果你在松山機場問搭機來本縣的乘客,要往那裡去?他決不會告訴你去連江,一般生活中這方面的困擾並不大,馬祖的知名度遠超過連江縣。很多國際人士知道有馬祖這個地方,但是知道連江縣(不論是海的那一邊)的並不多,習慣上馬祖早就取代了連江縣的縣名,但是要把馬祖正式變成縣名,則是一個相當大的政治動作。國際上知道台灣的人不少,但是把台灣跟中華民國劃上等號的國際人士不見得多,是否因為如此就要把中華民國的國號改成「台灣」呢?雖說阿扁同意連江縣改成馬祖縣,我覺得這是個大陷阱,阿扁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滿肚子都是台獨的主張,只是迫於現況不便明講罷了。縱使有千百個理由要把馬祖變成縣名,只是在李登輝提出改國號之後,我們亦步亦趨地改縣名,時機上並不恰當。再說阿扁政府可以讓連江縣改成馬祖縣,也可以讓馬祖縣變成馬祖區或馬祖里。一旦連江縣改成馬祖縣後,所有官方的文件包括身分證、戶口名簿、駕照、護照、土地所有權狀……甚或連畢業證書上的資料全部要改,以後所有使用到這些文件的場合所隱藏的困擾並不是一次民調就可以解決的。如果你聽過兄弟眾多者在台灣辦理遺產繼承時,親屬證明等原始身分資料認證程序之煩瑣,你可能會再加三思。
我覺得連江縣政府要做得事情很多,像如何振興產業。如何進一步改善對外及離島的交通?如何解決形同無政府狀態下的違建問題?如何不再讓我們的道路建了又挖?如何改善公共工程品質等等,那一樣不比更改縣名來的迫切?再說馬祖這個名稱的啟用,除了天后宮所在地的村莊原始地名叫做馬祖外(實際上就連馬祖村也被多數人改稱馬港),就劉家國先生考證的說法,應始於對日抗戰日本人來到此地之後。再者,如果縣名要改,那麼南竿鄉、北竿鄉或莒光鄉的地名是否也要改稱上竿塘、下竿塘或白犬呢?另外介壽(山隴)、復興(牛角)、仁愛(鐵板)等村名是否也一併要改呢?
二屆國民大會代表參選期間,我提出金門、馬祖特別行政區的主張,那時的時空背景下,我們的聲音根本達不到決策階層。可是今天不一樣了,縣長可以隨時向行政院院長甚或總統報告,第一手的民意可以直達天聽,縣的地位早已提昇。我們何其有幸,區區六千多人的地方,因為以前戰地政務的特殊緣故,至今得以維持縣的行政架構,這是一種偶然,但不一定的必然,所以我們不要輕易地冒險。
誠然,兩岸都有連江縣的確帶給我們一些困擾,難道對岸就沒有困擾嗎?有些事情一動不如一靜,因此我主張在考慮到成本與效益及所面臨不可知的風險下,只要在現有連江縣後面括號註明馬祖就好了,讓喜歡做連江人的繼續做連江人,喜歡做馬祖人的繼續做馬祖人,省下的錢可以用來行善積陰德,省下的時間就來做社區公益活動。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馬祖通訊周刊•第 80 期.2003年3月24日出刊》
紙上擂台�再為馬祖縣正名,提出呼籲
作者:劉秋貴
我曾於民國78年5月28日在「馬祖之光」月 刊寫過一篇文章「為馬祖縣正名」,後來在民國90年,所著的「初試啼聲」一書的第一篇文章,再度為「馬祖縣正名」提出呼籲。之後,又在報章雜誌多次撰文提到「二個連江縣政府、二個福建省政府、二個中國」等,皆未引起任何迴響。 日前,見報端及馬祖資訊網,都在熱絡討論這個議題,應家國兄之邀,再撰文略述管見如後。
施明德先生曾說:「金門的新聞可以登上世界級的新聞」,同樣是所謂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前線、戰地」,而馬祖始終沒沒無聞。原因很多,茲不再贅述。但馬祖與連江縣令人混淆不清,及馬祖地小人少,沒有出過什麼威名顯赫的名人、大人物是主要原因。
有些人受不了長年政治忠誠的薰陶,中毒太深,觀念迂腐,動輒說會有被台獨化之虞,而爰用七O、八O年代的政治術語來反對、反駁,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心理。
但是,馬祖就是馬祖,與連江縣並無太深淵源。且目前的「馬祖地區」實已涵蓋當年的連江縣、長樂縣、羅源縣等三個縣市的行政轄區,並非全屬連江縣管轄。
廣東省香山縣因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縣。馬祖是因為信仰「媽祖娘娘」而定名為「馬祖」,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況且,未來的馬祖,最大的資源乃在觀光事業,而媽祖(馬祖)則是最現成、最好利用的觀光資源。相傳媽祖林默娘的衣冠塚即埋葬在天后宮的後方。當年,經國先生每年都會到馬祖視察,都會先到天后宮的媽祖廟上香祈福。可見媽祖的威靈顯赫,加上全球有二億的媽祖信徒,和台灣民間對媽祖信仰之虔誠。若改縣名為「馬祖」,無疑是馬祖人的榮耀與福氣,何樂而不為。
民國72年,我與曹原彰、吳木雄共同籌辦「馬祖之光」月刊,為了封面題字,我們幾人驅車前往住在新店的福建省政府拜望戴仲玉省主席,並請他題字。原來刊物命名為「馬祖人」,戴主席說「太狹隘了」,我隨口說「改名為馬祖之光好嗎?」戴主席和卓秘書長等都同聲說好,「馬祖之光」月刊因此才定名下來,此為題外花絮。
過去兩岸未通郵時,寄信到馬祖寫連江縣尚無問題。如今寄到馬祖連江縣的郵件,有時會被寄到大陸的連江縣,再輾轉退回到馬祖的連江縣。諸如此類的困擾,不勝枚舉。
要為馬祖縣正名,法律程序上,沒有問題。在情理上,也言之有理。沒有任何可以辯駁的理由,我們早就該推動這項運動,只是人微言輕,沒有力量。如今全馬祖大部分的居民都站出來「為馬祖縣正名」,我深感欣慰。希望早日可以大聲的向所有人說:我是馬祖人。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在中國大陸因為改名字的縣而聞名的也是有,如下
近年改名城市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改為芒市
湖北襄樊,改名襄陽
湖南大庸,更名張家界市
四川灌縣,改名都江堰市
福建崇安縣,改名武夷山市
四川南坪縣,改名九寨溝縣
雲南路南彞族自治縣,更名石林彞族自治縣
雲南中甸縣,改名香格里拉縣
安徽省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
雲南思茅市,改名為普洱市
醞釀改名城市
河北石家莊市,想改成正定市或西柏坡市
河南新鄭市,想改為軒轅市
河南周口市,想改為陳州市
湖南新晃縣與貴州水城縣,都想改夜郎市
湖南耒陽市,有人建議改名蔡倫市
陝西西安市,有人建議改名長安市
貴州仁懷市,擬改名為茅台市
河南一個縣,擬改名為“老子縣”
江蘇淮安楚州區(原縣級淮安市),欲改回淮安
湖北仙桃市,有人建議改名沔陽市
有發現嗎?因為,改了新名而得到光觀利益是也是有的,其中以最為人所知的是湖南大庸,更名張家界市,四川南坪縣,改名九寨溝縣等
重點是有特色,,,,,
我想要公平一點,另外取一個新名字,是有特色的,馬祖這個名字沒有特色,不會有人特別想要了解這個地方是什麼,尤其加上媽祖這個故事更沒有人想來,沒有全面性,沒有創意.
要重新出發,重新命名,發展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陳志方
《馬祖通訊周刊•第 81期.2003年3月31日出刊》
紙上擂台�連江縣更名馬祖縣的利弊
作者:曹金平
近有鄉親提議將連江縣更名為馬祖縣,其理由 均有下列兩端:
其一,中華民國現轄之連江縣四鄉,常與原轄之大陸連江縣各鄉鎮發生郵遞上之困擾,更名後可免此錯誤;其二,馬祖地名,舉世皆知,而連江縣名,不但國際,甚至國內,所知者極少。更名後,可提高知名度。其用心固善,無可厚非。然而,此皆無關宏旨之事,唯若提出更名,其實質上可能之影響,涉及所有鄉親切身之利害,至深且鉅。甚至波及當前「台獨」之思維,攸關國情國策,不可不深思熟慮。
•現存問題不難刃解
一、 所謂郵遞困擾:此一問題,雖仍然存在,但郵政當局已加緊進行書寫郵遞區號,且已逐漸養成習慣,相當假以時日,此一困擾將減至最低程度;如再加強宣導,提醒郵寄大陸連江縣者,均冠以「大陸」兩字,則極易區別,絕不致有誤;此外,郵局本身基於提昇工作效率,避免錯誤發生,自可加強有關郵務人員教育,將馬祖四鄉及大陸連江縣鄉鎮名稱列明熟記,亦可使負責發配之郵件者易於作業,將困擾減至最輕。
二、 所謂提高縣名之知名度一節:馬祖地名其知名度既以甚高,如為推廣商業產品及觀光目的,似無配合更名之必要。例如「八八坑道」或「馬祖老酒」或為觀賞燕鷗,原不必藉由更名,方能達到推廣之目的,而重在採取其他必要之行銷手段。
•提出更名其弊無窮
一、 更名「馬祖縣」與更名「臺灣國」之思維如出一轍,將被惡用:
倡議將連江縣更為馬祖縣乃因其知名度一般稱呼習慣方便起見,故而提出。此與目前台獨分子亦認為「臺灣」亦為舉世週知之地名,何不將中華民國更為「臺灣國」,方能名符其實。與此一想法不謀而合,若被利用,使反對更名「臺灣國」者,無以自保。此一論調,實不可取。
二、 提出變更連江縣名,將被趁機變更行政建制,反有被廢縣之虞:
按馬祖四鄉,人口不過八千餘人,不及臺灣多數鄉鎮一村里之人口數。目前連江因有縣之建制存在,乃能民選縣長,而立法委員、國大代表亦均有保障名額,連江縣選出之縣長與民意代表為縣民喉舌,向中央爭取諸多福利。縣民處在福中不知福。當前國家財政困難,民意代表名額也極珍貴,各縣市均極重視。一旦變更縣名之議提出,可能反而引致有心人士注意到連江縣之人口過少,極可能反被提請取銷「縣」之建制,更為「管理局」,局長由中央派任。甚至劃歸為基隆市或台北縣某一行政區或村里之虞。一旦廢縣,上述設縣之利盡失,屆時欲哭無淚,噬臍莫及。
三、 更名馬祖縣,格局偏淺,且有被誤會意圖切斷連江縣鄉親臍帶之嫌:
二連江置縣已達1721年,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近代更有黃花十烈,光耀史冊,而大陸連江縣土地面積達1332.77平方公里,人口64萬餘人,另有馬祖等重要海島、海岸線綿延,為大陸第三大漁產縣,人口流動於馬祖諸島,原籍連江人遷居臺灣及海外者為數眾多。如提議更名為馬祖縣,不但寧願捨棄泱泱大縣連江原籍,其後裔僅侷限於馬祖四鄉、格局太小,且可能被誤會意圖切斷原籍大陸鄉親之臍帶,離間彼此鄉親感情之嫌,不利鄉親之和睦團結。
四、 不利於拓展與大陸連江縣關係與活動:
所有連江縣籍人士,其終極目標,均在求一旦大陸實施民主政制,大中國必將統一。目前連江一縣兩府,正可以作為未來統一合併之基礎。且因同為連江縣之故,特別可以發揮互動互補之理由,有利拓展與大陸連江縣之關係與活動。更可引致政府、各界及國際之重視,何樂而不為。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馬祖通訊周刊•第 81期.2003年3月31日出刊》
紙上擂台�馬祖已入憲,更名無涉統獨
作者:陳其標
拜讀本刊第80期,由前國大代表楊綏生先生所 書「改名後的連江縣,前途難料」一文,對其見解持不同看法。綜觀楊前國代反對的理由主要有:掉入台獨的陷阱、官方文書要大費周章更改、以及會有「縣」級地位不保的風險等。
然而,馬祖正名真的會帶來上述的麻煩嗎?要耗費我們承受不起的社會成本嗎?
以下從政治、法律、歷史、兩岸關係、政府實務運作,到日常生活等多元面向,廣泛探討「馬祖正名」議題,提供不同的思考觀點。
•「馬祖」稱呼已經入憲
馬祖地區目前的正式名稱為「連江縣」,但吊詭的是,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2項有這一段文字:「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
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以「馬祖」稱呼「連江縣」。從憲政體制來看,「馬祖」已有最高階的憲法地位,代表性與正當性大於「連江」。
•馬祖正名無涉統獨論戰
「連江縣是否應改名馬祖縣」議題搬上檯面後,反對者所持理由中最多的就是認為馬祖正名將助漲「台獨」。事實上,更改縣名僅是單純的「地方事務」,且有地方制度法第6條明確規範縣名更改的程序。但是「台灣獨立」卻牽涉到公投法立法、國號變更、兩岸關係,及國際社會的觀感等等,極為複雜。因此,無需將這兩件事劃上等號,更沒必要無限上綱,扯到李登輝前總統與陳水扁總統的政治意識型態。
再者,十多年前,地方人士就已倡議連江縣改名馬祖縣,如果這樣的主張就是支持台獨,以中國大陸政府對政治的敏感度,早就疾言反對。中國大陸在乎的是「台灣獨立建國」,而連江縣改名馬祖縣只是地方層級事務,並不影響海峽兩岸關係,反而有助於化解兩岸同縣名的困擾與不便。
•「縣」地位有法律保障
馬祖雖然居民不多,但是因為歷史及地理的淵源,擁有「縣」級地位,若改名馬祖縣,只是換名字,不會影響現有行政架構。依地方制度法第7條規定,縣之設置、廢止與該行政區域之劃分、調整,依法律規定行之。所以,目前馬祖的「縣」地位受到法律保障,豈能輕易廢止。況且,人口數並不是劃分行政區域位階的唯一考量。以台東縣、花蓮縣來說,人口數遠低於某些鄉鎮市,可是依然屬於「縣」位階。
•改縣名代價非難以承受
「連江縣」在使用數十年後,要更名為「馬祖縣」,確實要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但並非難以承受之重。以政府部門來說,機關印信、銜牌及官方文書要換上新縣名。而印信、銜牌的重製費用不需耗費鉅資;官方文書製作則已邁向e化,在電腦上可即時更改。其次,未來無論縣名如何變動,已經持有的官方文書證件,不會因此而失去效力。經歷一段時間後,官方文件透過新發、換發,新縣名很自然的會取代舊縣名。
此外,目前位於連江縣的許多政府機關、事業機構,本來就是以「馬祖」為名,例如:馬祖日報社、馬祖酒廠、馬祖風景區管理處、馬祖高中、馬祖調查站、台銀馬祖分行、中華電信馬祖服務中心……,改縣名對他們的影響更小了。
•「馬祖」已走向世界舞台
多年前,我國爭取加入關貿總協(GATT),即現在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的名義入會;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被發現,國際媒體爭相報導「馬祖」;鈔票上曾經印有「馬祖」;收看電視新聞會聽到「馬祖」的天氣預報;自我介紹會說:我是「馬祖」人,我來自「馬祖」;台灣、中國大陸與國際社會都稱呼我們為「馬祖」。
也許鄉親對「連江縣」存有感情,但事實證明「馬祖」的名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更有助於開拓知名度。現在馬祖的四鄉五島如同一個家,而我們作為這個家的成員,有權利為自己的家取一個好名字,這個名字就是「馬祖縣」。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Liner
資深會員
來自 : 駁岸邊(Bo-Huann-Bin)放煙火
註冊 : 2010-05-18
發表文章 : 1388
掌聲鼓勵 : 1731
資深會員
來自 : 駁岸邊(Bo-Huann-Bin)放煙火
註冊 : 2010-05-18
發表文章 : 1388
掌聲鼓勵 : 1731
發表時間 : 2011-02-20 08:06:34
FORM: Logged
2010-06-20
拒邊陲化 雲林爭改名台西縣
聯合報【記者陳信利、蔡維斌�雲林報導】
去年推動雲嘉嘉合併升格未果的雲林縣,正積極發動連署更名「台西縣」,下月將舉辦公聽會,並上書馬英九總統,建言「雲林縣改名台西縣,台灣五行才俱足,台灣才能生生不息!」
縣長蘇治芬表示,也有議員認為「雲林」很好聽,但既然有人要以地理位置理由改名,不讓雲林被邊陲化,她完全尊重議會的決定,若可以的話,可搭配立委或全縣性大選一併公投,讓縣民共同決定。
縣議員陳河山等人發起成立「台灣發展台西促進會」,推動雲林縣更名「台西縣」。
陳河山說,今年2月發起連署已突破1萬人,並獲10多名縣議員連署提案改名。
陳河山表示,台灣有北、中、南、東縣,獨缺台西縣,地理上屬「五行(金木水火土)缺一」,從堪輿學來看,台灣因五行不足,導致「台灣未定」引發主權、政治、經濟、外交等問題;五行的西屬金、五臟中屬肺、五官中屬鼻,台灣少了「台西」就等於缺金、缺肺、缺鼻,雲林更名台西縣,台灣五行齊備,對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台西鄉長李培元樂觀其成說,改成台西縣增加名知度,台西沒人會反對,相信未來行政資源會更多,更可以擺脫台西是窮鄉僻壤的刻板印象。
但縣議員廖清祥則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公平稅制建設雲林、繁榮台西,況且就生態觀點來看,雲林有「雲」又有「林」,是全台最美的縣名,為何要改?一旦更名,全縣地址、路牌、戶籍、學籍、車籍及身分證等都要一併大更動,有必要如此耗費重大社會成本嗎?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