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觀看教育議題質詢的感觸 --閱讀人次 : 4760 今天觀看35台教育議題質詢轉播,發現許多議員對教育議題鑽研不太深入。唯一能表現質詢功力,焦點明確又切中要害,只有謝承春議員。
誠如謝議員所說,最被人詬病是「今年七月舉行四年一次校長遴選,相關單位卻在最近臨時修改遴選辦法,使外界認為因人設事,替現任者量身訂做,評選過程若缺乏公正、公開機制,讓縣民認為萬年校長可以延續下去」,並且質疑教育界缺乏淘汰代謝機制,突然改成「二階段校長遴選機制」,讓現任校長自然錄取,優先選學校,在保障既得職位者為優先考量下,產生年輕、優秀候用校長無法有適當管道獲得任用的疑慮。
其實地區行政範圍小,每一位主管的表現與風評,家長也多少有點聽聞,哪一位是爭議校長?哪一位是稱職校長?鄉親心裡都有數,不是東莒小學校長在議會講場面話那樣「我們每一位校長都兢兢業業治理學校」。
可能也有地區候用校長內心感概,最近那一位在北縣剛當校長的年輕優秀鄉親,若是留在馬祖,大概很不容易等到校長任用機會?馬祖不比台灣各縣市,沒有幾個校長職位可以擺放或調動,誠如謝議員的問政理念,如果地區社會上缺乏良幣逐劣幣、新陳代謝的機制,馬祖是不會進步的。
另外也看到幾位議員大力鼓吹相關單位希望讓學生頻繁去台灣或大陸參觀交流,如果太多了真有點像進香團、看世博或放煙火一樣趕流行。讓學生參觀增加視野固然值得思考,但是長期下來政府預算到底夠不夠消耗?辦活動、做成果也很容易,但是太多難免就讓人覺得花俏,流於表面形式,也會對學生正常課程造成影響,我們認為地區教育還是多專注在發展各學校自己的教育特色,強化學生五育均衡發展,小學生到國高中程度跟得上去,這些基本要求比較務實重要。
當然如何讓教育議題爭議減到最低,不能只靠議會每年二個月的質詢,議員在休會後追蹤與監督,縣長、副縣長和秘書長等行政領導階層的態度與擔當才是關鍵。
已有 20 位網友鼓勵
校長乃是一校之長,是一所學校老師與學生的表率,社會上對校長行為表現的觀感,不亞於對司法與執法人員風紀的要求。
比較複雜的交際活動,最好應盡量減少:
http://dongyin.gov.tw/topicdetail.php?f=2&t=72683&p=1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