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關於回家的路..十多年來的感想-對楊醫師的推薦 --閱讀人次 : 1799 與馬祖結下的緣分應該是從民國84年開始吧,那時在基隆西岸碼頭四六運指部服役,那時每個月三航次運補的經驗是一段深刻的回憶,平底的船艙最少十五六小時的海上航程不是現在做台馬輪所能比擬的。
服役期間遇過兩次嚴重海難事件,一次是中字號運補艦在野柳外海擱淺,另一次是5字頭的被韓國貨輪擦撞.每次在基隆岸邊聯檢看到馬祖鄉親都有一種無限的同情。回家真的是一條漫長與痛苦的路。
86年服役的後期金門快輪與台馬輪出現了,航次也密集的增加,人流與物流相對的便捷,那時到馬祖已經不再是煎熬的路程,親眼經歷馬祖海運交通的改變的過程,那種極大的落差深深感受到幕後推動者的用心與堅持。
後來知道了楊醫師催生了台馬輪的過程以及對於馬祖海空交通的貢獻。十多年來的近身觀察並不是只有在選舉的這段期間;還記得數年前幫馬祖通訊撰稿寫一篇『國內商港迷思』的專文,期間楊醫師數度給與各種貨輪與碼頭停靠條件之專業意見,除此之外在社區營造領域上這些年來的親身參與以及熱誠推動,讓我深信馬祖需要這樣正面的力量。
交通是地區發展氧氣輸送的血脈,馬祖的文化創意與觀光產業推動的政策再美好,若交通不改善也無法有進步的空間。
人進不來,貨出不去…一切都會變的不切實際,十一月九號馬祖霧起恰巧也跟一群台灣客人困在機場,看著他們連船位都訂不到的困境,也聽到他們對地區的抱怨,我想我們又失去了一群朋友。
十多年來…關於回家的路….很多有權力人都只做在辦公室吹冷氣畫施工圖的人(圖能不能用我不知道),但我一直都認為楊醫師除了會施工圖之外還是一個會直接拿鏟子的修路工。
楊醫師加油….天氣冷了要拿蒜頭讓北風吹一下這樣才會凍蒜
已有 21 位網友鼓勵
手把秧苗插野田 , 低頭但見水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