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公費醫年限延至十年,北市醫師公會:「請懸崖勒馬」 --閱讀人次 : 3868 不只馬祖,金、澎以及本島偏鄉同樣面臨醫療人力不足問題,離島、偏鄉醫療長期依靠公費生制度、支援醫師支持。然而公費醫服務期滿後留任率低,造成偏鄉醫療人力調度缺乏彈性、工作壓力加劇等等議題。不管從北竿、莒光鄉議員於質詢時提出對於護理師、物理治療師需求的頻率,或縣醫、大同之家護理師四招無人等等都具體顯示馬祖醫療人力不足。為了解決偏鄉醫低留任率議題,衛福部於2020年末突襲式提出「公費醫服務年限提高至十年」策略。然而以「綁人」戰術真的能夠解決偏鄉醫療議題嗎?其實不然
對此,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衛福部請懸崖勒馬」,近來常接受媒體訪問的北市胸腔內科蘇一峰醫師更是一連於社群媒體發表七篇文章表達對於此決策的不滿,大致上表達衛福部缺乏與專家學者、基層溝通。公費醫留任率低除了較表面的薪資與工作不符比例、工作高壓外,更深層的探討是缺乏進修學習機會導致無法達到自我實踐,若從原先的6年延長至10年,地區18歲的小朋友經過醫學院、專科訓、返鄉服務一連串過程,恢復自由之身已年近40歲,要再回到台灣發展已是難上加難。
大家最為關心的是,對於馬祖來說這項政策到底屬於「利馬」抑或是「弊馬」呢?公費醫共分為不具偏鄉籍(無加分)以及偏鄉籍(有保障名額),前者雖然分數較自費醫科低,卻依舊有台大電機、台大資工等等的實力,同樣是爆肝工作,待在科技廠相較公費醫「薪」情可能好上2到3倍,且不需承擔處理人命的壓力。而後者則是多了離島保送、師範院校保送等等選擇。下圖以澎湖110年度推甄入學部分學校為例
可見到當中不乏牙醫、中醫,甚至是未來極具發展性的資工、材料、航太等等,就學生端來說選擇推甄入學不必綁約到40歲,若是資工、航太人才日後至歐美國家發展也極具可能,自然是一大利多。不過就離島醫療環境為考量,不論金、馬、澎,綁約10年必定造成地區優秀人才對於公費計畫卻步,轉而走向自費、師範等等途徑,倚賴台灣公費生的本島偏鄉亦同,若本島偏鄉公費醫再減少會不會造成支援醫師因資源分配考量致使中央減少離島支援醫療診次?攸關你我醫療權利,「綁人」到底能不能幫助馬祖醫療或許是大家需要審慎思考的議題。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通篇文章說的頭頭是道
但離島偏鄉醫生現在就是先求有才能求好
馬祖公費生至台灣有多少人競爭力確實大過台灣高材生?
話說出來不好聽 但這答案大家心知肚明
若為了「未來發展」而止步修長年限
我想提出者應提出另個完善的配套
否則就只是讓偏鄉的醫療服務止步不前
因為醫學生受訓需要時間,一來一往的修正計畫就是花費好幾年的光陰
若有地區學子願意代表鄉親完成艱困的公費學習之路
原意放棄個人更上一層樓的權力回馬鄉長期服務
為何不能提供機會?
筆者認為
公費延長年限或許可以改為不是全面延長
而是視地方需求提供2個以上綁約長度
自費 5年 10年 甚至以上 讓學子衡量自身能力及財力選擇
讓有競爭力的學子提早回台高就靠自已的能力發達
但也讓願意服務地方的學子有機會踏入醫生窄門
希望立委及縣長們向中央反應,盡早修法,讓偏鄉醫保生走上各自對的道路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大浪 wrote:
樓上說的一針見血,享受權利就要付出代價,遊戲規則中央訂在那邊,覺得可以玩就玩,不能玩就自食其力!
其實這篇文章我想傳達的是,近些年來離島個人推甄校系不乏台灣名校極具未來發展性的科系,勢必造成離島優秀學子轉而投向個人推甄。可以預期的十年制之下不管台灣山地偏鄉、金馬澎勢必造成許多優秀學子對醫事計畫卻步,最終會不會甚至名額從缺?不知道。在中央的角度需要考量的是全國的醫療資源分配,馬祖醫療長期靠支援醫師的協助,若是連台灣本島偏鄉都缺醫護,會不會影響支援計畫來馬祖的診次?或許會,至於多久之後會有明顯的感受?我不是衛福部官員無法告訴你。公費醫事人員在服務年限完成早已履行白紙黑字的義務,就算返台發展於法合法、於理合理,不過於情會認為同是馬祖人應該多替家鄉盡一份心力,醫事人員留不住已成事實。平均餘命87歲、人口數少且分散五島,十年制後對馬祖醫療有什麼影響,應該是各民意代表需要盡早積極關心的。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