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國家風景區的存在,文化特質的流失 --閱讀人次 : 1424 我曾與台灣國家風景區長期打過交道,對於這個機關的政策與人員性質,比一般民眾瞭解更多。
這個掛在交通部下面的四級機關,屬觀光局管轄,觀光局的建設經費非常龐大,以致於風管處每年都必須進行許多硬體建設。
就遊客中心而言,各位可以選定風管處任一個遊客中心,每年觀察內部裝修,一定會發現更動的頻率非常高,而且不是小幅修改,是整個裝潢、展示、空間規畫全部改變。
不禁讓人納悶,難道每次的修改都有瑕疵、動線都有問題ㄇ?
這不是浪費公帑,什麼才是浪費公帑?
13個國家風景區,幾乎都位在自然環境與人文薈萃之地。以生態的觀點來看,人工設施適度就好。以人文的保存著眼,更不宜加進太多新的意象元素。
但事實不然,步道愈做愈舒適,意象琳瑯滿目,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人文,只能愈來愈淡薄。
國家風景區會有這麼多的設施建置,除了交通部經費充裕之外,仍是因為它掛在交通部底下所致。
交通部有一項制度,或者說是陋習,是一年一度的「督導考核」。由交通部觀光局官員及外聘專家學者組成,至各國家風景區考核設施、八大業務,然後排名次。
13個風管處管理環境各有不同,若強行要比個高下,確有不合理之處。但這種名次的排名,造成的是考核競賽。
我所知某風管處的一個管理站據點,確定當年是考核的地點,自半年前開始準備,投下巨資整修步道,遊客中心重新布置,更誇張的是,花圃的草花加以慎選栽植,並算好花期盛開之時正好迎上考核日期,以給予委員良好印象。
在考核當天,環境整理雖不在話下,受檢單位還要派一組清潔工走在委員前方,一路掃除臨時出現的垃圾。我曾見過委員行經路線的民宅,院子晾了衣服,受檢單位怕給委員壞印象,千拜託萬拜託請民眾撤下衣物。
受檢項目費心張羅至此,更別提安排委員住的、吃的、體驗的,皆精心安排。
國內藍綠惡鬥歪風強烈影響公部門的官場文化,誰都想拼第一,拼第一的方式就是如此奉承,所有當處長的人都想往上爬,所以所轄風景區一定會不斷增加設施、地標、意象、據點… 這才表示這個首長建設獨到、經營良好
我想就是風景區管理處這種特質,馬祖設國家風景區卻導致島上風光愈來愈亮麗,文化本質卻急遽淡薄,就拿我曾寫過的舊招牌來說,南北竿幾乎找不到那曾有過硝煙特色的招牌了
這個招牌大概是在莒光看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山海一家會如此輕易地消失,多麼重要的一個文化資產,卻毀在公部門手裡
我們到底該不該設國家風景區,或是把它趕出馬祖,減緩馬祖文化流失的速度
又或升格為國家公園,雖然一樣迂腐,但至少它不會搞破壞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