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從一張圖片看馬祖地名「正名」與縣府的執行力 --閱讀人次 : 7011
上面這張圖片是東莒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推廣東莒伴手禮,貼在本站商業廣告與戀戀莒光兩個討論區。
其中的「大浦」兩字,由於長期的習慣,仍然很多人寫為「大埔」。事實上,連江縣政府已於民國102年公告「大浦」、「菜浦澳」、「艋澳」、「中流嶼」、「西牛嶼」、「劉泉礁」、「林頭嶼」、「大魚」、「小魚」、「曲蹄澳」等地名的正名,但包括馬祖日報、縣府相關網站及馬管處網站,都未能配合執行,顯見縣府政策落實的執行力,仍有待努力。
去年底編纂完成的續修縣志《地理志》,主纂楊雅心老師已將縣府102年的地名正名公告納入,為求週延,在新名後面括弧加上舊名,如:西牛嶼(犀牛嶼)、中流嶼(永留嶼)、劉泉礁(瀏泉礁)、林頭嶼(林坳嶼)、大魚(大嶼)、艋澳(艋沃)、菜浦澳(菜埔沃)、大浦(大埔)、曲蹄澳(科蹄澳)等。
但閱讀縣府官報-馬祖日報,民國102年公告後的新聞,除了莒光記者林冰芳遵守公告規定外,其他記者和編輯台仍然沿用舊名,使得縣府的地名正名,變成「做半套」,無法落實執行。
本站由於代管四個鄉公所網站,已經將地名全部更新。在本站的地圖部分,也已更新完畢。希望縣府相關網站、馬管處網站儘速配合更新,並希望馬祖日報也能遵守自己報社公告的地名正名,記者不要再誤寫舊名,編輯台也須協助校對,讓縣府的執行力,從馬祖日報開始落實!
本縣聚落及自然地理地名審查 古地名重現--2013-10-10 馬祖日報
縣府特別召開本縣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標準地名審查會,由出席委員就民政局所公告暫定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類別地名,進行充分討論、勘誤、補足及審定。(圖�文:曹重偉)
【記者曹重偉�南竿報導】為便於各類研究及配合地名相關法令規定,縣府昨天特別召開本縣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標準地名審查會,由出席委員就民政局所公告暫定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類別地名,進行充分討論、勘誤、補足及審定,決議各鄉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為東至西、延北而南環島依序排列,所有誤用的「沃」字均更改回「澳」字,「科蹄」均改成「曲蹄」,「埔」改成「浦」,聚落部份列所屬村別,村內小群落不列入標準地名,至於全縣知名離村較遠且獨立的聚落則列入,如四維的五間排,自然地理實體則增加媽祖澳、芙蓉澳、南澳、西引、牛背嶺、短波山、鵲石、老鼠礁、東洋山、復興崗、老頭山等地;至於馬祖方言讀音轉譯用字有疑義部分,例如「艋澳」、「中流嶼」、「滬裡灘」、「酒罈浦」等地名,待請教陳高志老師後確定。
馬祖傳統聚落很多,但地名說法不一且相當混雜,連江縣標準地名管理業務單位為民政局,承辦自治課配合地名相關法令規定,依據國土測繪法之地名管理專章規定,各級主管機關得遴聘學者專家、機關及民間團體代表,審議標準地名相關事宜,已陸續辦理連江縣轄區內標準地名訂定,其中行政區域(含行政編組)及街道類別之標準地名,已於今年6月辦理公告,而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類別之地名已於8月辦理公告,1個月期滿並無人民或團體提出建議。
民政局昨天召開本縣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標準地名審查會,由秘書長劉羽茵主持,與會人員包括內政部地政司視察陳慶梅、民政局專員李依寶、承辦課長劉志淵,以及莒光鄉公所民政課長曹以樹、南竿鄉公所民政課長林代明、中山國中校長王花俤、仁愛國小校長王建華、文史工作者賀廣義、資深導遊林增官等多位委員,共同討論訂定聚落及自然地理實體之標準地名。先檢討出審查原則,再依原則進行勘誤及補足,委員認為既有行政村名,聚落名就該呈現在地原鄉特色,也讓不少地方的古地名得以「原名重現」;初步審查成果如下:
聚落標準地名:
南竿鄉:西尾(屬四維)、青檀澳(屬介壽)、曲蹄澳(屬馬祖)、梅石(舊稱美瑞澳)、五間排(屬四維)、夫人澳(屬四維)、牛角、津沙、珠螺、中隴、山隴、清水、福澳、鐵板、媽祖澳、芙蓉澳。
北竿鄉:午沙(屬塘岐)、上村(屬芹壁)、白沙、坂里、芹壁(舊稱鏡澳)、塘岐、橋仔、后澳。
莒光鄉:西路(屬西坵)、艋澳(屬大坪)、田澳、熾坪(屬大坪)、大浦(屬大坪)、坤坵(屬西坵)、青蕃(屬青帆)、滬裡(屬福正)。
東引鄉:北澳(屬中柳)、獅子村(屬樂華)、南澳(包括中柳、樂華)、西引(屬中柳)。
自然地理實體標準地名:
南竿鄉:南竿島、黃官嶼、大牛山、雲台山、成功山、清水山、腰山、官帽山、秋桂山、夫人嶺、牛角嶺(含摩天嶺)、福清嶺、福澳嶺、梅石嶺、北泉礁、鞋礁、劉泉礁、翰林角、牛背嶺、滿天嶺。
北竿鄉:北竿島、高登島、蛤蜊島、鐵尖島、中島、亮島、龜島、大坵、小坵、白廟、進嶼、獅嶼(含峭頭)、三連嶼、螺山、蚌山、坂山、大澳山、尼姑山、風山、雷山、壁山、芹山、北山、里山、中澳口、亮礁、老鼠礁、短波山、鵲石。
莒光鄉:東莒島(舊稱東犬、上沙)、西莒島(舊稱西犬、下沙)、大魚、小魚、林頭嶼(或稱林坳嶼)、中流嶼(現稱永留嶼)、西牛嶼、田澳山、西路山、東犬山、蛇山、棋盤山、燈塔山、武士嶺、菜浦澳、樂道澳、曲蹄灣、滬裡沙灘、東洋山、復興嶺、酒罈浦、老頭山。
東引鄉:東引島(舊稱東湧)、西引島、中柱島、蓮花園山、二重山、世尾山、后澳山、恩愛山、南澳山、柴澳(或稱紫澳)、圓圓澳、大柴澳(或稱大紫澳)、小柴澳(或稱小紫澳)、天王澳、后澳、東澳、南澳、清水澳、燕巢澳、西流灣、芙蓉礁、雙子礁、北固礁、小北固礁、老鼠砂、黃丹砂、獨腳帽、龍船砂、西砂犬齒(含西砂礁及犬齒礁)、海現龍闕、烈女義坑、一線天、羅漢坪、鱷魚岬。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民國102年連江縣政府的地名正名公告,更名最多的是莒光鄉,建議馬管處網站這張地圖先正名:
網址:
http://www.matsu-nsa.gov.tw/User/Article.aspx?a=65&l=1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再來回應東莒原名「下沙」問題。以下是續修縣志《地理志》楊雅心老師的考據和記載:
東莒島最早稱為東沙,明萬曆年間已有該名出現:《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史料三-神宗實錄〉載有萬曆四十五年巡撫福建右副都御史黃承玄疏奏:「五月十一日,東沙外洋有倭船三隻為風所破,倭賊二百餘人棲泊本山修舟華劫搶。…長島倭…今年四月…歷韭山、牛欄磯、南麂、白犬澳等處搶擄漁戶,往來劫掠…。」明崇禎《長樂縣誌》〈長樂縣防海圖〉中,明確標示東沙在白犬(今西莒島)的東部。東沙一名由來,一方面因位在西莒島的東側,二方面因該島沿海多沙灘,特別是福正村澳口、猛澳、後澳一帶,因而得名。清乾隆之後,史籍文獻多寫為「東獅」。在福州語發音上,「獅」與「沙」兩者相同,故史籍才產生混稱。此外,當地住民承先民說法,也將東莒島稱為「下沙」。「下」的由來可能與早期閩東沿海漁民的生活經驗有關。今西莒、東莒島早在明崇禎年間,已是長樂文石港澳民捕漁的活動範圍,若由長樂沿海至兩島附近海域,必先抵達距離較近的西莒島,繼之才可至東莒島,故前者被先民稱為「上沙」、後者則稱為「下沙」。
清同治後,東莒島多被併入群島中,也有東犬的名稱出現。清同治金約翰《海道圖說》,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頭(林坳),合稱白犬列島。其中將東莒稱為東沙。清光緒二十年(1894)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頭(林坳),合稱白犬(Pi kuen or white dogs),文中將東莒島稱為東犬(Tung kuen)或東島。東犬一名,應是相對於西側的白犬而得。《中國江海險要圖誌》中,又將西莒島稱為東沙(Tung sha or East sand),另註作「西犬」。顯然英海軍將東沙之名誤植於今西莒島,以致於日後參閱英海軍原圖之中國、日本相關地圖,亦出現將東沙之名標於西莒島之謬誤。清光緒二十八年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長門附近海島表〉已將東犬列為東莒島的正式島名。
民國三十九年馬祖行政公署成立後,東西莒兩島設立「白肯區」,「肯」為犬之福州語譯稱。民國四十二年長樂縣恢復設治,東莒島設立「東肯鄉」。民國四十五年七月,本縣正式實施戰地政務,東肯鄉則改為「東犬鄉」。民國四十九年九月,東犬鄉與西犬鄉合併,改設「白犬鄉」。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七日,馬祖防衛司令部奉國防部指示,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並將東犬、西犬改稱為「東莒」、「西莒」。莒光乃先總統蔣中正命名,寓意「毋忘在莒」、「光復大陸」。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感謝滿正提供這份寶貴的文獻資料,這份資料中,提供了多項價值。第一,文中的「菜浦」,可見當年的「菜浦」在國軍進駐後被誤植為「菜埔」。二、縣志地理志記載「坤坵」地名由來不詳,但事實上,原始的地名也叫「坤(土烏)」,用福州話發音,終於吻合。三、田澳在國軍進駐後,簡寫為「田沃」,字音與字義都不對,建議將來有機會將田沃村正名田澳村(目前門牌號碼是田沃村)。
另外,這份文獻中的「東獅山田澳境」,也將使得縣志地理志西莒地名由來部分內容須要改寫,在這份文獻出現之前,我們都認為英國海圖誤植白犬為東沙(Tung sha),事實上並非誤植,因為民間也稱白犬為東獅。
以下是續修縣志西莒地名由來的考據與記載:
西莒島最早稱為白犬,明萬曆年間已有該名出現:《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史料三-神宗實錄〉載有萬曆四十五年巡撫福建右副都御史黃承玄疏奏:「五月十一日,東沙外洋有倭船三隻為風所破,倭賊二百餘人棲泊本山修舟華劫搶。…長島倭…今年四月…歷韭山、牛欄磯、南麂、白犬澳等處搶擄漁戶,往來劫掠…。」明崇禎《長樂縣誌》〈長樂縣防海圖〉中,明確標示白犬在東沙(今東莒島)的西部。白犬一名由來,乃因該島西南方的山坡岩層斜峭,顏色呈白色,即使是霧天,也比其他島嶼更容易辨認,(陳壽彭,1969:717)且由今坤坵對面之蛇島往該島遠眺,其外貌形似一隻蹲犬,(陳國土,1986:76;杜臻,1983:1089)故得名。此外,當地住民承先民說法,也將西莒島稱為「上沙」。「上」的由來可能與早期閩東沿海漁民的生活經驗有關。今西莒島、東莒島早在明崇禎年間,已是長樂文石港澳民捕漁的活動範圍,若由長樂沿海至兩島附近海域,必先抵達距離較近的西莒島,繼之才可至東莒島,故前者被先民稱為「上沙」、後者則稱為「下沙」。
清同治後,西莒島多被併入群島中,白犬成為列島名,西莒島也出現中犬、西犬、東沙、西沙、西獅等名稱。清同治金約翰《海道圖說》,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坳,合稱白犬列島,其中將西莒島稱為中犬。清光緒二十年(1894)陳壽彭譯英國海軍圖官局之《中國江海險要圖誌》,將東西莒兩島與東莒南方,即今林坳,合稱白犬(Pi kuen or white dogs),文中將西莒島稱為東沙(Tung sha or East sand),另註作「西犬」。顯然英海軍將東沙之名誤植於西莒島,以致於日後參閱英海軍原圖之中國、日本相關地圖,亦出現將東沙之名標於西莒島之謬誤。清光緒二十八年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長門附近海島表〉將西犬列為西莒島的正式島名,也標有西沙的異稱,西沙一名,應是相對於東側的東沙而得。民國十一年《福建通紀》〈福建漁業志〉又將西莒稱為西獅。獅即為福州語沙的同音異字。
民國三十九年馬祖行政公署成立後,東西莒兩島設立「白肯區」,「肯」為犬之福州語譯稱。民國四十二年長樂縣恢復設治,西莒島設置「白肯鎮」。民國四十五年七月,本縣正式實施戰地政務,白肯鎮則改為「西犬鄉」。民國四十九年九月,西犬鄉與東犬鄉合併,改設「白犬鄉」。民國六十年十一月七日,馬祖防衛司令部奉國防部指示,將「白犬鄉」更名為「莒光鄉」,並將東犬、西犬改稱為「東莒」、「西莒」。莒光乃先總統蔣中正命名,寓意「毋忘在莒」、「光復大陸」。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