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穿浪型雙體船≠飛翼船 --閱讀人次 : 8733 據海都網--海峽都市報16日訊,從美國購進,經營平潭至臺灣的海上直航客滾輪-雙體飛翼船15日進閩江在馬尾港停錨,該船停泊7天,主要為辦理船籍、船員更換交接手續。
今日看到馬報轉載此篇新聞時,有很大的疑問?!
穿浪型雙體船
人類最早使用雙體船是因為發現將兩艘船橫向連接在一起,可以從內河到海上航行而不容易翻船,並可承受較大的風浪。為進一步改善高速雙體船的性能,在高速雙體船的船型上又有不同的發展,小水線面雙體船即為其一。
所謂小水線面雙體船(SWATH),其構造是由一對在水下類似潛艇的船體,並以狹長的支柱將上船體支撐在水面以上,因其水線部分的面積小,故稱小水線面雙體船,又叫做半潛雙體船。其優點在於水線面面積較小,受波浪干擾力較小,在波浪中具有優越的耐波性,能平穩執行海上作業,暈船率低;能在惡劣海情下保持高航速;在相對小的排水量下,具有寬闊的甲板面和充裕的使用空間;操縱性良好,利於海上靠舷登船;生存能力較強,正常與破損穩性較高。相對地,也有船體結構複雜,載重量變化引起吃水變化非常敏感等問題存在。
小水線面雙體船性能優異,尤其是特有的耐波性,引起了各海洋國家和各國海軍的廣泛興趣與重視。小水面雙體船依使用功能區分,目前以客運觀光旅遊、油田交通服務最多;海洋研究、緝私等海上特種作業位居次。
目前,世界各國共有小水線面雙體船的發展以美國和日本開發最早,其他如英國、德國、荷蘭、挪威、芬蘭、韓國、丹麥、瑞典、俄國等也已經開發。
資料來源:船舶與港口
新海峽號,轉載自馬祖日報網站.
穿浪型雙體船
飛翼船(Wing-In -Ground Effect Ship,WIG)
飛翼船又稱為翼地效應船(Wing-In -Ground Effect Ship,WIG),它既離開水面又貼近水面飛行,係利用船與地面或水面之間的「地面效應」,使升阻比增加,氣動效率大大提高。它既有飛機的高速度,又無高空墜毀的危險,也不像一般汽車、船舶般顛簸。飛翼船的建造成本、運營費用都比飛機低,可在水面或平地上起降而無需建機場、跑道。它在旅游、娛樂、緝私、巡邏、救援、客貨運輸等方面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被公認為是21世紀重要的新型水上交通運輸工具。
資料來源:船舶與港口
飛翼船
這兩種船型可是差一點差很大喔!!~
海里或是浬...才是標準寫法!!~
海哩一辭是錯很大的用字...不宜在使用啦!!~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