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對於海上旅行的想像 --閱讀人次 : 2435 隨著交通局要辦理新台馬輪的說明會日期近了,大家的討論焦點也逐漸聚焦在這十幾億的新購船上頭。
對於探索台馬之間的海上旅行模式,總可以發現大家多有無限的想像。底下是小弟的一些觀察,也想聽聽諸位先進的說法
從過去依賴軍AP的運輸協助後,或許大家也已經習慣夜航模式(對峙時避免白天航行被侵擾的危機),加上船速增進有限,僅從過去10餘小時,演進到台馬的8小時。所以夜航時段大家對於臥鋪需求有了強烈的共識。(因為大家都受不了過去軍艦狹小吊床和氣味),加上冬季顛簸的航程,讓大家有著團團轉的兔子宴。......當時幾年前可以遴選台馬輪時,大家的經驗提供了船隻空間及性能需求的具體想像,也許,在當初有限的經費情境底下,選了目前這艘,可是以我外來人的觀察,台馬輪其實帶給地方相當大的衝擊。
我想台馬輪引進之後,對於地方最大的改變,應該是車上車下的部位。多少貨輪經營因為這項神功發威而破功,降低地區貨物流動的運輸成本,以及定期且相對密集的航班服務,讓地區貨物的零售價格能向本島看齊。另外也讓外來遊客多一個進入地區的運具選擇。因此,在新台馬輪的性能要求上,自然不能放過這塊。
然而有些人的提議,是有深入探究的可能。例如;採用39節的高速運具,將可縮短現有航程時間至3小時多,那麼是否可以白天來回開航?且可免除臥鋪空間改以大座距座席替代,還可以增加運量,並且提供更彈性的休憩服務。至於複合船體的穿浪航行等造船性能的驗證,就讓競逐者提出證明解釋即可。也許高速客輪在當今強調節能環保的交通概念上有所衝突,在營運成本上也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新運具是有機會再次翻轉地區海運的效能,並且強化福澳等地區中轉功能。接下來也有港口設施昇級、航道管理等的配套措施的實現課題。
只是小弟好奇的是551的迷思好像還是綁在決策者的腦中,(5000噸上限(泊費門檻)及5米吃水(港深)及單眮船體(便宜耐用)),或許這也是因為過去連江快輪的教訓使然,或許也考量著高速高耗能與高成本的錢坑,改從現有航運型態延續經濟實惠的船隻更新。
看已經公佈的簡報內容,就覺得有些先進說的沒錯,新台馬輪的規格跟目前這艘有何差異?
但是,如果新台馬輪可擔負起如前一代扭轉地方發展的助力,是否還要沿用目前推估的規格,這是決策者可多思量的地方。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