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還記得前幾年,航空業蓬勃發展時期(尚未有高鐵),
多家航空業者競爭激烈,當時只要憑學生證就可打
折優惠,對於思鄉情怯的外島學子們,不無小補,現
在不知還有沒有優惠打折,然而目前油價高涱,高鐵
衝擊,經濟衰退,整個航空業大環境每下愈況之下,建
議地方政府可於航空公司溝通研議其可行性,一來在
外求學的學子們,可多返鄉探望家人,航空公司載客率
相對提升,然而寒暑假地方政府也可號召年青族群來
馬旅遊,參加各式野外活動,如校園訓練營.漆彈等競賽
在國之北疆-馬祖舉辦,一經號召,學校邀學校,同學邀同
學,相信航空業者也不會低估年青族群,相對優惠學生的
方案也應該會出爐....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cys
馬祖地區縣民一直享有機票打折的優惠,比起外地人自然已是便宜許多,但是說起較無經濟能力的學生與一般縣民又該有何區別呢?我認為「交通補助」確實看似癡人說夢,但若能實行,想必對在外求學子弟何嘗不是件好事?
地區學生在購買機票,最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學生票」比「縣民票」還貴,偶爾還會被機場人員嘮叨一番。正視這個問題:難道學生這樣的行為不正常嗎?搭公車使用學生票可以打折、剪頭髮因為是學生可以減價,為何機票購買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呢?其實一張機票一千餘元對許多社會人士不足掛齒,但對於學生,即便是能夠省下兩、三百塊也是省,何忍以這細小數目切斷在外求學子弟的思鄉之情呢?
目前台灣學生憑學生證能以高於縣民票價些許的價位購得機票,但地區學生充其量也只能是個縣民。馬祖地區在今年引進台北智慧卡公司之悠遊卡,並區分為「縣民卡」、「縣民學生卡」,也許希望的不是全額補助,卻是能夠如同悠遊卡措施一般─「有別於縣民」。
其實政府只要能夠充分衡量金費,在實行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想要實行「在外求學子弟交通補助計畫」主要必須考慮:
1、 優惠的對象(全數地區學生 or 大學生)
2、 配合實行優惠之交通工具(飛機、船……)
3、 應該要折扣多少價錢(一百、兩百、三百……)
4、 一年可使用折扣之次數
5、 實行後成果效益
為什麼第一項要將大學生與全數學生區別呢?主要是考慮:若是概括全體學生,是否會讓學子就讀地區學校的意願降低,以致辦學不利;抑或是淪為地區學生利用假日去台灣旅遊的「優惠券」。
往來台馬之間的交通工具,除直昇機外,就是台馬輪及飛機了,同時這兩項也是學子較常利用的兩樣交通工具,在實行計畫時就必須考慮要「擇一補助」或「皆補助」,地方資金是否充裕。
前面提到補助多少不是問題,正確說法是:只要有補助,就有機會幫助到沒錢返家的在外求學子弟,數目也許不大,卻也不無小補,實施過程可以改以地區身分證+學生證(雙證件,缺一不可),如此對於購票程序應不會產生大礙。
若是補助過於氾濫,是否會讓人產生「回家越多賺越多的心態」,在補助上應該要有一定的限制,抑或是單向補助等等,都是值得考慮的方案之一。
在實行後,學生是否確實經由此管道達到返鄉的目的,可以經由統計調查次數做比對,以決定繼續實行的必要性。
提了這麼多,主要還是希望官員們能正視這個問題,我們要的是能夠為民服務、為民爭取權利的政府,希望能讓這個請求有實行的可能性,幫助更多思念家鄉的學生們、減輕多子家庭的經濟負擔,讓馬祖人更團結、活的更幸福。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其實現在這樣已經很幸福了!
比比以前現在的學生幸福多了!
外島學生跟本島學生差別是
外島學生要撘車+船或飛機才可回家
可是我們要想想本島學生也有從台北到屏東等
那他們是不是也要 要求什麼?
拿外島學生比本島學生
差異也沒多大 只是我們的家在外島
很多本島學生也是出外的求學的
也些學生考上離家近的學生
不要看每次幾十幾百的通車費一學期加加也不少
我也剛畢業一年多 大學在南部念
我覺得能不能常常見面不是重點
重點是關心 不管哪方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那感覺很棒 雖然在外求學
但聽到的家人的聲音那一剎那 我的心瞬間溫暖起來
彼此都知道對方現在很平安過的很好
現在在台北工作 三餐在外
有時真的很想回家吃媽媽煮的家常小菜
但是不行 因為還有工作 日子還是要過的
不過我會固定打電話回家 現在就等過年回家了
所以想跟那些在家人身邊學生們說"珍惜眼前"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
傷口可以癒合 傷疤卻是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