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http://www.natgeomedia.com/column/external/44980
"所以在許多沿岸生態系均可發現此種矽藻與夜光蟲交替之藻華輪替現象。此種不同藻種藻華輪替現象在日本奈戶內海及南海也為常見的海洋生態現象。馬祖當地將夜光蟲藻華稱為「丁香水」,相傳看到這種生物大量出現,以它們為食物的丁香魚群就會大量出現。由以上所述可知馬祖位於閩江河口生態系,在此一富營養河口生態系中,夜光蟲出現或形成藻華為一正常海洋生態現象,對海洋環境或生態而言並非一個警訊或具有特別警示意義。"
多方參考,避免過於武斷。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藍眼淚是海洋污染「美麗危機」?網傳謠言讓馬祖人無奈
2016年03月7日 東森新聞雲
記者林育綾/採訪報導
網路上不少文章指稱,馬祖藍眼淚與星沙的絕美景觀其實是「海洋在哭泣」、「生態被工業廢水污染的結果」、「美麗的危機」,不過這些片面說法都讓當地人聽了相當無奈。其實藍眼淚的存在,同時象徵著海洋生態豐富;而長期帶領遊客做藍眼淚生態導覽的民宿老闆福哥,曾向兩位台大與師大生物教授請益,認為把藍眼淚形容成「美麗危機」說法不太正確。
今年馬祖「藍眼淚」與「星沙」比往年提早現蹤,雖然數量尚未爆發,但已再度掀起相關話題討論!「馬祖1234青年民宿」老闆福哥說,他的民宿有兩名常客,分別是台大與師大的生物學教授,從3年前「追淚潮」開始,每年都會來到馬祖對這些生物進行研究,也帶回實驗室分析,福哥也因此跟兩位教授有諸多討論和請益。
很多人會將兩者混為一談,雖然牠們都屬於浮游生物、都會發出藍光,卻不相同。藍眼淚是渦鞭毛藻的一種,名為「甲藻」,因為它在顯微鏡下彷彿穿著盔甲,一般人單叫牠渦鞭毛藻是不夠正確的。而星沙則是一種介形蟲,本身透明,平時趴在沙灘上進食,受到浪潮拍打或人為踩踏等外力刺激時,才會發出點點藍光。
這些年來,網路上謠傳馬祖藍眼淚是受到工廠廢水污染的結果,還說是「海洋在哭泣」、「美麗的危機」,這些說法讓當地人都相當無奈,也認為不夠客觀。其實馬祖因地理位置關係,海底寬闊平淺,位於寒暖海流交匯處,加上大陸的閩江、連江及羅源等三江帶來生長旺盛的藻類、浮游生物,供養了各種魚類及濱海生物。藍眼淚的存在,反而是生態資源與水產豐富的象徵,並非工業廢水的污染導致。
福哥說,海洋生物例如魚類都會吃這些浮游生物維生,如果藍眼淚真的有污染,照理說這些漁產也會受到污染;不過根據過去多年來的文獻證明,都沒有人因為吃了馬祖海產而中毒的案例,唯一一例是誤吞河豚才中毒。而且馬祖的海岸線環境十分乾淨,沒有異味惡臭,只有海的味道;萬一有污染,不管在氣味或環境上都會很明顯。
當季節從春天至夏天,濕氣變重、海水溫度升高,浮游生物便會增加,在海邊共食共享與繁殖,接著被魚類所食,而燕鷗等鳥類又捕食魚類,形成一個食物鏈循環,所有生命不斷前往下一站旅程與周期,去該去的地方,年復一年、生生不息。目前對藍眼淚和星沙等浮游生物的相關討論仍眾說紛紜,還有待更多研究挖掘。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王敦濤:不要污名化藍眼淚,清朝古書曾經記載! --閱讀人次 : 5933
今天連江縣攝影學會理事長王敦濤在臉書貼文,表示他在網路上看到一本書,提到清朝時就有藍眼淚的相關記載,而且記載的量應該是相當大,比攝友所講的「爆量」似乎更多。
任職欣傳媒的吳仁凱回應,這本古書的書名為《裨海紀遊》。經查,這本書是清朝官員(師爺)郁永河所著,郁永河是極少數橫渡台灣海峽,並詳細記載過程和台灣民情風俗的清朝官員,也因此這本著作非常珍貴,就連維基百科都有全書的文字內容。網址是:請按這裡
摘錄一段文字如下:少間,黑雲四布,星光盡掩。憶余友言君右陶言:『海上夜黑不見一物,則擊水以視』。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撒水面,晶光熒熒,良久始滅,亦奇觀矣!夜半微風徐動,舟師理舵欲發,余始就枕。
以上這一小段文字,描寫郁永河渡過黑水溝時遇到的藍眼淚奇景,文字尚稱淺白,大家都看得懂。所以,請專家學者、記者們,這種異象古代就有,不是「污染」所造成,請不要再污名化藍眼淚了!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中國海洋局早已警告,這幾年入海河口海洋污染嚴重,陸源入海引起的高度營養化所造成,如:長江口、珠江口、閩江口等亦上榜。閩江上游工業廢水和沿岸生活污水經大雨沖刷導致入海口的浮游生物爆量,可能和閩江相連的馬祖海域的魚類及海產都有問題了,你們這些人還在眼耳盜鈴嗎
以前白天紅的晚上藍的有那麼誇張嗎,別老是挑你們喜歡聽的話去引述吧,沒知識也要多看電視也要多去網路上爬文吧
同是一片台灣海峽及東海海域,台灣東北部及北部海域沒出現大量赤潮,閩江出海口的馬祖海域卻出現大量赤潮,到底是誰出問題啊
按這裡檢視網頁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看完那麼多篇的文章,你也是選你愛看的看啊!
同一個網頁裡面,另外一篇就打你的臉!
赤潮藻類多為紅色赤潮藻和多紋漆溝藻,均為無毒甲藻,目前海面上漂浮的黃色條帶絮狀物質為死亡藻類,並非油污。
據了解,赤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成因很複雜。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因素如光線強度、海水溫度、水中營養物的水平、水流速度等的配合下,海水裡的微型單細胞浮游藻類便會大量繁殖而形成紅潮。目前並沒有有效預防紅潮發生的方法
https://kknews.cc/other/2a4yjer.html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