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為何不填土連結大坵島?為何不造橋連結大坵島?請看看大陸人怎麼談"為嘛廈門到鼓浪嶼不建大橋?"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194749/
最多人說:因為建了橋,鼓浪嶼就不再是鼓浪嶼了!
如果想要消滅大坵島,那就建一座橋吧!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社論�連結大坵以海運為先--2015-01-29 馬祖日報
大坵生態之旅漸受重視,政府試辦生態航班已有3年時間,103年登島人數首度破萬。近日有網友針對大坵島與北竿連結提出填海的構想,但有更多網友認為大坵宜力求原始生態保留,填海或是陸橋連結可能失去大坵原始、獨立的島嶼觀光魅力與特色,更有網友以福建廈門鼓浪嶼為例,反對蓋橋接大坵。大坵與北竿近在咫尺,是延伸北竿觀光版圖的理想區塊,而對外交通是影響新版圖開發的最重要條件,但從國內外許多小島觀光經驗來看,以何種方式連結大坵是要謹慎做考量。
位於廈門對面不遠處的著名觀光小島鼓浪嶼,每年有超過1千萬名遊客慕名登島,乘渡輪登島已是鼓浪嶼觀光重要的噱頭,試想若要應付1年千萬觀光人潮,以中國大陸的能力要蓋一座橋連結廈門與鼓浪嶼是輕而易舉之事,但為何至今不蓋橋,原因是擔心蓋橋後鼓浪嶼就失去某種程度的神秘感,觀光吸引力可能從此下降,而橋樑所帶來的流動量,更會造成小島有限資源沉重的負擔。
北竿與大坵和廈門與鼓浪嶼之間的連結之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要不要用最方便的方式連結?其實是要好好評估一下;以北竿塘后道為例,早年后澳村對外交通受潮汐影響,居民有著某種程度的不便,但大澳山的駐軍讓后澳的商家生意興隆,自從闢建了塘后道之後,居民駐軍出入方便了,但商機也跟著流向塘岐。島嶼眾多是馬祖的地理特性,雖是造成發展不易的原因之一,但也是特色觀光有利的條件,規劃以便利安全的海運連結來取代橋樑,是現階段比較務實的想法與作為,不管是南北竿間或是北竿與大坵、東莒與西莒,政府應重視的是島島有碼頭的政策必須落實,相關設施也要陸續完備,以提供遊客更安全的乘船空間。
用填海或是橋樑連結北竿與大坵,以現在的工程技術而言均非難事,但要認真評估的是會不會因為蓋橋之後產生的衝擊,讓面積僅0.6平方公尺的大坵島無法負荷,同時要承擔交通過於方便之後觀光神秘感消失的風險。因此,現階段比較務實的是規劃便利的海運連結之道。過去3年,政府試辦大坵生態航班,但由南竿福澳出發經白沙後再到大坵,這個航程時間太長、成本太高、便利性不足,若能調整改善,未來開發大坵可以讓北竿的觀光版圖延伸,進而拉長遊客停留北竿時間帶動相關的消費商機。
馬祖是由眾多小島組成,理論上應發展所謂的「島嶼觀光」,而島際間的連結尤其重要,而連結之道除了海運之外就是橋樑,但任何型式的橋樑造價都不便宜;以地區部份人士倡議多年的南北竿跨海大橋為例,所需經費數十至百億之多,以中央政府目前的財政狀況來看,似乎還是十分遙遠的構想。與其花大錢甚至還要冒風險,倒不如務實的檢討現有港埠設施,建立一條便利安全的海上活動大橋。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