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抓交替VS飛航專業與天候因素 --閱讀人次 : 2107 鄉親觀念要改,飛航與否要相信專業,而不是一昧指責飛機不飛。
就算晴空萬里或視野再好,晴空亂流是飛安一大隱形殺手。
也希望航空公司勿因外在環境施壓而勉強飛行,
人命關天,平安就是福。
畢竟,
家己性命愛顧乎好,才能顧家伙。
至於,民間的抓交替民俗談,似乎太過牽強了
--------------
輕忽天候?「降落最怕下洗流」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2014.07.25 03:55 am
成大民航所教授林清一昨分析復興航空空難原因表示,航管與飛行員技術沒問題,錯在對天候氣象條件的評估不夠謹慎,輕忽了降落時可能遇上的「下洗流」。
林清一指出,空難發生後,他立刻查看當時的氣象雲圖,當時馬公機場的天候非常差,「百分之九十九的飛行員應該都不會飛」。
他說,依標準航管作業,起飛前是由馬公機場通報小港機場當地的天候狀況;起飛時馬公機場的能見度應該是符合一千六百公尺的規定,但颱風剛走,後方還有大片雷雨雲層,天候瞬息萬變,從高雄飛到馬公已是卅分鐘後,天候早就改變,飛機才會在上空盤旋。
他認為,駕駛員應是下降時發現能見度變差,無法落地選擇重飛,可能是遇到亂流,機身拉起的攻角超過正常的十一到十三度,造成升力不足墜機。
林清一說,飛機降落最怕遇到跑道上方的「下洗流」亂流,因為在下降時高度驟減、速度又慢,左右機翼不易維持平衡,一旦遇到下洗流,駕駛只有一到兩秒鐘的反應時間,前天狀況應是重飛爬升時遇到亂流失控墜機。
林清一說,一般飛行員遇到這種天候都會放棄飛行,他不能理解失事班機為何升空。目前各國大機場都有下洗流偵測設備,但仍難完全掌握,馬公是小機場,沒這項設備更應謹慎。
一九九九年華航香港空難後,國際民航組織修改機場降落相關規定,能見度降到一千六百公尺以下時機場關閉,一千六百公尺以上時由機長決定,林清一指這是讓機長有更多決定的空間,有些機長甚至會要求能見度至少要兩千公尺才願意降落(前晚七時馬公機場能見度為八百公尺)。
【2014/07/25 聯合報】 @ http://udn.com/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