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澳門人的親身經驗, 請馬祖居民參考 --閱讀人次 : 6035 我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 自聽到馬祖將進行博奕公投後便很緊張, 一直都在關注事態發展。今天已經看到聽到太多正反兩面的言論, 我想我能做的便是報告一下我在澳門的親身經驗。
馬祖與澳門確有其相似之處。馬祖因為兩岸局勢, 位處國之邊陲, 偶然成為在台灣發展大潮流中的一顆文化遺珠; 在澳門, 幾百年來都是葡萄牙的外省, 地方發展基本上依循歐洲尊重在地文化的路線, 且自從其經濟地位被香港取替以後, 城市發展一直處於停留階段, 但卻因此在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無疑, 近年來澳門政府稅收大大增加, 又促進了地方建設及福利。不要說每人每年可分到約兩萬多塊台幣的現金補助, 其他諸如終身學習獎金、老人生果金等等, 都是澳門賭權開放以前聞所未聞的。
但依我看來, 這些福利根本就是用來彈壓民怨的「補償金」。
先說地方物價的改變。金錢的價值本來就是會隨時浮動的, 大量資金的投注, 外來大量旅客的消費, 很直接的提高了當地物價。澳門居民以往的消費只是看當地供需, 但現在連外來旅客的消費都要考慮進來, 而且, 這些消費絕大部分又被頂頭的大財團吸納淨盡, 萬物騰貴, 到最後還是讓一般的居民來承擔。開放賭權以前澳門人外出吃飯平均一餐台幣六十元, 現在一般都要台幣二百元上下。房價驚人暴漲就更不用說, 結婚買房子這件事已經成為澳門人一輩子的負擔, 嚴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馬祖人可以看到, 為什麼政府必須要對澳門人做「補償」。
再說地方文化影響。澳門當年人口約四十萬, 幾百年來東西方交流之地, 基本上地方文化色彩濃厚, 飲食、習俗、語言都很單純, 而且完完全全的澳門味, 全世界再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地方。如果馬祖人真的想知道渡假村、酒店、賭場來了之後, 馬祖會變成怎樣, 不妨可以到澳門小住幾天。滿街滿巷充斥著大陸賭客, 吃喝玩樂的聲音不絕於耳。沒錯, 澳門這地方還在, 但你只會看到徹徹底底為賭客營造的澳門...賭博業一門獨大, 在地的餐廳、商舖、老店都相繼倒閉, 要去吃、去玩、去坐車, 都要跑到賭場裡去。說真的, 我看不到澳門在哪裡了, 我只看到賭場。
馬祖是個文化相對保存很好的地方, 這一點跟澳門很像, 顯然也是馬祖的優勢所在。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交通、建設地方無疑有其好處, 但都是片面的, 因為這同時也等同於直接取消馬祖固有的優勢。有人說希望有更多人, 甚至全世界的人能認識馬祖的好山好水, 但我在澳門多年來看到的, 只是一批又一批的賭客, 充斥在噴水池廣場, 拍個照就回酒店去, 只是五分鐘腳程的崗頂教堂, 或就近的嶺南古廟, 根本是門可羅雀, 情形極其諷刺。結論顯然是, 賭客一點兒都不尊重, 也不欣賞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文化。讓這批人的腳踏在我的故鄉上, 我只會感到嘔心, 如果我反而希望從這批人身上賺錢, 那我更是無耻。澳門尚有幾十萬的人, 即使地方已經造成無可挽回、翻天覆地的改變, 我們尚可勉強堅持原來的語言、生活、習俗。但馬祖呢?
我寫這篇文章之始, 本來很想平心而論, 但很抱歉, 我對澳門的感情不容我如此。澳門當年開放賭權, 任由強權政府恣意妄為。今日馬祖還有公投的一線生機, 真正關心馬祖的人, 請你們都要勇於表達意見。
已有 18 位網友鼓勵
我的確是澳門人, 只覺得奇怪怎麼居然會有人這樣沒頭沒路, 挑這個點去質疑我, 難道我文中哪句話透露出我不是澳門人? 難道澳門人就一定要支持賭博業在澳門興盛蓬勃?
但事情卻恰恰相反。昨天我跟一位朋友吃晚飯, 他跟我一樣在台灣念書, 畢業後回澳門了。我跟他說了馬祖博奕公投的事, 然後禁不住問他一句: 「你比較喜歡今日的澳門, 還是十幾年前賭權尚未開放時的澳門?」
他的回應也算是在我意料之內, 他說: 「讓我來選的話, 當然是以前的澳門。」
我們環繞這話題還聊了好一會, 基本上, 在我們各自的朋友圈中, 真的會訴之於口, 公開表達說「澳門變好了」的人, 我們還確實沒遇到過。我朋友提醒了我一句, 他說: 「這段日子裡, 澳門人的確大家都賺多了錢, 但在人人都賺錢, 什麼都變貴的時候, 賺這些錢是沒意義的。真正有影響的是「賺大錢」的人, 但這些人卻是非常少數, 所以你跟我都遇不上這是不足為奇的。」
而我們, 我們都是在澳門土生土長, 看過澳門以前的樣貌, 跟家人一起真正在澳門生活過幾十年的人。我們不是那些專門來澳門炒樓的人, 也不是那些企圖要在澳門大發展時存心撈一筆的人。但是, 馬祖人大概很難聽得到我們的聲音, 儘管這是大多數人的聲音,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我有義務要把實情說出來, 至少給那些願意花時間去了解更多的人, 去多看一些, 去多想一些。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http://www.myra.org.mo/wp-content/uploads/2009/03/2007-10-16.pdf
賭權開放後對澳門的影響
青少年意見調查
主辦機構: 澳門青年研究協會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
2007.9
-------
澳門自己當地作的研究調查
很符合 alpha 所說的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資網上面有位alpha老兄..
說自己是土生土長澳門人..
結果也是自己露餡了..
十幾年前賭權尚未開放時的澳門?」
好好笑..
自己查看看..就知道是不是假澳門人..
alpha
新進會員
註冊 : 2012-07-04
發表文章 : 2
掌聲鼓勵 : 20
發表時間 : 2012-07-05
FORM: Logged
我的確是澳門人, 只覺得奇怪怎麼居然會有人這樣沒頭沒路, 挑這個點去質疑我, 難道我文中哪句話透露出我不是澳門人? 難道澳門人就一定要支持賭博業在澳門興盛蓬勃?
但事情卻恰恰相反。昨天我跟一位朋友吃晚飯, 他跟我一樣在台灣念書, 畢業後回澳門了。我跟他說了馬祖博奕公投的事, 然後禁不住問他一句: 「你比較喜歡今日的澳門, 還是十幾年前賭權尚未開放時的澳門?」
他的回應也算是在我意料之內, 他說: 「讓我來選的話, 當然是以前的澳門。」
================
事實上:
澳門的博彩業於1847年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開始合法化,自此以後,澳門以「東方蒙地卡羅」之名廣為世界所知,成為了澳門經濟的重要一部份,2006年澳門賭場總營業額已超越拉斯維加斯,成為全球第一賭城[36],大型博彩業建築物相繼建成,形成「一條街,就一間」的風格。澳門的博彩業大概可以分成五大類:娛樂場賭博、賽馬、賽狗、彩票和足球博彩。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B3%E9%96%80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E%B3%E9%96%80
alpha wrote:
對於這種無聊,又沒頭沒路的質疑點,竟然一而再被人提出,只充分反映了一點:有些人根本就不願意聽取別人的聲音,更不要說這是過來人的聲音。
質疑的人連自己貼上來的wiki引文條目都沒有好好的整篇讀完,就斷章取義。既然自己沒功夫,也沒耐心去把事情好好了解清楚,我連回應他都覺得自己很厭煩。
澳門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由澳娛公司獨家專營,什麼時候又結束這個局面,真的願意好好去搞清楚的人,請自己去找答案。沒空的人,至少也應該去找個自己認識的澳門人去印證一下,到底澳門賭權開放是什麼意思,而不是自己去亂打亂撞。
已有 0 位網友鼓勵
我想讚你的文筆都幾好,我來台灣三年,寫文章都仲會有一點點的廣東話出現,我都是澳門人,但是我來了台灣三年,真的對台灣現在的情況很失望,以前的我在賭場的薪水是約台幣六萬多,現在在台灣的薪水只有一萬八,真的很心酸,說難聽一點,我媽在澳門做清潔,都有三萬多的薪水,比我在台灣還多,如果不是因為我老公是台灣人,也是這裡的獨子加長孫,我早就想把他挖回澳門去了...來到台灣的體會到的是貪的很多,都要老百姓買單,老百姓的生活費越來越苦,以前想要隨便去吃的好料,泰國料理,港式飲茶(幾乎天天去),現在來到台灣想去吃的泰國料理,都要想個老半天,結果還沒去成,因為以台灣薪水來說,真的很貴,一頓一家人就吃掉我十分之一的薪水...現在聽到馬祖要開放,我覺得有看到一絲希望,當然澳門的確造成對當地人很多的困擾,但很奇怪,以前沒錢的時候哀沒錢,薪水少,2005年 剛回去,賭場還沒有旺起來,我那時薪水只有兩萬台幣,房價120萬台幣,但買不起,因為不夠付房貸,在2009年我要嫁來台灣時,房價漲到360萬台幣,薪水漲到六萬多,我也沒買,唉....很多事情有收就要有付出,為甚麼往往都會想要賺錢,又要保持原狀了?魚跟熊掌怎麼可能都兼得呢?這樣永遠都進步不了...其實事情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壞,怕馬祖人會沈迷賭博,那就設一條,馬祖藉的不能進賭埸賭,但其實沒差啦,因為要賭的,就算公投不通過,還是有各種方法可以賭,或是飛到國外去賭...對不對...
已有 1 位網友鼓勵
多謝妳的意見,給我一個機會可以互相討論。先講講我們家的情況,我們家住在中區,就在大廟頂附近,但非常幸運的,我們家約莫在回歸前後買了一個2房1廳樓齡30年的唐樓單位,當時是120萬台幣。但今年親戚要搬家,在同一條街買的單位,一樣是2房1廳,面積比較大,但樓齡更久,要價就要800萬台幣,樓價漲得比你說的3年前還要誇張。老實說,除非這陣子你有炒樓賺到,否則,賭權開放前買不起的房子,現在絕對更買不起。
關於開放博奕,我個人並不非常著意在賭博損害人心這一方面,即使我們家人當中就真的有人沈迷賭博,自小就跟我爸要錢去賭。因為我覺得影響更大的,是對當地人生活品質的影響。錢是賺多了,但像你講的,我們同時要付出代價。這些多賺來的錢,有沒有多到你可以用來跟以前一樣大方的消費?當我想拿著這些錢去逛街、消費時,有沒有像以前一樣舒服的空間讓我去走動?凡事當然有正反兩面,我們確實應該讓馬祖人多聽一些澳門人的不同感受,而兩相權衡,我跟家人一起在澳門生活了幾十年,完全毫無疑慮的覺得以前的澳門更好。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