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鹽倉(東引行八)/作者:阮鳳舞 --閱讀人次 : 5035 與瞎眼婆婆閒談時問起:「東引山那幾棟房子蓋的最好?」
瞎眼婆婆說道:「胡林舅(甫成)蓋的幾棟都不錯」
我又問起:「那胡林蓋了幾棟房子?」
瞎眼婆婆數道:「胡林舅原來住在衛生所前房子,發達後先蓋依祥師開店的那棟,後來良華爸爸長長住;再來蓋火燒的那間,原來胡林嬸住;最後蓋猛寮,協記對面那家。」接著又說:「棉面那棟也不錯。」
我又問起:「您家怎麼樣」她答:「我家也不錯啊!與後來高福伯(寶珠住)蓋的那間相當。」
我思索了很久想起說:「那您家後門姓謝的那家,不是比你家大。」婆婆回道:「原來那棟房子叫"鹽倉",公共用,堆放醃魚用鹽,房子門是墊高,兩側放鹽,當中一條溝,集鹽水。」婆婆續繼說:「過去這棟房子沒清潔(鬧鬼),聽講:"半眠三安"女鬼頭髮會從窗戶垂下,我驚死,害我晚上不敢開後門。」
我只有安慰她:「人出"塞",那裡來的鬼,只不過怕人去偷鹽,故意造謠說些鬼故事。」
就這樣我才知,原來鄉公所這間是公共造產,後來鄉公所搬走,姓謝的向公家買下,開菜館,名謝協。
我又談起:「國校下,"灣背"(福禧家)家不是也很大,他家的瓦與您們家不一樣,與猛寮相似。」我不記得瞎眼婆婆怎麼回答,也許注意力不在這。
我好奇問起:「鹽倉什麼時候蓋的?」
瞎眼婆婆答:「比燈塔還早蓋,東引做大猛時就有了鹽倉。因為蓋燈塔時,我爹搬過燈塔頂上扇形石塊,還砸到腳,拇指受傷,往後剪指甲時,得先用溫水泡腳,才能剪"大拇拇"指甲。」
就這樣確定鹽倉年歲比燈塔大。有案可查,東湧燈塔建於1904年,光緒30。鹽倉呢?
翻開金炎兄所作「馬祖列島記」,大清鹽政.....惟官督商銷行之為廣且久......52頁寫著:「福建鹽政誌記載:寧福各島醃魚配鹽旺淡季有...東湧島:旺3千擔,淡1千5、6百擔...北竿島:旺1萬4、5千擔,淡6、7千擔...」有此可知北竿用鹽量為東引4、5倍,魚獲量也是東引4、5倍,人口有否東引4、5倍不得而知。因為北竿近市場(大陸),行銷成本比東引低,鹽倉蓋的比東引大有可能,或著蓋多個於各澳口。由此可知:東湧每年需鹽量,是需要蓋座倉庫來裝鹽,鹽倉興建日期還是不知道。再查。
同治8年閩淅總督於長岐澳勒石示禁(配鹽規定),1869年是同治8年。所以推測鹽倉蓋於1860至1904年間,取其半,1880年是鹽倉興建落成年嗎?有可能,算大麥20歲1904年砸到腳,1885左右出身大陸,此時大麥父朱順來東引打魚做大猛,東引開始有人定居,時問吻合。
就這樣推測鹽倉大約蓋於1880年,比天后宮年輕80歲,比燈塔年長20年,與大麥年歲相當。
由瞎眼婆婆得知,鹽倉於抗戰前後不使用。和平救國軍住過,省保安打尖過,縣保安駐守。後由胡林長子"長長"組織東引自衛隊,有10多支槍進住,這時沿海治安不佳,時有小股名為保安隊土匪登島掠奪,各家各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安,東引有自衛隊何嘗不是好事。我問起瞎眼婆婆:「自衛隊魚肉鄉民嗎?」婆婆答:「不會。」又說:「長長那時還和天長、家淳等13位人等結義。」我稱:「13太保嗎?」婆道:「沒有哪!家淳年長大哥,長長好像比天長長幾歲,所以我家與他們幾家還有往來,紅白帖都有份。」我還有疑問:「自衛隊糧餉怎麼辦?」婆婆說:「能怎麼辦,時代是這樣,自已想辦法。」就無法從婆婆的口中套出,「他們也是土匪。」婆婆說:有一次他們從外洋牽回一艘"柴輪",我們村子裡大家都向白自衛隊買麵粉,瞎眼婆婆還是說"牽"沒說"強",我按耐不住說了:「是強的吧!」,婆婆還是像東引霧似打迷糊眼道:「又沒殺人,怎算強。」不是我說您:「阿婆啊!你還真護著家鄉,愛鄉協會要頒個獎給您。」,後來長長隊伍併入了王仁貴部隊。我道:「長長不是拿去關。」婆婆說:「是因為吸大煙捉去關,不是組自衛隊的事。」
車上我與Amy說:「什麼是大環境、投資環境,通貨膨脹。」就是:「大麥開酒窖,拿錢去買糧做酒,賣了錢,再拿全部的本與利去買糧,這時買不到原來糧。」就這樣胡林、棉面、土弟、大麥,經營不到一代的心血,付之流水。長長落了養豬,天長記帳,能幹子弟繼續打魚,長江後浪推不動前浪,不勝唏噓。
反共救國軍轉進東引,鹽倉變成東引鄉公所(圖)
圖採自桑品載岸與岸,攝於民國52年,由圖得知,門上水泥浮刻:半圓形東引鄉公所,牆面門口右標語:軍政一元,左標語:精誠團結。這時東引山氣氛,真是軍民一家,阿兵哥是大哥,百姓是小弟;鄉長軍派,是位退伍軍人,副鄉長一顆梅花,現職軍人,真做到精誠團結,為老蔣反共復國大業奮鬥。阿兵哥帶來了白米、美援、學校,龐大軍隊消費帶來商機,大家生活改善了;每個月2次軍事運輸,交通便利,讓東引靠近台灣,子弟往台灣就學,脫離了福建沿海島嶼宿命。當然軍管下,百姓也失去諸多自由,夜晚不能出門、出海,海邊不能靠近,商品供需統一價,漁獲公定價,軍魚便宜賣;帶漁穫回家,幫親友賣買還不行,一定要先賣軍方。島上指揮官是土皇帝說了算,人治無法治,也沒出大亂子,整体來說是往好的方向。唯一鄉裡的女子不嫁鄉裡男孩,因為家世太清楚了,少了朦朧美,當地姑娘都被阿兵哥追走;後來慢慢才知道嫁給阿兵哥不見幸福,現在地方男女聯姻又增多。
2012與Amy來到大麥嬸後門拍到僅有一張相片(圖),那時還不知鹽倉的來龍去脈,如今對它有些尊敬,必竟它老成持重,沒有太多改變。
大門口前陽台與攔杆是鄉公所時代增設,過去只有兩旁階梯通大門。鄉公所退出,牆上門眉上鄉公所幾個字被敲除,加上方型水泥,做為店名,由照片辨得,是民國58年寫上謝記,我想這時牆上的標語還是保留,原來有四行標語最右是軍民一體,最左不得知。最後謝記關門不營業,兒孫整修房宅時,移除謝記2字留下民國58年,填塗牆面石縫時,順便敲除四行精神標語。仔細比對相隔50年的相片,改變不大,除了門窗換成鋁質外,一樓窗戶加大,其他外觀還好。
已經120多歲這面牆,大麥嬸看過,瞎眼婆婆摸過,我經過;倘若可以,我還會告訴子孫它的典故。如果我們抹去共同記憶,如何訴說家鄉故事。
(阮鳳舞寫於 2012年4月2日,站長轉貼)
原文出處: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98%AE%E9%B3%B3%E8%88%9E/%E9%B9%BD%E5%80%89%E6%9D%B1%E5%BC%95%E8%A1%8C%E5%85%AB/174279072690822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