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畫家.詩人 琹川 評讀 《天空下的眼睛》 --閱讀人次 : 1493 畫家.詩人 琹川 評讀 《天空下的眼睛》
刊登 11.21 聯合新聞網
這是一部以烽火下馬祖離島的近代史為經,先人篳路藍縷的故事為緯,交織而成的一部家族記憶史,作者劉枝蓮。全書分為「往事不如煙」、「天空下的眼睛」、 「我們在戰地」、 「父親的好宅夢」四輯。
「往事不如煙」只因為關注的眼睛,充滿著悲懷。在那樣動亂的年代,七十四軍、東海部隊、國共對峙……冷峻的戰爭史為骨架,加入島民、軍人的故事為血肉,便如此活生生的在眼前上演著一齣大時代的悲歌。尤其解放軍與東海部隊管轄浮鷹島和西洋島那一段,西洋島戰役中,東海部隊所屬第五支隊四百餘人全數陣亡,而那樣的年代命運卑微豈的只是東海部隊,也包括了敵方的解放軍隊。
一九四九年東海部隊在平潭除夕策動反攻,亮晶晶的鋼刀於夜裡殘酷地閃著冷光,刺向睡夢中的解放軍,一場酣夢頓成人間地獄,本是同根生呀! 被抓去當兵之前,或許都只是純樸的農村青年,卻因政治所屬立場不同,而互相殘殺,被刺痛的何止是那血淋淋的歷史,閱讀者的心也正淌著血啊!
「天空下的眼睛」寬愛如父親的凝望。童年歲月、過新年(從冬至到正月二十九的拗九節)、傳統婚禮、喪禮。我一路讀來,腦海中無由地浮現《百川行》,此節目是專門錄製各地的風土民情,心想屬於馬祖的文化習俗,若也能製成專輯報導,讓更多的人認識曾披上神秘面紗的馬祖風情,將更深具意義。
「我們在戰地」多少驚懼、隱忍與勞役的一段歲月。在戰地政務軍管之下,無酬的勞役、嚴厲的處罰、宵禁管制、強佔民房,毫無隱私權……都因為反攻大陸而合理化了。對於成長於安定台灣的我,總以為躲空襲砲彈是屬於父母親時代的故事,沒想到一九七九年以前,卻在馬祖天天上演著,生死常常只在一瞬之間,這讓我非常驚訝,也難以想像,原來同一個國家的人民,曾經過著如此迥然不同的兩種生活。
「父親好宅夢」家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沿著命運的掌紋,在不斷的出走與遷徙中,從「起家厝」到「母親的家」,建構了父親一生奮鬥的足跡;當肉身壞空,自由的靈魂如一片落葉,終將回歸最初夢的所在——母親的家。而女兒承接的「父親好宅」,位於南竿濱海牛角灣上,壯年的父親在這棟房子裡的十五年,將自己的事業帶到了顛峰,女兒則在此度過了為人女、人婦、人母的蛻變。
疼愛女兒的父親,依戀父親的女兒,「父親好宅」延續著父女這一份深摯的情感,枝蓮如是說:「若問我,這房子最舞動我心的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石頭堆砌厚實素樸的牆,每當我撫摸著這裡每塊石頭,就有如握住父親沉穩的手,還滲著汗珠的質感,那是我與父親之間傳遞花粉的關係。」
那樣一個戰地的時代背景,以父親為主軸的家族遷移故事,織入馬祖的文化習俗,不論是親情、愛情、鄉情、國情,在枝蓮筆下雖然戰地生活充滿了無奈艱辛,卻仍不失溫馨而充滿悲憫之情的正能量,我預想,他日若能以本書為底本,改寫成劇本,或可拍成一部深具特色的動人電影。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912
已有 3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