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枝蓮

劉枝蓮友善列印



張貼者
劉枝蓮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6-08-31
發表文章 : 261
掌聲鼓勵 : 993

發表時間 : 2016-10-06 12:35:35
FORM: Logged


劉枝蓮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枝蓮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天空下的眼睛》花絮 --閱讀人次 : 1683

【 推薦文】我的老師推薦文全版(上)

素樸的偉大 林鍾沂(教授、學者)

枝蓮《天空下的眼睛》正如她自敘「以父親經歷歲月為經,以馬祖時代背景為緯,幅射出不僅於家族遷徙的奮鬥史,也是中國近百年庶民流離與轉折縮影。」這種以個人、家族,以小博大,化為族群,成了庶民寓言,而這寓言,在枝蓮筆下有不同面目,關於家族記憶故事,就此展開。
無深情難以成就好文章。書中的一大部份,刻劃著馬祖經歷國民政府轉進來台,有兩次台海危機、與實施戰地政務的苦難與困頓,以及劉老先生對於這些歷史情節的感觸與觀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任誰都不喜歡戰爭,但它已是必須面對的境遇,劉老先生只能百般無奈卻以成熟智慧去對待,尤其是一位未上過師塾、識字不多的捕魚郎,其所見所聞的「口說歷史」,敘述著深刻而雋永的觀察、反思與評論,恰似樸玉般的純潔,實可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此外,書中另一部分,枝蓮巧妙以空間意象,裝下劉老先生的傳奇。從福建長樂到馬祖,從馬祖遷徙到桃園,再回到長樂文石村,終至長眠中和寶山巔。在這波大浪淘沙中,作者寫原鄉也寫近鄉;寫父親討海生涯,也寫構築樓宅;寫漁家過年,也寫婚嫁;從前朝遺夢到折縫中的小故事……其中最值得傳揚的是,她將小人物如何沉澱與大環境抗衡痛楚,清語款款濃縮出生命柬譜與道德觀,這般餘音不絕,這般歡樂輕巧,謹截取片斷與讀者共享之:

在那物質相當匱乏的戰爭年代,正當小學二年級時,枝蓮帶著弟弟妹妹,將一顆大橘子從圓頂挖洞再填入瓜子穀,丟在路中,戲謔撿到的人會作何反應。此ㄧ場景被劉老先生看到,當面斥責:「吃這樣水果,住這樣大房子,只不過是我們運氣好……」。即使從小被視為掌上明珠,疼愛有加的女兒,ㄧ有錯誤即疾言厲色的訓勉。在這裡,我們看見劉老先生的感恩惜福,人世間非常認真者常有所聞,但一切的美好還是上天的恩賜;二來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在他人的不幸或卑微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聽來有點教條,但道德的養成何嘗不是向細微的瑕疵說「不」作起,難怪美國建國元勳、教育家兼發明家富蘭克林曾言:「小小漏洞能沉大船」,法國作家雨果亦云:「我們怎知世界萬物的創成不是由一粒粒落沙決定?」對於斗大的道德缺失,必會引來劉老先生的留心在意。此為其一。

1978年,劉老先生準備久居臺灣,臨行前交了一箱藍面牛皮帳簿給枝蓮說道:「這是一箱【人情帳戶】,有形數字的借貸是村裡叔伯們欠我們,無形實惠的借貸法則,是爸爸欠叔伯們的……」接著又說:「這是一本不能向顧客討回的應收帳款,那魚獲欠收的年代,手邊有餘裕的人,都還了錢,剩下都是有困難的人。之所以把數年家中帳冊交給妳,因為你是女娃,女孩們是不能代表家人,向債務人索回積欠應收帳款」。枝蓮搶話問:「那留帳冊做什麼?」劉老先生望著女兒回答:「帳冊留給叔伯們有需要時對帳用」。

讀上這一段,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物質仍算富裕的今天,只要有一丁點的好處大家都緊盯不捨,深怕自己吃虧,然在貧窮困頓的年代,劉老先生對金錢卻能捨得捨、不去計較,甚至還體恤無法度日的窮人。帳冊交由女兒保管,不是用來索債,而是對帳的憑證,更囑咐女兒是不能討債的。這種「薄了錢的價格,厚了人的價值」的捨己為人情懷,展露了對金錢如浮雲的淡薄之心。相對現代的我們,能夠如此掙脫金錢枷鎖者幾希。此為其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912



  已有 7 位網友鼓勵
林丹 
高階會員 


註冊 : 2016-03-27
發表文章 : 41
掌聲鼓勵 : 190

發表時間 : 2016-10-06 17:34:34
FORM: Logged


林丹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林丹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天空下的眼睛 遙望撒哈拉沙漠 流下眼淚。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劉枝蓮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6-08-31
發表文章 : 261
掌聲鼓勵 : 993

發表時間 : 2016-10-13 09:19:44
FORM: Logged


劉枝蓮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枝蓮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 推薦文】林鐘沂老師推薦文全版(下)

不論親朋或鄰居沒米煮飯,路見劉老先生說:「依清哥,我想借米,……」劉老先生總笑呵呵的說:「好,好,到我家去拿,我家很多……」他們開心拿著臉盆來取米,可是家裡根本不是如想像中囤積了很多的米,甚至當晚連給自家人來吃都還不夠,只好以稀飯裹腹,這種情況幾乎成了習慣的自然。「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宋代范仲淹的明訓,在劉老先生身上作到鉅細靡遺的實踐。此為其三。

劉老先生不但擅長於漁撈作業,更精於漁業經營的前景發展,經常往返台灣一馬祖從事漁具採購,以打造機動舢舨船,來取代傳統搖艫捕魚方式,並將「家族海耕」轉型成為鄰里「夥伴關係」,也因為聰明過人及對環境的敏感度,讓他老人家在27歲那年就擁有煞羨馬祖人的第一棟房子,並在一生中擁有過九棟房子的輝煌成績。

不獨如此,劉老先生對於建築獨具心得。無論是日本式、中國式、或歐洲式風格,他都能一一細數。尤其是第二棟房子,成了馬祖牛角村的地標。這棟房子以石頭碓砌起三層樓房,依山傍海,室內有挑高的三層閣樓,有寬大的多扇花窗,有可辨識東、南、中、北而用木工施作的後門,有從臺灣運來的上選檜木材料,室外的屋牆是用由寬而窄的石頭堆砌,還有特地修築用來躲避砲彈的防空洞。這些設計講究,如今看似平凡,但當時卻是牛角村最亮點的建築。我曾在課堂上告訴學生:「一個有智慧的人一生只專注一個事業,但絕不會只在事業中的一個領域孤獨逗留,他一定會跨越出去。」劉老先生漁業與建築上的雙項成就,讓我心有戚戚焉。此為其四。

在我看來,身為一位歷史學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把人們已經忘記或即將忘記的東西,重新找回加以記述,並加註自己的判斷,來擴大精神視野。關於這點,枝蓮是作到了。不論是戰爭經歷的記述,馬祖習俗節慶的描繪,父親人生奮鬥的轉折,家族成長遷徙的經過,母親撫養兒女的歷程,都在內文裡呈現言簡意賅的陳述、詮釋,和評論。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她對那些飽歷戰爭及戰地政務苦難的馬祖人寫下淒涼的一段總結:「過往頹廢凝渾的日子,我們勇敢的將這段辛酸默默承受過來,如一塊巨大的海綿,靜靜地吸吮著時代痛苦的淚水,無聲地蘊藏,好像無聲是應該的,是習慣的,是那麼習以為常的。」

「愛行千里,命無邊際」,就在苦難中巧遇了如天使般的父親,用盡力量對兒女、家庭、族群無限的付出。生前父親留下的真愛與專業的璀璨,讓孩子們絲毫找不著「在衣服上少了一顆鈕扣」的遺憾。枝蓮目前居住的樓宅,成了她與父親之間的「花粉傳遞」。父親的嘔心瀝血之作被她這麼詮釋:「父親用房子丈量生命,用意志力和財力豐富他夢想的城堡,而我用最素樸的心堅持守候,從不准樓塌。」並命為「父親好宅」。烽火中的父女情長,相互留下的摰愛與允諾,是這麼直截而真實。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證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劉老先生一生受過戰爭、貧窮、與富足的檢驗,相信他的人生是精彩的。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