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也說「唐晡」 --閱讀人次 : 3770 作者:陳高志
古人在廣袤的星空中,發現兩個星座移動的現象,結果編出淒美而動人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到大陸旅遊,導遊會對特定的石頭說一些大家都不相信的浪漫故事。天空星座亙古不變,山頭石塊也是既有的,但是,對它們編織故事的卻是後來的人類。
先有語言再有文字,這是絕大多數民族文明進化的路程。語言的變動機會比文字大,當人們知道利用文字來書寫語言時,遇到不會寫的文字必然會用同音字來替代,在今人的觀念中這是錯別字,但是在古文獻中,有一部分卻被視為假借字。昨天閱讀馬祖日報的〈電子報〉,看到一篇談「唐晡」的文章,我就將自己的意見寫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之。
「唐晡」根本就是「丈夫」的音變。方言保留了許多古音的特質,尤其是中國南方的方言,今天的「丈夫」,國語讀音為ㄓㄤˋ ㄈㄨ。捲舌音和輕唇音是後來才有的,ㄈ的音一直到元朝之後才出現。在此之前ㄓ、ㄔ是包含在ㄉ、ㄊ之中,ㄈ是保存在ㄅ、ㄆ裡(約略來說)。「丈夫」的方言說ㄉㄜㄥ ㄇㄨㄛ(touŋ muo),使用語言的人不知它的古音,只知道它的現代音,所以只能用習見的文字和語音去對譯他,結果就出現許多奇怪的語彙,然後又根據這些奇怪的詞彙編造出許多奇怪的故事。「丈夫」的語意是成年人,這在古漢語中並不罕見,妻子的先生稱為「丈夫」,至少在宋、元通俗小說中就已存在了。閩東方言承此傳統,稱太太的先生為「丈夫」,稱男性成年人為「丈夫儂」,這是語意上的區別。印象中有同鄉長輩將「丈夫儂」翻譯成「東部人(儂)」,這也是不妥的。
也許大家會有疑問,「丈夫」的國語聲調前者為第四聲,後者是第一聲,為何在閩東方言兩字都要念第一聲?這必需要從頭說起。我國中古時代有四個聲調,方言中每個聲調再分陰陽,按理說閩東方言應該有八調才是,但是,因為濁上的調子併到濁去調中,所以馬祖方言只有七調。「丈夫」的詞語正好說明此現象。因為「丈」是濁上調的字,單獨念的時候,「丈」的方言念ㄉㄜㄥ^(touŋ242國語沒有這個聲調)。然而一旦組合成詞彙時,它的聲調就產生變化了。如馬祖方言「一丈二」說ㄉㄜㄥˋ ㄋㄟ^ (touŋˋ nei242),在此念的音類似國語的第四聲;「萬丈深坑」念ㄨㄤˋㄉㄜㄥ^(touŋ242)ㄑㄧㄥ ㄎㄤ,此時又回到242本調了。當它和陰平調的字組合時,兩個字都要念第一聲。以下舉幾個類似的例子給大家做參考。
1.紡車:紡、妃兩切,濁上調。方言說ㄆㄨㄥ ㄑㄧㄚ。(馬祖古老的紡織車)
2.飯廳:飯、扶晚切,濁上調。方言說ㄅㄨㄛㄥ(puoŋ) ㄋㄧㄤ。
3.柱珠:柱、直主切,濁上調。方言說ㄊㄧㄡ ㄗㄨㄛ。(柱子下方的石墩)
4.動心:動、徒揔切,濁上調。方言說ㄉㄨㄥ ㄋㄧㄥ。(語流音變使ㄒ變ㄋ)
5.夏天:夏、胡雅切,濁上調。方言說ㄏㄚ ㄌㄧㄢ。
以上五個例子的音變條件和「丈夫」是一模一樣的。閩東方言的音變規則非常複雜,許多人對研究方言有興趣,這是好現象。大家一同討論複雜的問題,對問題的釐清,真相的理解,總是有正面的意義。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