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60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林金炎

林金炎友善列印



張貼者
林金炎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9-04-28
發表文章 : 189
掌聲鼓勵 : 1240

發表時間 : 2013-04-09 18:48:07
FORM: Logged


林金炎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林金炎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明代-馬祖海防與兵紀 --閱讀人次 : 3877

 馬祖位於閩江口外,島嶼星羅棋布,自古就是國之前衛,東隅屏藩,是護衛省垣福州的重要軍事基地,也是兵家必爭之所,海戰古戰場,葡、西、荷覬覦過,日寇掠奪過,英國佬經營過,法國艦駐泊挑釁過,美國人駐足過,「海防」這個字眼跟它難以分割,它記錄著縣境血與火的滄桑和歷史的見證。

 明初,沿海常受海盜勾引番寇襲擾,搶掠,海疆不靖,騷動閩省,朱元璋防禦番寇鞏固海防的措施,就是實施海禁,「片板不許下海」。時馬祖各島向來是大陸長樂、連江一帶貧民漁戶蕩小舟來島取殼肉、採紫菜或捕撈漁蝦求生計之所在,海禁政策下,遷島民於內地。

 據《福建.海防史》記載:官府逼遷島民,船隻不足,又遭風暴,淹亡過半,釀成大慘案。久居島嶼的人民,普遍不願離島,稍為富庶的海島居民更是如此,但朝廷有令,官吏率兵強行驅趕,拒絕不遷者,以殺頭論處,海島漁戶「遺其器物,撇其畜養、糧食不能盡隨、貨財多致失落、兼風濤大作,人力莫及,覆沒之餘,死亡過半」,而內陸沿海漁家,有船不能下海,有貨不能外運,於是走私風氣更甚,尤以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非真商而有武裝的葡人,從南洋轉販或掠來的沉香、胡椒、象牙,在縣境海域兜售貨物,一些奸商勾結海盜,引來了倭患頻仍。

 一、海防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倭寇,命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東南沿海軍務,為閩省海防設衛置所,於馬祖上竿塘設「垾寨」,並在沿海處設置許多示警墩台,嚴密海防佈置,從府民戶中每戶凡三丁者抽取一人,為沿海衛所戍兵,以防禦倭寇。

 洪武20年(1387年),實施「墟地遷民」的海禁政策,將馬祖列島住民強遷內地,進行海防設施的擘建,福建都指揮使司設鎮東衛和梅花千戶所,管轄本區沿岸及各列島,統領弓箭兵120名。

 而明代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為籌劃海防,獻計獻策,奏疏皇上,有的著書立說,陳述海防之道,獻策謀士多認為:海防宜防之於海,實行「哨賊於遠洋,擊賊於近洋」的方針。

 謀士方鳴謙進言:「倭海上來,則海上禦之,請量地遠近置衛所,陸聚步兵,海聚戰艦,近海民四丁籍一,以為軍戍守之」,再根據軍需在海口險要處設水寨、巡檢司、營堡、烽堠、要塞,派戰艦到海洋巡邏,殲敵於海岸和海洋中,才能保障「門戶固,堂室安」。

 明代禦倭於海的具體方略:沿海普遍進行巡哨,並有效地組織「協謀會捕」,正統年間(1436-1449年),焦宏兼管福建,提出於連江定海所前設置小埕水寨,統以指揮一員,謂之「把總」,寨兵數千名,置船巡緝海上盜賊,為福建五大水寨之一。水寨信地,南則哨至白犬山,北則哨至西洋山,上、下竿塘皆屬其汛地。明海島養兵,其糧餉靠軍屯制度,且耕且戰,沿海汛哨分為三班,春汛和秋汛派出兵船分頭哨守自已所轄海域,輪流到水寨值勤。但成化年(1465-1487年)後,宦官專權、海防凋敝、軍備廢弛、衛所士卒缺額嚴重,削弱了防禦力量,甚至水寨內遷,放棄海島不守,不僅縮了防禦縱深,也縱容倭寇以這些島嶼為基地,取得了進攻大陸的主動權。日寇常停留於沿海島嶼取水候風,然後分頭侵犯沿海各地。

 志書中對縣境海防的記述:

 「以守外海為上,守內海次之;水戰為上,陸戰次之;以賊不登岸為上,登岸戰勝者次之。」《張萱 西圓聞見錄 卷58 兵部七.海防後》

 「羅湖屬霞浦縣,南接東沖,北至大金,洋中有鹿耳、東湧等島,西洋、芙蓉(浮鷹)二山俱外洋孤島緊要海汛,海中之馬砌、魁山,四礵俱屬閩安水汛巡防。」「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高登)、下竿塘、白犬(莒光)皆其汛地。」《萬曆府志海防篇 卷八十六》

 「閩有海防以禦倭也,國初設衛……東湧設遠哨……瀚海無波,則晝方以守……。」《明朝 侯官人曹學佺 海防志》

 「梅花為省門右臂……省城門戶從閩安鎮南出琅琦門,東出雙龜門以定海為左臂……又置寨小埕與定海犄角,其汛地乃遠至東湧,拒賊於外海。」《明朝 董應舉 浮海紀實》

 「東湧有南風澳、布袋澳、萬曆乙卯丙辰間(1615-1616年),董伯起(董應舉宗孫)應中丞黃公(黃承玄)命招倭明石道友歸服處。」《明朝 董應舉 崇相集》

 「芙蓉山(浮鷹)係外洋孤島緊要海汛,設煙墩瞭望,屬霞浦洋中島嶼,有馬砌、魁山、四礵山、明萬曆二十四年設遊於此。」《弘治八閩通志、明、黃仲昭撰,卷一山川篇》

 《海防篇云》:「小埕水寨在連江縣定海所前,今定額船四十六隻,官軍一千六十四名,北與烽火門會哨,南與南日會哨,西洋,下目、下竿塘、白犬皆其汛地,省會之門戶,海壇遊在福清海壇山……。」

 「小埕兵船二艘,一艘屯西洋,一艘屯竿塘……礵山、白山屯東湧……。」

 「福州要地曰牛頭門、羅漢洋、萬安所、牛頭、觀音澳、近福清縣、白犬山、松下、梅花所、磁澳、南茭、東沙、近長樂縣。五虎門、閩安鎮、下竿塘、小埕近閩縣連江、上竿塘、定海所、馬鼻、下目嶼、北茭、濂澳門近連江羅源縣;東湧、西洋、崳山、七星、臺山俱近福寧州,設有小埕把總,海壇遊兵、名色把總、烽火把總各守之。」《明 謝傑 虔台倭纂 萬里海圖》

 萬曆末年,曾在本區大埔石刻題字的董應舉侍郎進言海防之策:「董伯起奉軍令偵探東湧,苦於無船,某恐誤軍機,不得不就琯頭處置以速飛渡。不意竿塘、橫山、東湧信地,兵船絕無一隻;倭船巧藏以伺,伯起遂為所挾。」《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P17》

 對福州沿海軍事海防佈署,董應舉以為:「省城門戶,以閩安鎮南出之琅岐門,東出之五虎雙龜門為兩喙,以梅花、定海為兩臂,以松下之東、西洛、礵山之西洋為兩關,以平潭、臺山為兩遊,近之東沙、竿塘,遠之東湧皆我汛地,汛地有船,故賊不敢泊,而福海無事,近乃西洋,竿塘,東沙備多,故船多也。」《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與朱未孩書 P73》

 「初,賊以十餘隻嘗北茭不利,即去招船,不半日,從東沙,白犬,東西洛飛到者二百餘隻,賊所散處,皆小埕,五虎汛地。」《董應舉 崇相集選錄 謾言 P52》

 福建巡撫金學曾保陳:「閩海諸島恐為倭據,議增遊兵待守」《萬曆實錄》,遊兵專司遊弋海上,防備倭賊於海中各島,長官為名色把總,東湧由台山遊兵負責,南、北竿由五虎遊負責。

 是朝 為防倭寇騷擾,在沿海建立了以衛所為骨幹的防禦制度和海防體系,在長樂縣梅花設衛所,莒光屬該衛所防禦範圍,閩安鎮設巡檢司,大陸連江設小埕水寨,南、北竿塘、東湧皆為其防禦範圍。

 二、兵紀

 洪武二年(1369年) 倭寇侵福寧縣境,開明代福建倭患之始,大陸連江閩安鎮置巡檢。

 洪武五年(1372年)8月 朝廷令福建造海船充實水軍,以防倭患,沿海每衛所各造大青、風尖及八漿等船,出洋哨守。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馬祖島嶼居民全部迫遷內地,大陸連江定海千戶所增兵至1520名,春夏出哨,秋冬回守。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在上竿塘(今北竿島)設埠寨,派兵把守,盤詰往來商旅,防備賊外患,後廢。《大陸連江縣志 軍事設施 P965》
永樂元年(1403年)5月 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馬祖海島派有衛所制的部隊屯兵戍守。

 永樂四年(1406年) 為沿海捕倭,招島人蜑戶漁丁為兵。《福建通志 卷八十六 歷代守禦》

 永樂十九年(1421年) 居於閩海島上不屬「編戶齊民」的人群,又被稱為「海島逃民」,常被沿海衛所官兵指為「海寇」,島嶼被描述為「賊巢」,朝廷和來自外地的官吏,對島嶼居民是否已經歸附,仍以「海寇」、「海盜」、「倭寇」相稱。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3月 都御史朱紈指揮福建、浙江水軍搗毀設在雙嶼島的海寇據點,收復雙嶼,但仍有千餘艘「賊船」漂流海上,大部分逃到福建海域(含馬祖各列島),其中一部分為王直所收合,繼續其武裝走私活動。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5月初三日 福州兵備道使汪道昆呈稱:「水寨官兵船瞭見倭賊船,舉火為號,二枝齊起,四更時分,追至東湧外洋,捕盜黃怡等4船,首挫賊鋒,衝沉賊船4艘,生擒真倭27名,斬獲首級20顆,奪獲被掠人口11名。《明 譚綸 譚襄敏奏議 卷一 <飛報捷音疏> P9》

 9月至10月 侵掠福建的兩萬餘倭寇,在閩海全境發起新攻勢,北起烽火門,南至福全所,多點登陸襲擾。鎮守閩疆的戚家軍在各處應戰,取得水戰六捷、陸戰六捷的戰果,擊退倭寇進攻。《海濱大事記 福州倭患始末》

 11月初 朝廷接受福建巡撫譚綸的建議,擢升戚繼光為福建總兵官,鎮管福建七府一州。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4月 倭船犯小埕,把總蔣伯清等擊敗之。同時官兵赴沿海島嶼搜山剿捕。《邱景雍 連江縣志 1933》

 嘉靖一朝 倭寇橫行,官府在北竿芹山、南竿烟台山設瞭望台,佈哨防犯,建煙墩報警。《連江縣志 軍事 P966》

 隆慶四年(1570年) 東湧、大小竿山設遠哨,互為應援。《明 曹學佺 海防志》

 萬曆八年(1580年)9月 倭寇犯韭山、東湧。《萬曆實錄》

 萬曆九年(1581年) 有沿海居民移居列島東南隅,從事捕魚與農耕。

 萬曆十年(1582年) 倭寇夥船出沒東湧,欲圖聯勢劫掠。《萬曆實錄》

 8月23日 倭寇又出沒東湧。《明神宗實錄 卷一二七》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5月16日夜 董應舉族孫董伯起和其他三人出航偵探東湧。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5月6日 浙海倭船來到西莒澳打劫漁船,隔二日在東莒島觸礁,乃上岸搭寮招船修船。

 5月15日 參將沈有容率兵攻馬祖東莒島倭巢,生擒67名倭寇,另斬首級2。

 天啟五年(1625年)6月27日 「海賊猖獗,賊船三十餘隻侵突小埕寨,欽依把總李應龍管領哨捕目兵弋島船隻備禦,應龍明知賊擁大眾入寇,官軍卒遇交鋒……,帶隨行兵六船前去禦寇。此天時昏黑,不能交鋒,賊船隨戰隨走。應龍追至竿塘大洋,被賊眾三十餘船,將應龍等船圍住,放火燒毀六船,並軍器一百五十餘件,火藥旗幟悉被燒毀無存,哨捕目兵劉應等一百二十一名被焚溺死,並將應龍擄去,時游擊張夢征聞知應龍陷陣……,賊知應龍系欽依把總,不敢殺害,用別船送去竿塘山上。至七月初一日,應龍見海上有林一進等漁船,召號伊等渡歸至定海所登岸……,被門軍探知稟報張游擊。」《錄自明清史料辛編第一本P1-3,兵部題「福建小埕寨把總李應龍允宜遣戍,殘稿。」》



  已有 10 位網友鼓勵
劉家國 
資深會員 

劉家國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4-01-20
發表文章 : 1362
掌聲鼓勵 : 8100

發表時間 : 2013-04-10 02:33:24
FORM: Logged


劉家國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家國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昨天傍晚赴新店福建省政府撰寫縣志大事記,本縣耆老黃星華來訪,已90高齡的黃老先生,仍耳聰目明,十分健談。

 在四個多小時的長談中,黃老先生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那就是馬祖自古就不是貧窮之島,反而由於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臨近福州的地理位置,成為富裕之島,但昔日先民在馬祖的漁業獲利,多數投資於內地,購置田地,興建大宅,供子女到私塾「人家齋」就學,甚至有錢人可以「請齋」,也就是請老師到家中教書。

 馬祖列島的貧窮,始於兩岸分治,交通斷絕,使得漁貨無法就近運到內地銷售,導致經濟的衰敗。

 黃老先生是南竿聞人林義和的女婿,曾任東引鄉長、縣府民政科長等高位,並曾協助縣志和鄉志修纂,他的馬祖史觀,尤其可貴。未來,如果有人說馬祖自古是貧窮之島,那麼,大家可以提出黃老先生的觀點,予以反駁。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舉手之勞,請給好文章或好圖片「掌聲鼓勵」。
3536 
初階會員 


註冊 : 2011-08-21
發表文章 : 21
掌聲鼓勵 : 56

發表時間 : 2013-04-11 19:10:46
FORM: Logged


3536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3536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閱讀文史或古藉資料豐富,值得敬佩!
明朝鄭和下西洋(南洋)在長樂造船侯風,鄭成功反清復明於沿海各島為基地。
這只是我所知道的兩鄭氏,也值得敬佩!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鄉友 
初階會員 


註冊 : 2010-11-04
發表文章 : 21
掌聲鼓勵 : 36

發表時間 : 2013-04-12 07:33:04
FORM: Logged


鄉友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鄉友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祈願林校長,藉文化之筆,一掃鄉梓長年背附「海盜」之鄉之莠名,藉鄉志之探討,還我祖先辛苦耕耘之土地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