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60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林金炎

林金炎友善列印



張貼者
林金炎 
資深會員 


註冊 : 2009-04-28
發表文章 : 189
掌聲鼓勵 : 1240

發表時間 : 2011-10-28 20:24:02
FORM: Logged


林金炎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林金炎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長樂昔日漁業 --閱讀人次 : 4123

台北市長樂同鄉會提供

  長樂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口南側,江岸與海岸線長,又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濕潤溫暖,豐富了江與海產資源,素有「魚米之鄉」美稱。

  長樂漁業,歷史久遠,明清時期,梅花、仙岐、漳港漁民就能從事獨創的鯷樹繒或定置網作業,起先多在沿海岸邊,後發展到閩江口外側海域,甚至從業範圍擴及霞浦縣的北礵、浮鷹、西洋各地,主要捕鯷仔、溫仔、沙丁魚等小型魚類,而在閩江下游營前或潭頭沿江居住在「連家船」上的疍戶,又能憑著手拋網作業,或在河灘上竹簍拾貝。

  圍繒在海島盛行,就是以人力岸拖圍網,在淺海獲取小魚小蝦,由於用舢舨出海作業,也只是載量小,漁具簡陋,以小釣在「門前海」捕撈。而沿海島嶼像馬祖南、北竿塘、白犬島,少部份漁員有小帆船和一些網具外,大部份受雇於漁主(船主或漁業大戶),擔任「長工」、「補網」、「倚單」,抬漁,剖魚曬乾,染網(以薯榔染之)、拍篍(打椿),討海人真辛苦,日出而作,風雨無阻,毫無假日,且全家大小都成了幫手,有時協助半漁半農,耕作田園,種小菜、栽蕃薯、討小海,拉大網的農漁業活動。

  在清末民初,沿海漁民受盡漁主、漁霸「牙行」剝削,民國初期長樂全縣有大小木帆船300餘艘,年漁獲量4000噸左右,而到抗日戰爭時期,漁船銳減,僅餘百餘艘,民國35~38年漁霸把持魚牙行,壟斷魚貨購銷和漁鹽供應,漁戶更雪上加霜。

  昔日漁業生產,以造船為首要,造船木匠稱「造船師傅」,船行海中似龍,船的部份多以龍的相應部位命名,造船需擇日,定龍骨、舖底、甚至安龍目,新船下水還要舉行下水儀式,船頭「插青」,還要看時辰,燃放鞭炮,放船下水。出海前,漁民還得舉行一次聚餐,俗稱「做福」,船主要到廟燒香,舊習俗現已不復見。

  說實在的,長樂漁業自然條件好,沿海水質肥沃,水溫、海水比重、水色、透明度、潮流和潮汐,適宜浮游生物繁殖,本市梅花以北海域屬閩東漁場,以南屬閩中漁場,而沿閩江南岸,又有河蜆、鰻鱺苗、蝦等淡水水產資源。沿海灘塗,北起閩江口,南至松下港,岸相有泥、沙或泥沙混合,港灣、港口和泄洪閘多,都適宜海水養殖,像梅花的蟶、牡蠣、江田的蛤、漳港的蚌,唐代古籍有載:「長樂郡進貢海蛤」長樂海鮮,頗有名氣。

  長樂近海漁區以:白猴嶼、石壁、大鶴、南澳、江田灣、東洛、白犬、瀏泉和馬祖海區,較負盛名。純漁業鄉鎮首推梅花鎮,而隸屬營前鎮管轄的海星村及潭頭港口處的福星村,都是重點漁區。

  長樂漁戶對水產品供附近鄉鎮市銷售外,無多餘可供外銷,只知傳統的醃、煮、曬等加工方式處理,醃魚有醃魚池,醃製品主要有醃黃魚、醃帶魚和醃鰳魚等,至於乾製品又分鹹乾、淡乾和熟乾三種,鹹乾係醃製後再風乾,淡乾即生乾,只將水產品處理洗滌後,直接乾製而成,例如:蝦鮮、墨魚乾、花枝和魷魚乾,熟乾品是新鮮水產品煮熟後再乾製而成,像蝦皮(蝦米)、鯷魚乾(即熟魚)。

  再來即是熟食品,像魚粥製品,或經配料,打漿,成型或加熱處理而成,例如:魚丸、魚糕。至於作成調味品的有魚露、蟶油,另有鰻魚罐製品或以小雜魚磨成的「魚粉」。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