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由閩東地域歷史記事淺談馬祖的源起 --閱讀人次 : 2480 新石器時代
本區亮島出現最早人類活動遺跡(2012年發掘,測出距今7900年以前)
東莒熾坪隴古遺跡,由中研院史研所兼任研究員帶領地方文史人士,挖出繩紋陶片、石器、石錛、石茅、砍砸器,經碳十四年代確定,分別為5506年±70年,5570年±80年。
商朝以前(西元前21~前16世紀)
本區屬《禹貢》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境內為七閩荒服地之島礁。
商朝(西元前16~前11世紀)
屬七閩地。
春秋 (西元前770~前476年)
吳、越爭霸,吳滅越後,吳國政治文化開始影響福建。部分越王族後裔進入閩中,與七閩原住民融合,成為後來的「閩越族」。「閩越族」不但造船技術高明,並能燒製原始青瓷和紡織布,「閩越族」水師曾在閩海域活動。
戰國(西元前475~前221年)
本區為越地,戰國中期以後無諸立閩越王。
秦 (約西元前211~前207年)
始皇帝置閩中郡,削去無諸閩越王號,降為君長。
西漢 元封元年(西元前206~西元8年)
是朝,閩越轄地大致包括福建全境,閩越吳對漢王朝陽奉陰違,心懷二意,向四鄰擴張,北侵南掠。漢武帝令會稽太守「治樓船,備糧倉,發兵浮海……,席捲南行,由海上進攻閩越」《前漢書 朱買臣傳》
余善反漢,漢兵由馬尾港進攻閩越國,閩越內部兵變,余善被殺,漢武帝遷閩越人與江淮間,不願遷往者有逃匿深山或海島者,時境內歸會稽郡管轄。
三國 吳永安三年(西元260年)
本區屬建安郡侯官縣(今福州市)地,閩江左岸至川石島到三都澳、沙埕一帶沿海地區,稱「溫麻船屯」,置典船校尉,掌督造海船,利用滴徒(罪人)和徵集當地工匠、勞工造船,為三國時期吳國最大型的造船基地之一,同時屯兵固守,軍隊糧秣,生活用品,溫麻鎮(今連江敖江鎮白沙,原名伏沙)出現市集,人口聚集。
西晉 太康三年(西元282年)
本區屬晉安郡,郡治在今福州,連江首次置縣稱「溫麻縣」,境域廣闊,涵蓋現在連江、羅源、寧德(蕉城區)、霞浦、福鼎一帶。
永嘉二年(西元308年)
中原板蕩,八姓入閩,主要聚居在閩北建溪、富屯溪、閩江下游以及晉江沿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辟草萊,種作物」,繁衍生息,也促進了閩越人和中原漢人的大融合。
隋 大業六年(西元610年)
號稱「遊艇子」(民初稱曲蹄仔),傳為晉末盧循的後代,他們起居海上,結廬為畔。
唐 武德六年(西元623年)
溫麻縣改連江縣
龍朔元年(西元661年)
旅居菲律賓的南安縣人鄭國希,卒葬菲律賓禮智省馬業辛。是為史載福建最早出洋僑居者。
總章二年(西元669年)
閩、廣、泉、潮之間「獠蠻嘯亂」,行軍總管陳政及子陳元光平亂。
天寶元年(西元742年)
縣治從伏沙遷今鳳城,很快成了市集中心,人口稠密,琯頭、丹陽、東岱、黃岐也商貿集鎮。
東莒福正蔡園裡,出土陶片,經碳十四定年,文物距今1270年左右。
貞元三年(西元787年)
唐壽王傳龜唐為越福12州,招討海賊使。《福建通志 卷八十六 歷代守禦》
貞元二十年(西元804年)
是年 赤岸(今屬福建霞浦縣)接納遇風漂來的日本空海和尚,以及第17次遣唐使臣。空海等逗留41天後,經福州往長安。
元和四年(西元809年)
三月 朝廷下詔:「嚴禁福建擄良民為奴婢」。
元和八年(西元813年)
八月 再次下詔嚴禁。
太和七年(西元845年)
長樂縣令李茸在縣東10里依海築堤,其旁皆成良田,並設鹽稅務,專司鹽稅。
乾符五年(西元878年)
三月至八月 黃巢率農民起義軍數萬人,自浙江開山僻道700里,由浦城仙霞嶺入閩,十二月,黃巢領兵攻佔福州。
乾寧五年(西元898年)
福建觀察使王審知在閩海域命鑿海口港,天復四年(904年)港成,唐昭宗賜號「甘棠塘」,江海通泮,繁榮閩東沿海。此時期,興起大規模圍海造田工程,沿海沼澤變良田。
五代十國(西元907~960年)
開平三年(西元909年)
福州經溫州到登萊(今山東蓬萊市),是一條海上朝貢路線。
後梁龍德二年(西元922年)
閩鑄「開元通寶」大鐵錢,與銅錢並行,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次用鐵鑄錢。
後唐天成三年(西元928年)
閩國王審知死後子弟相爭,動紮用水軍相攻。
天經四年(西元1026年)
十一月 福州、連江、羅源、長樂等地官辦鹽場,鹽田歸民經營。
嘉佑八年(西元1063年)
提刑司奏連江、長樂、福清等六縣皆邊海,添置巡檢一員,造刀魚船十艘,撥兵級300人,往來海上搜捕盜賊。《福建通志 卷86 歷代守禦 清 陳壽祺》
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
十月 提刑閭邱孝直奏置連江縣西洋島(今屬霞浦)巡檢,管連江海道(初置連江官澳,管理連江羅源海域)。《三山志 又名長樂志 梁克家 福州市志編委會整理 海風出版社 2000》
是朝 對海疆重視,沿海海島已有相當多的人口。
崇寧四年(西元1105年)
福建商人李充赴日本大宰府,請求在日本進行絲瓷貿易。
南宋、金(西元1127~1279年)
建炎四年(西元1130年)
七月 禁閩廣浙海船商販山東,慮為金人嚮導,詔江浙福建州縣諭士豪募民兵據險立柵防遏外寇。《福建通志 卷86 歷代守禦》
紹興二年(西元1132年)
八月 沿海州縣籍民海船每歲一更,守海道險要五年。《宋史》
九月 命沿海州軍籍海舶分守要害。《宋史》
乾道七年(西元1171年)
泉州知府汪大猷遣軍民屯戍澎湖列島,水軍定期留屯閩沿海各島(含馬祖列島),這是朝廷在海島遣將分屯之始,海島造屋,軍民皆以為便。
嘉定十六年(西元1223年)
日本人加藤四郎和左衛門景正前來福建學習製瓷技術,六年後回日本,在日本尾張瀨戶設窯燒造,日本人因此稱加藤四郎為瓷器始祖。
是朝 日本九洲和瀨戶內海沿岸武士,冒險駕舟窺視我閩海,掠奪海島居民,宋廷在沿海設「沿海制置使司」,士卒逾萬,舟船數千,負責海防。
元朝(西元1271~1368年)
中統元年~至元二十四年(西元1260年~1287年)
南竿島鐵板澳大王宮有一石碑「林酋才喜捨中統鈔二十貫」。
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
元廷佈防沿海,州有萬戶所,縣有千戶的重點佈防,海島對岸亭角澳設巡檢司和弓兵,旨在巡邏盤詰,巡緝私鹽,緝捕盜賊。
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
四月 南竿塘對面定海區,為防倭患增設定海千戶所,派蒙古軍300人戍守。《大陸連江縣志 大事記 P.12》
元統二年(西元1334年)
紅巾賊寇連江縣治,帥府邀福清知州林泉生禦之,乃創「保甲」。《曹剛、邱景雍 連江志 1933》
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年)
一股倭寇在金門登陸,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後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群眾全部殲滅,這是福建最早的一次倭禍。
至正九年(1349年)
江西人汪大淵在泉州撰成《島夷志略》,介紹南洋群島、東南亞及東非諸國情況。
是朝 馬祖列島就有民居,南、北竿兩島各有村落七、八澳,耕漁為業,牧牛、羊,與水寨汛兵和守望烽堠的官兵為鄰。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