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廣播電台的回憶 --閱讀人次 : 8253 馬祖光華廣播電台隸屬馬祖心戰指揮所,成立於民國48年6月14日,在牛角嶺揭幕,由總政治部蔣堅忍主任親自主持,成立宗旨主要對大陸心戰,定時對福州地區廣播,宣揚國策,鼓舞軍民同仇敵愾之決心。首任台長周壽柏(江蘇,江都人)上尉擔任,他有活力,充滿幹勁,克服經濟、技術、人力上諸多困難,開天闢地,幸勤耕耘,當時開播僅廣播機一架,聲波僅及福建閩東一帶,除此在南、北竿各據點,設有「喊話站」,置中型擴音器,並逐次改裝加強,另在東引增設製氣球設備,向福建沿海飄放氣球,加強心戰,當「廣播電台」與「喊話站」設備一再加強後,在心戰上自當「播大漢之天聲,慰災黎於水火」,宣揚政令,號召來歸,確實發揮了「政治反攻的先鋒」,在文宣上「播歌聲於軍中,做三軍之良友」。
民國49年10月31日總統蔣公誕辰日,馬祖廣播電台喬遷至復興山莊休假中心附近,並舉行新機試播,由心戰指揮所主任主持,該台週率850千周,波長252.9公尺,半徑可深及華南各省,此時由新任張台長接棒,他繼往開來,再創佳績。
民國51年,馬祖廣播雷台有新穎發射機及架設天線設備,頻道也由850周率擴充到1340周率,本著「節目第一,聽眾第一」之原則,每天播音由6小時增加到12小時,時聘雇2位播音小姐,所播之節目時時更新,由於電台是針對大陸作戰為主,在節目設計部份,60%對大陸,40%對內,對大陸播音則以新聞、理論文字為主,例如:「一週評論」、「進步台灣」、「今日世界」、「條條道路通自由」,對內則以文康為主:「時事分析」、「領袖嘉言」、「週末特別節目」,達到心戰與文宣並重。而這年的台長劉振繁還真民主,廣徵聽眾意見,對節目內容,收聽節目狀況,向島上軍民作調查,以作日後編排節目參考。
那個年代,馬祖百姓是不許可擁有收音機,唯各機關、學校單位備有一台收音機,但不得收聽大陸節目,該台50年代初期的節目,例如:「馬祖列島聯誼會」、「長青樹下」、「圓台山」、「夜鶯小姐節目」、「小說選讀」、「馬祖光芒」、「新文藝時間」等等,給在戰地馬祖生活枯燥的駐軍官兵,或多或少有些調劑身心作用。
我們知道,廣播電台有台長、播音組、撰稿組,在尚未有電器化設備的50年代,播音室內悶熱,冬季尚好,夏季猶如進入火爐,幾分鐘就會汗流浹背,逢年例假日人人均可休息,唯獨廣播人員反而特別忙碌,這的確是一項吃力的工作,而且工作時間又長,播音員起得比人早,睡得比人晚,沒有禮拜日,慶典節日還得安排特別節目,有時編撰一個「小劇場」,角色安排、配音、音效,雖只播15分鐘,起碼得花三天準備,例如學馬叫聲,如果要真馬聲音,馬祖沒有馬怎麼辦?這得靠配音者的智慧與經驗來發聲了。
心戰廣播的基本任務,無非是鼓勵共軍、民兵棄暗投明,起義立功,站在「反共抗俄」的這一邊,所以廣播電台的節目內容不時在創新、變更,撰稿組同仁得不停撰寫稿件,深入淺出,要與大陸聆聽環境相結合,由於每天得播出5萬字之多,內容取材大費周章,例如:「三民主義模範省」、「自由世界」、「祖國召喚」、「自由之路」、「有情天地」、「思前想後」,另外還有綜合性的節目,即「台灣報導」、「國語歌曲」、「西洋歌曲」、「台語歌曲」、「粵劇」、「平劇」及各種地方戲曲,他們作的是把春風送傳大陸,將歡笑遍播柳營。
到了民國55年前後,遷入清水村新址,這個心戰尖兵單位,台長多是政戰學校畢業的高材生,台長之下設機務組、電務組、節目組,對大陸同胞的播音是以周率1340千周,波長223.8公尺,通過強列的電波,向大陸傳導馬祖電台之聲,有效音波可達湘、川、陝,每天播出共有3次,第1次早晨4點50分至8點05分,第2次11點55分至14點05分,第3次19點55分至凌晨1點05分。此時期的節目有「台灣報導」、「重建中華」、「每日評論」、「請聽聽與我們不同的意見」、「反共義士時間(介紹反共義士在祖國台灣的生活和就業情形)」、「紅旗恨」、「123俱樂部」、「對中共黨政軍廣播」、「你該怎麼辦」,還有呼喚中共海陸空軍來歸的「自由之路」、「揚帆東渡」和「飛向自由」,其次是政策號召,包括「三大自由,六大保證」。
至於對本區播出是以周率850千周,波長352.9公尺播出,播報時間安排在18點至20點,均為娛樂性的節目,為戍守本地的三軍官兵,於戰備構工之餘,有娛樂性節目。此時期的馬祖,電視機尚未引進,官兵娛樂乃以到梅石中正堂電影院看電影為主,軍民不能有收音機,馬祖廣播電台的節目,只能由台灣私購小收音機偷聽了。
馬祖還有一個海軍無線電台,成立為民國49年8月16日,設在南竿西守備區的山區,機房空間小,佈滿發報、收報機,肩負沿海氣象報告,也兼宣傳廣播,這兒隨時有人值班,全天候24小時監控著,分秒不能疏忽,這個電台的功能,全在海空的軍事偵察,值勤人員不比光華之聲的人員輕鬆,在此一併敘述,也該給予他們掌聲。
57年底,光華之聲馬祖廣播電台,來了位范鶯萍小姐(畢業於空軍至公中學,後曾到仁愛國小當老師),此時間的節目有「不是敵人便是同志」、「起義聯絡」及「聯播」節目,次年(58年),教育部文化局主辦的金鐘廣播獎,該台的「紅旗恨」節目,由於立場堅定,意義深遠獲獎,時任節目組長的白傑中尉,還赴台中教師會館,參加頒獎典禮。
60年10月,廣播電台為加強對大陸心戰廣播,新發射機和成音室落成,並於總統華誕日剪綵啟用,這一年喜事頻傳,「反毛同心會」節目又獲全國金鐘獎優等獎,該節目製作人為節目組長楊世茂上尉,他和江義雄少尉合作完成的,當消息公布後,全電台工作團隊,莫不歡呼,以此為榮。
女播音員在戰地服務,工作是很艱幸的,辭職率很高,民國56年5月,位於復興山莊的心戰指揮所為廣播電台招考福州語播音員。這年10月,馬祖廣播電台也邀各界座談、訪問、錄音,像馬中女輔導員舒菊英、婦聯會總幹事王毓英、馬祖日報總編輯張紹午,以及馬中學生林俊惠、陳明金等都受邀參加。61年9月,電台在台招考廣播小姐,竟然報名者有300多人,錄取了3名佳麗,他們是經過筆試、口試,不同方式的試音,才能脫穎而出。隨後2、3年,電台招考地區女性播音員,有馬祖高中應屆女同學吳淑金、高愛月、劉賽花應試錄用,此時期節目試著加入福州語(閩東方言)的節目。
65年後,該台的節目75%轉播中央電台,25%是自已製作,有「新聞報導」、「雲台俱樂部」等,以報導台、澎、金、馬復興基地的進步為主,此時期台灣地區言論自由了,有人批評反共義士來歸領走了巨額獎金,他們不呆在大陸反共,來台灣有什麼「共」可反的,後來「號召反共義士來歸」的節目也取消了,政治號召的節目逐漸式微。
隨著兩岸對峙和緩,資訊也發達了,廣播電台的功能被視訊所取代而謝幕,我以聽眾的身份,親聽這一幕的演出,馬祖廣播電台為國家為馬祖立下過汗馬功勞,或因年代過久,無人提及;或因時間長遠,被人忘記,我將就記憶所及,做粗淺「憶往」,讓家鄉人士或年輕的新生代,多知道一些過去未曾知道的事。
馬祖廣播電台節目表
馬祖廣播電台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
作家張拓蕪前輩曾於民國49至51年間,服役於馬祖廣播電台,當時他位階是「准尉」。他們6位成員當天分配畢前往報到已快天黑,他們一夥走羊腸小徑經過「亂葬崗」,才抵牛背(角)嶺的廣播電台,他回憶當時該台是南竿僅有的3台發電機之一的單位,開播才發電,結播就停發電,宿舍是一個廢碉堡,小號就在門口方便,反正都是男人,朝什麼方向都行。
時電台已建台2年,僅建有2間小建物,一間為節目組辦公室,約半截人高的磚牆,上面覆以半圓頂白鐵皮,冬冷夏熱,周遭沒有樹木,夏天鐵皮屋傳熱快,室內溫度高,悶熱難當,各個渾汗如雨,自組長以下,全是赤膊上身,著短褲,出門又沒樹可陰涼。
另一間是2位女播音員寢室,再隔成2間,一半是女播音員所住,另一半是台長室,台長成了2女播音員的警衛、保鏢。
在張先生的印象中,電台的編制有機務、播音、控制員、編撰、記者、行政、駕駛兵、伙房等30多人。這兒的收音機不能開,一開就是對岸的「福建人民廣播電台」、「福建前線解放軍廣播電台」、「中共人民廣播電台」,他們電波強,三台加起來電力大了幾十倍,我們相形見絀。
張先生雖為編撰,但對馬恩史毛一竅不通,居然要寫心戰廣播稿,自覺膽大妄為,套句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在那個苦難的年代,吃苦受罪本是當兵家常事,抽到金馬獎,且係副獎,究竟是倒楣,還是榮幸,連他們自已都不得而知。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林校長在文中談到,在當時東引設置氣球空飄站,使我想起民國63年,我調東引政二科擔任心戰官,負責東引好幾處空飄站,固定時間施放心戰氫氣球,內裝心戰傳單,及部份氣球幾個綁在一起附載實物,有小固定頻道收音機及手錶等,也處理對面大陸海漂,及少數空飄傳單。也負責部隊及戰地民眾自衛隊心戰訓練,以及心防教育,仇匪恨匪教育。南澳碼頭忠誠門兩旁標語【反攻大陸及解救同胞】自東引解除戰地政務後,標語已經換了。100年我去東引懷舊,已看不見那兩幅標語,隨兩岸關係變化,三通及探親,人民相互旅遊後,加上兩岸簽定各項協議,這心戰工作已成歷史,只能變成讓人追憶。現在出現是台灣,不斷破獲被大陸收買軍民間諜案,近年破穫一位國軍少將間諜案最大。回憶國軍勘亂時期,在大陸與共軍作戰,我們作戰次長是匪諜,我們國軍作戰計劃共軍有副本,這國軍一舉一動在共軍掌握中,戰爭那有不失敗之理,想到現在這保密防諜工作還是很重要的。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