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依伯遊京都之四】第三日 銀閣寺、哲學之道、南禪寺 --閱讀人次 : 2276 第三日 5/27 銀閣寺、哲學之道、南禪寺
晨起,先往公車總站邊的「京都市公車旅客中心」買麵包。旅客中心除了販售公車一日券、二日卷,附送的搭車指南,路線及站名非常實用,雖是日文版,因有漢字,半猜半推也大致看懂。附設的這家麵包專賣店,品類多樣,比超市及便利超商好吃許多。
往銀閣寺方向是旅遊熱點,遊客極多,人龍蜿蜒排的很長。100路公車來了,我們排到已無座位,便停下等下一班。住在車站附近對自助遊很重要,出發有座位,回程多數車可達,換搭地鐵、火車也方便。
銀閣寺極美。入寺即可見一彎水潭,周圍鋪上一片白沙,銀沙灘梳理得整整齊齊,一道一道耙過的痕跡清晰可見,角落有一座圓錐形的沙丘稱「望月台」,底部有水井口大,也拍打得密實平整。日人庭院造景都都精心調配,池中央必有天然石塊圍成的小島,種小葉楓樹,葉子像星星一樣細細碎碎。周圍種櫻花,可以想見櫻花盛開時,風吹過,雪片一般飄落的情狀。
銀閣寺始於15世紀,與金閣寺是同一家族的幕府將軍建造。寺內主建築有兩棟,一棟「觀音閣」,另一棟是佛堂兼茶室的「東求堂」。金閣寺貼金箔,銀閣寺卻沒有銀箔,兩棟建築都是原木原色的精巧木構。環繞水潭的小山坡上遍植松、柏、檜、楓、楠、杉,還有許多不知名的樹種。
順著竹欄杆牽成的動線爬上小坡,在綠蔭裡穿梭,甚為清涼愜意。小坡植滿青苔,各種濃淡不一的綠色像地毯一樣黏在地上,顯得晶瑩青翠,嬌生慣養;而在路邊、階旁露出的青苔,因為少了樹木的庇蔭,像世間角落裡的弱勢孩子,得不到青睞與關照,早早即萎黃乾枯了。
出銀閣寺即是哲學之道。日本的寺廟、神社一般都不允許在內吃喝,我們特別選擇一旁的巷弄出去,一方面找個樹蔭台階,坐下吃午餐;另一方面日本的巷弄都極清潔幽靜,雞鳴狗吠不曾聽聞,好像沒有住人一般。
哲學之道是一條沿著水圳的步道,長2公里,琵琶湖的水由此從南向北疏送。日本人在水道兩邊種櫻花,再闢成步道,說是京都大學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經常來此沉思冥想而得名,每年吸引了200萬遊客來此一遊。日人確實有一套,水圳與哲學的巧妙結合,成就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創產品之一。
櫻花季期間,哲學之道盛況空前,水泄不通,擠滿了世界各地蜂湧而來的賞櫻客。幾個星期的櫻花期過了,哲學之道恢復原狀,就顯得很一般,不過是兩側種植綠樹垂柳的疏水道罷了!值得一提的是,沿著步道兩側有許多迷你堂觀與院寺,甚為精緻,許多茶亭、咖啡店與賣手工藝的小店也頗值一逛。日本風景區販售的物品,價錢並不特別貴,除非店家主動折扣,一般不二價。
來到哲學之道總要哲學思考一番吧!我注意到寬六、七公尺,深四、五公尺的水道居然沒有欄杆;即便是橫跨東西兩側的便橋,也只是橫過一塊光溜溜的石板,或者砌上極矮的橋墩。幼童騎腳踏車、步行,坐在圳邊的木椅上觀賞遊魚,或在一旁嬉戲奔走。這在台灣,大概會有民意代表質詢,出了事誰負責?於是包工程來了,漆上綠色仿竹子的醜惡水泥欄杆來了,警告牌來了。
米蘭.昆德拉為「媚俗」下的定義是:「不惜一切代價想討好,而且要討最大多數人好的一種態度。」為了討好,就用裝腔作勢的作為,就用美麗動人的語言,博得眾人的喜愛,贏得眾人的歡心。「媚俗」使得平庸的感受與匱乏的思想蒙蔽了我們自身對美與善的追求。
出哲學之道繼續往南就到南禪寺。這是一間水氣充沛的寺院。入寺可見一極大的門樓,稱「三門」,可登樓遠眺。右側水溝可聽到淙淙水聲,再進去就是建於明治時期的「水路閣」,是一磚造挑高的通水道,仿古羅馬建築,外觀有些像苗栗勝興車站邊的龍騰斷橋,從京都北方的琵琶湖疏水過來,哲學之道的水圳與此相通。
購300元票入寺,即可見到枯山水庭院,大小石頭排列若老虎過河。就像所有的風景名勝,繪影繪形,外加神話傳說,以增添旅遊的意蘊深度。方丈禪寺旁立有一木牌,清楚註明宋朝即有來自中土的僧人「一山國師」,來此寺擔任住持,文保元年(西元1316年)圓寂於此。「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阿彌陀佛!
此處的白牆與石景,搭配木建構的迴廊,饒有古意,彷彿置身於古裝電影中。最近侯孝賢電影《聶隱娘》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其中舒淇的一張劇照,從木構迴廊裡大步向前,氣象萬千,我合理懷疑是在京都的某個寺院拍攝的。
銀閣寺 銀沙灘與望月台
銀閣寺
銀閣寺
銀閣寺方丈
青苔
青苔
往哲學之道途中
哲學之道
法然院外
哲學之道
南禪寺外
水路閣
水路閣
一山國師圓寂處
南禪寺方丈
聶隱娘劇照
已有 4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