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馬祖辭典之十二:鼓板 --閱讀人次 : 5643 元宵擺暝期間,吾鄉熱鬧歡騰,從北竿十三暝燒馬糧開始,各村輪番獻祭各路神明。廟裡徹夜紅燭沉香,燈火晃晃,神案前蔬果酒饌,全豬全羊;眾家神明陸續出巡繞境,扛乩神轎靈動飛舞,各家戶焚香拜接;一時鼓鈸喧天,爆竹如雨,震得屋瓦田陌都微微顫動。如此幾近一月,真是人神共會,一片喜樂和氣。
與往昔有別,吾鄉今年元宵燈會屢見婦女加入鼓板行列,有些村落更有媽媽、婆婆,身着緞錦絲綢,頭戴紅花,踏步扭身,轉圈換位,喜氣洋洋地在舞台上奏起昔時唯有男子才能擊打的鼓板樂。表演身段雖然有些羞赧生疏,但儼然已有舞樂的架式,對於我這個自幼不曾打過鼓板,而始終對鼓板深情惦記之人,只覺無限欣喜與愛惜。
我幼時住島上偏地珠螺村,人稱「珠螺角」。大年初一、初二,村裡老少都要行路過山,到山隴、牛角等大村觀看盤龍、舞獅、踩高蹺等遊藝活動,見識一番街市男女的風華勝景。當時最喜看「漁夫戲蚌」,每當演至漁夫撒網,誘捕蚌蛤,鬥智鬥力,終至頭被蚌精夾住,前後碎步拉扯,鑼鼓點子即密密緊追,大鑼一響,漁夫應聲倒地,場外爆笑不已;原來人間男女的情愛糾葛,也可以是這樣生動逗趣,歡喜一場。
吾村沒有鼓板樂傳承,幾件破落的鑼鼓板,還是數年前一位玄天上帝的義子所酬謝。每年正月十四玄天上帝擺暝,正月十五白馬尊王出巡,就只是一面破了皮的牛皮通鼓、一對鑔鑔、一只小鑼,村童猶爭搶敲打,「咚咚恰,咚咚恰」的旋律,單調反覆地在月色森寒的山村路上悠揚迴盪。而「風燈賽炮唷!風燈賽炮唷!」的呼聲,雖無山川擂動之勢,卻流淌著清清冷冷的喜悅。
我第一次聽到正規敲擊的鼓板,即被那喧囂明亮、節奏繁複的樂聲給震懾住了。那年我十歲,母親為我穿上新買的太子龍卡其制服,提著漆成大紅的竹籃,裡面盛裝細麵豬肉、紅蛋炒米、桂圓白糖…,大老遠徒步到山隴義父母家拜年。記得義父母家外牆上貼著一張三尺見方的紅紙,密密麻麻地以毛筆書寫鼓板口訣,孩童圍在紅紙下,較年長的領頭唱誦,其餘跟著齊聲:「恰的的地得,鑔鑔恰…」,寒風吹過,揚起一片喃喃的樂音。義父母家的依哥見我看得入神,便領我去鄰居堂前空地看現場。只見六、七位村裡的少年,正熱切地聚在「虎將軍」神位下合奏,神情專注,如癡如迷。紅紙上「框…,恰恰地得」的毛筆字體,霎時化為昂揚喧鬧的鑼鼓,空氣也變得莊嚴神聖,彷彿神鬼都來到眼前的繁華盛世。
吾鄉鼓板,節奏分明、層次多樣,像海浪一樣一陣湧上,嘩然退去,隨之又起,波濤綿延,間或激起碎裂的浪花。鼓板多在過年敲打,通鼓篤篤,可比人間堅定有信;小鑼蕩蕩,有如人世悠悠曠遠;鈸聲鑔鑔,恰似人情融融無間;端端都是庶民的清平喜樂,與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我幼時在義父母家所見鼓板樂譜,紅紙上秀麗的書法,寫得都是人間奏摺的擬聲符號,透過喧囂繁複的鼓板樂聲,滌蕩髒穢,祓除不祥,並以此稟告眾神,福澤人間,祈求海事平靖,五穀豐登。
吾鄉海天壯闊,蒼茫原始,孩童自幼即在斜陽晚風的天然美景中成長。長年薰陶涵養,其中多有富於音律者,很早即展現音樂才分。吾鄉常見不滿七、八歲之幼童,只要聽聞幾遍鼓板樂,便能依樣擊打各式鼓板,分毫無失。由於早年資源貧瘠,雨露不均,這些分散在各鄉各村的秀異少年,欠缺培植灌溉,竟也未見萎蔫敗弱,憑藉天分,刻苦自學,終能在江湖闖蕩行走,成就一番作為。
君不見吾鄉「雲台樂府」潘建國、翁玉峰、李寶玉、劉潤南…諸君,琴藝唱腔,有模有樣?君不見昔年馬中教師謝人優自創一格,華麗飽滿之鋼琴彈奏?君不見張龍雲在國家音樂廳演奏「冬節歌」之玉樹臨風?君不見王建華悠揚亮麗唱腔之從容瀟灑?君不見謝青峰吹奏薩克斯風,抑揚頓挫,深情款款?君不見陳紫開月夜吹笛,嗚咽淒迷?君不見劉慧婷唱歌,純淨無邪,悠揚清越?君不見……?彼等兀自在野地成長,餐風飲露,而今皆為吾鄉之「在地音樂家」,甚而如張龍雲君的低音管演奏,已是遐邇知名!而我始終相信,他們幼時必也曾經爭搶鼓板,必也對鼓板深情惦記;彼等即是我幼時在義父母家見到的那一群神情專注、如癡如迷的鼓板少年。
已有 9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
續修連江縣志《文化志》部分,有關鼓板樂的記載如下:
第四篇 文化資產
第三章 傳統藝術
第四節 鼓板樂
馬祖的鼓板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打擊樂組合,遇到年節慶典,村落廟裡就會傳出「恰拉拉蹄得」的鼓板敲擊聲,響徹雲霄,充滿著歡樂熱鬧的年節氣氛 。特別是元宵節擺瞑,神明出巡,鼓板樂隨行敲鑼打鼓,聲勢浩壯;大頭神偶「孩囝」也會隨著鼓板樂節奏,手舞足蹈、跨步跳躍,非常滑稽逗趣,也為年節增添歡樂氣氛。
鼓板樂組合從5人到15人皆可,一般在10人左右。使用的樂器皆為打擊樂器,有通鼓、狼帳(長桶鼓)、鈸(大、小鈔)、鑼(大、小)等。鼓板樂由於其節奏強烈,靜坐、行走皆可演奏,加之口傳可學,不需艱深繁複的演奏技巧,得以深入民間。昔日幼童,每於年節擺瞑,爭搶鑼鼓,聚眾敲打,其樂融融。
馬祖地區的鼓板樂源自福建沿海長樂一帶的原鄉。明清之際,先民或逃避戰禍,或討海墾荒,陸續移居馬祖,也帶來了原鄉的信仰與祭典儀式,古板樂也因此引進。
古時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東地區,民間於年節盛行舞龍燈,鼓板樂隨行助興演出,熱鬧歡騰;後來純粹敲打發聲的五樣樂器(狼帳、大小鑼、大小鈸)由於攜帶方便,坐、行皆可演奏,因此分化出來,而成現今的鼓板樂型態。特別是在元宵踩街、迎神賽會、與年節慶典等熱鬧場合,鼓板樂強烈的節奏,喧鬧的聲響,總是能夠帶動氣氛,廣受民眾歡迎。後來,鼓板樂依儀典形式,而創造出多種相應的曲牌,為求旋律的繁複變化,又陸續加入清鼓、雲鑼等樂器,發展出曲牌簡當,可無限反覆,行奏、坐奏皆可,時間可長可短的「十錦鑼鼓」。
清朝乾隆年間,陸續在十錦鑼鼓的基礎上加入笛子、椰胡、逗管等絲竹樂器,而成「十番音樂」,曲牌更富變化,技巧亦趨繁複。一般民間基於時間與金錢考量,乃以簡潔震撼的鼓板樂為大宗,於年節閒暇或廟會慶典時聚眾敲打,傳承至今 。
由於閩地廣闊,地域阻隔,來自長樂、連江、福州一帶的先民,移居馬祖後,也傳承了原鄉不同的風格與打法。馬祖的鼓板樂目前尚存有南竿鄉的「牛角鼓板」與「山隴鼓板」、「鐵板鼓板」;北竿鄉有「后澳鼓板(獅頭、新的、一朵花、二朵花、三朵花、四朵花、三尾尺、福州行板)」、「芹壁鼓板(開道鼓、五聲鑼、直直經、陳陳況、況挑咚)」、「塘岐鼓板」、「坂里鼓板」;莒光鄉有「西坵鼓板」、「青蕃鼓板」、「田澳鼓板」;東引鄉有「樂華鼓板」、「中柳鼓板」 等。東莒居民元宵期間所敲擊的鼓板源自於牛角,由曹爾思將鼔譜口訣帶往當地。
近年來網路遊戲盛行,加上聲光舞樂的多樣,年輕一輩對鼓板樂的熱情已大不如前。地區陳崇順老師憂心鼓板樂深厚的文化意涵因此萎縮消亡,遂與李寶玉、賀廣義、陳松梗等人發起組織「馬祖鼓板協會」,除返回原鄉蒐集調查,整理地區鼓譜曲牌之外,並出版《馬祖鼓譜》,教學推廣,以期永續留存。
連江縣政府於民國98年12月22日將「馬祖鼓板樂」登錄為傳統藝術類文化資產。
參考資料:
一、《馬祖地方戲曲研究:一個初步性題綱和歷史探微》,(連江縣政府出版,民國96年)
二、賀廣義,〈鼓板樂在民間音樂上的地位〉,馬祖文史營區網站:
http://mypaper.pchome.com.tw/hky1228/post/1321848174
三、陳崇順,《馬祖鼓譜》(連江縣社教館,民國86年5月)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