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台馬貨輪的先行者 ─ 陳依七先生】 --閱讀人次 : 2917 序言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國府軍隊退守馬祖,兩岸持續對峙;原本隔著海峽,與長樂、連江為共同生活圈的馬祖列島,頓時斷絕往來,雙方戒備森嚴,劍拔弩張。島上日常生息驟變,漁獲不再銷往大陸,也不能從大陸購得米糧油鹽。原來航行閩東海域的西尾村「奕伙錨纜」,試圖橫過台灣海峽,將民生日用與商賈買賣,轉向遙遠的台灣。經過幾趟凶險航程之後,僅靠風帆動力的木船,終究闖不過巨浪狂風,隱退而成島嶼的歷史記憶。
那時列島來了5萬駐軍,每十天、半月,從基隆駛來一艘二戰退役的美軍補給艦(LST),在巡洋艦重重護航下,載來武器彈藥與軍備戰糧,以及菸酒油鹽等大宗物質。然而,與島民息息相關的民生日用,諸如:衣物、傢俱、香燭、紙錢、毛豬、葛粉、藥草、各式建材五金與紙筆墨硯,這類更細緻、更貼近生活細節的微物,軍方照顧不到。
這個時候,島上有幾位眼光獨到的年輕漁民,看到這個缺口。他們繼承祖先從旒山、鶴上遷居海島的闖蕩靈魂,懷裡端著捕魚積累的幾萬台幣,遠渡傳說中的台灣山,尋找衝過台海風浪的機動輪船。從老邁的安勝輪開始,他們寫下台馬民間航運的歷史新頁,其中一位,即是北竿后沃人陳依七先生。
家世
40年代,陳家與多數后沃人一樣,捕魚為業,並在大沃山種了1萬多株番薯,自家「有夠食」。這在當年馬祖,「有夠食」三字,既是衡量是否小康的判準,也是女兒選擇夫家的指標。民國44年,18歲的坂里姑娘王水花,經媒人提親,以100個銀元(龍銀)的聘金,嫁到后沃陳家的長子陳依七。
陳家有自己的漁船,馬祖話叫「出海(船主)」。陳父雇請伙計「下江」,每季付給固定薪資,最多時曾經雇請3位。一艘漁船通常有8、9位漁民,船主依例可分得漁獲3份,加上伙計3份, 大約有一半的漁獲歸陳家所有。因為家道殷實,陳依七從小讀私塾,能識字也能打算盤。成人後,跟隨父親學習漁業,但他並未上船出海,更多的時候,遊走塘岐、橋仔,觀察漁獲在斷絕內地市場之後,如何被台灣來的商船收購?如何被神奇的冰塊保鮮?他經常站在后沃海邊,目送載滿漁獲的商輪駛離馬鼻灣。
每年三月,丁香魚季節開始,王水花早上4點就要起床,拉風爐煮飯,讓伙計吃飽出海。傍晚,漁船圍繒返航,滿籮滿筐的丁香魚,王水花又要拉風爐「煠(汆燙)」丁香。從三月的丁香魚到五月鯷魚季,王水花每天要拉7、8個小時的風爐,晚上就寢,手都不能抬高。
丁香魚「煠」熟撈起,置入竹箄內,抬到廣場撒在軟筴上曬乾。丁香魚乾晶瑩剔透,散發著清幽的鹹香,裝袋後賣給台灣駛來的商船。陳依七有生意頭腦,除了賣自家丁香魚,也收購芹壁、塘岐、橋仔、白沙村的漁獲。他西裝革履,穿著體面,每天都在外忙碌。
五月過後是鯧魚季,陳依七仍然雇伙計出海。鯧魚有專屬的漁網,馬祖話叫「鯧魚縺」,每隔公尺繫一個浮楄,底端綁上相應的墜子,在海中佈成一面長約100米、寬2米的網牆。那時漁獲非常好,陳依七有4、50張魚網,捕獲的都是臉盆大的白鯧。漁船返航,王水花煮好點心,即到港邊幫忙挑漁獲,抬漁網。當伙計忙著補網、曬網,她將原來解開的墜子一一重新繫上。有時工作到深夜,須點蠟燭「夜車」,不遠處的海防崗哨看見燭光,就開王水花玩笑:「阿嫂,天都要亮了!」
除了三餐煮食、輔佐漁事,王水花還養了兩頭豬。豬仔委託商船從台灣偷偷帶回,部隊吃的黃豆長霉,不能吃,王水花賤價買回餵豬。村公所賣的93戰備米,貯存久了,長一種黑色的米蟲「蛘」,一粒米蛀蝕剩下半粒,只能焵番薯籤。陳依七與台灣商船熟悉,託他們從台灣買蓬萊米,盛在木桶裡炊熟,米飯噴香、粒粒分明,配一塊鹹帶漁,伙計都食一大碗缸。
「建北」批發行
除了捕魚,陳依七母親還在老宅開了一間小店「春順」,賣菸酒油鹽與麻花油餅,顧客主要是港口班軍人,還有村內孩童。小店貨品都從南竿物資處批發,再雇用同村王原支的漁船載回。陳依七看到商機,委請午沙造船世家王金發先生,以13萬元打造一艘20匹馬力的木船「99號」,漁、貨兩用。平常捕漁,也可充當「卸載」貨船。小小后沃村,就有兩艘經營南、北竿運輸的船舶,傳為地方佳話。
當時村長都是官派,政委會挑選能識字、講國語,看起來清白忠誠的村民擔任村長,另派一位指導員駐村,說是輔佐村務,其實他才真正管事,凡事經他點頭才算數。陳依七村裡村外都活耀,理所當然挑上他。
有一回,一位村民來村公所買米,口袋無錢,跟陳依七說:「賒欠幾天,等丁香魚賣了再還錢!」這種事在匱乏年代的島上很常見,商店、肉攤、甚至草藥鋪,都有一本厚厚的賒欠帳冊,年底再挨家逐戶討取。陳依七讓村民把米帶回家,後來又增加幾位「先吃米、後給錢」的村民。陳依七自掏腰包,把米錢墊上,因為他知道,大米數量若與帳款不合,指導員絕不回放過他的。
民國53年,陳依七觸角伸到塘岐,他租用復興路民宅開設「新建批發行」,請妹妹陳錢妹負責經營。自家船舶從南竿物質處,福澳批發商,大批購入菸酒油鹽,載到北竿,銷給各村商店與部隊福利社。不久後,他與水哥、建球、瑞珠、六妹、金泉等,還有一位台灣人合夥,在王鳯鳯木材店舊址,擴大經營,成立「建北」批發行。
再不久,陳依七將店面遷至復興路米廠對面,獨資經營,並將兩個門面合併成更大店面。他請南竿好友瑞珠(李兆魁)擔任帳房,負責大小事務,表弟林依動及舅子王詩貴任伙計,裡裡外外買貨搬貨,是當時北竿最大的商行。
批發行生意穩定,獨資經營的南、北竿錨纜船運更是應接不暇;但他不以此滿足,總覺得批發行商品類別有限,且貨物經南竿轉運北竿,耗時費力。幾經考慮,他與當時作漁貨生意的塘岐好友王水官,相偕往台灣找尋機會。船到基隆港,他便被映在海面的漁燈、大小不同的各式船舶、輪船汽笛的聲音深深吸引;那路上奔流的汽車,與一閃一閃的霓虹燈,為他開啟了一個璀璨光亮、與馬祖截然不同的瑰麗世界。
「金馬航運」
停留基隆期間,他一邊選購批發行商品,委由補給艦運回;一邊以他經營錨纜的經驗,探查貨輪航行台馬海域的可能。民國54年間,陳依七與王水官等鄉親,籌資購得一艘500多噸的舊船「安勝輪」,載運水果、豬隻、五金、雜貨等商品,航向故鄉馬祖,一圓大海兒女的夢想。除了船長台籍,船員多是馬祖人。
50年代,南、北竿各澳口尚未砌建碼頭,為了方便舢舨接駁卸貨,並避過冬天強勁的北風,「安勝輪」選擇面南、且有沙岸的澳口停泊,南竿停馬祖澳,北竿則在午沙港。航行幾趟之後,「安勝輪」被軍方相中,租給防衛部做為南、北竿間的交通船,代替險象環生、漁船改裝的馬達木船。每當「安勝輪」啟航,啪啪的引擎聲老遠都可聽見,陣陣黑煙湧出,船速很慢,南、北竿大約行駛1小時,旅客席地而坐,柴油味瀰漫,稍起風浪,嘔吐聲此起彼落。
與此同時,駐軍漸增,以軍人為生意對象的經濟規模日漸擴大,民間所得增加,間接帶動購買商品的需求。陳依七與北竿王禮新,以及南竿楊岳祖、陳依灼、林國光、林金平、林貽瑄、馮能砥、林依土等股東,又購得二手貨「建台輪」、「連江輪」與「祥興輪」,加入營運,於民國58年在基隆中船路成立「金馬航業股份有限公司」。從島嶼雜貨批發商,跨入台灣航運界,陳依七與其合夥同伴,大約是馬祖第一批在台成立公司行號、掛牌營業的馬祖人。
這些股東多為貨輪上的船員,他們以船為家,夏天擔心颱風,冬日對抗巨浪,既危險又辛苦;因為身分之便,有時也受託購買電器、家具、建材等貨品,賺取傭金。除了「物資供應處」專售的戰備管制品之外,「金馬航運」載運所有民生用品,包括:50年代煤油爐、塑膠鞋與太子龍制服,60年代家電、燈管、各類水果,70年代瓦斯桶、檳榔、雞絲麵,80年代以後則是泡麵、飲料沙發、浴缸等現代化家具;也為四鄉五島停泊商船的澳口,生出一種馬祖人稱「甲哥」的新興行業―碼頭工。
甲哥
商船靠港之日,澳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赤腳短褲是搖舢舨與扛貨的「甲哥」,襯衫長褲的是稅務人員,荷槍戴鋼盔的是查違禁品的憲兵;而港口崗哨外早就聚積一群人,等候領取貨品,或探查訂購多日的貨品是否已經到岸。
陳依七長女陳桂英回憶,批發行非常忙碌。凌晨4點,當塘岐惠民市場開市,她即須配合開店門,迎來早起的軍方採購員,就此開展忙碌的一天。那時最熱銷的商品,賣給民間的是粉干、麵條,還有做湯圓、魚丸的葛粉、太白粉等。賣給軍方的則是泡麵、飲料、餅乾等食品。陳桂英說,批發額度不算,一天單是零售,就有幾萬元進帳。她經常忙得沒時間用餐,夏天悶熱,一碗飯擺在餐桌,從早到晚,想起來時都已經餿掉了!
民國70年,批發行幾位伙計相繼遷台,長子陳貴忠由台返馬協助經營。每隔十天半月,只要「金馬航運」的商船抵達,姐弟倆都要往午沙港搬運父親託運的批發行貨物。那時馬祖沒有貨車,商家必須往米廠旁的保養連申請軍用大卡車搬貨。粥少僧多,北竿所有商家都在爭搶少數幾輛軍卡車。陳桂英早上5點前就已趕到排隊,申請(租用)3或4輛,駛到午沙,雇「甲哥」搬貨上車,等回到自家倉庫,姐弟倆再一樣一樣卸貨、堆積,非常辛苦。
批發行的商品雖然比台灣貴一到兩成,扣除台灣出口稅、船運、馬祖進口稅、甲哥費、軍車費,七除八扣利潤並不高。那時,午沙港甚至設置稅捐處,貨品繳稅才能通行。後來北竿丁之發指揮官,開放民間貨車進口,「建北」買了一輛小貨車,但大宗貨物仍要雇用王世才先生的中型貨卡載貨。
車禍意外
民國75年,台灣經濟起飛,需要大量勞動力,許多鄉親陸續遷台。「建北」批發行在姐弟倆努力下,業績雖不若往昔耀眼,但仍可維持穩定盈餘的局面,「金馬航業」的貨輪,也一帆風順的往來於台灣海峽。就在此時,傳來陳依七先生噩耗。在一次洽公行程中,正值英年、才53歲的依七先生騎的摩托車,被一輛疾駛的轎車撞倒,送醫不治。而那時,兒子陳貴忠才剛剛因熱心地方事務,被國民黨推薦,當選北竿鄉民代表。
陳貴忠29歲那年,因問政表現優異,繼鄉民代表之後,再度當選連江縣第一屆諮詢代表,也是全縣最年輕的代表。為了專心問政、服務選民,民國80年,陳貴忠毅然決定結束「建北」批發行,將店面原址改為「選民服務處」。為此,姐姐陳桂英曾質疑:「你當諮詢代表,每月薪水才1萬多元,27年的建北老店結束了,你們一家4口吃什麼?」
陳依七先生離世後十年,他一手創建的「金馬航運」,改組成立「新華航業股份有限公司」,並增購一艘新華輪(109年又新購新華1號取代舊新華輪),除了持續經營貨輪航線,於民國92年起,承接連江縣政府所屬「台馬輪」委外業務,及至民國104年「臺馬之星」開航,仍委託「新華航業」營運至今。
而陳貴忠也在破紀錄的連任六屆縣議員後(包括第四屆副議長),於第五屆議長任職期滿那年,宣布退休。陳貴忠說:「30年從事公職,服務鄉梓,從未兼職、近乎無休,現在應該要關心一下父親留下的事業了!」
大海之子
回顧陳依七先生一生,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已展現與眾不同的生意理念與開拓精神。他是漁民,但並不出海;他開批發行,卻雇人經營;他打造北竿最大的漁船,卻開啟南北竿的貨運交通;他赴台購貨託運,卻闖蕩出橫越台灣海峽的貨輪模式。
作為陳依七先生的子女,他們內心很清楚,父親是大海之子,他的一身作為都與大海相關。大海的開闊、浩瀚,與祖先傳下的渡海基因,讓他在森嚴肅殺的壓抑年代,嚮往島嶼之外的世界;讓他無視周遭羈絆,將風力錨纜轉為越洋商輪,航向陌生異地,為後人留下足資依循的足跡。
已有 6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