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多雲時晴 溫度:16℃ AQI:60  風向:北 風力:16級 南竿雲高:15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北竿雲高:1200呎 能見度:10公里以上
馬祖資訊網論壇 » 精華區 » 劉宏文

劉宏文友善列印



張貼者
劉宏文 
資深會員 


註冊 : 2011-09-20
發表文章 : 237
掌聲鼓勵 : 1693

發表時間 : 2018-06-24 18:00:28
FORM: Logged


劉宏文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劉宏文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誰在那邊唱歌:芳英阿姨與馬祖首支康樂隊】 --閱讀人次 : 4876

(一)

 初次知道吳芳英阿姨的名字,是在四年前編寫文化志期間。從不甚完整的馬祖日報,約略知道那時有一支軍民合組的康樂隊,遊走部隊各據點,歌舞娛賓,她們未婚或已婚,都是荳蔻年華的民間女子。在那樣一個封閉肅殺的年代,電視尚未開播,沒有唱機,沒有收音機,更未曾見過繁華世界的百樂門,因何緣由使得她們能歌善舞,站在舞台款款搖曳,一曲曲「夜來香」、「漫波女郎」…,漂浮在猶是戰火煙硝的天空,撫慰台下一對一對寂寞、惶惑,又充滿渴望的眼睛。

 吳芳英阿姨住在四維村五間排,一個許多人熟悉卻又極少去過的小小聚落。一直到我讀畢珠螺分校,到馬祖國小升讀四年級,遇到同樣來此升讀的四維分校同學,才初次知道秋桂樓、五間排、芙蓉澳、曲蹄澳、夫人村…等,島嶼西端的村澳。那時對五間排的印象是,一條蜿蜒土路往上延伸沒入芒草深處,草木掩映,隱約可見石牆黑瓦幾戶人家,有炊煙裊裊升起,綽號「大耳」的國小同班秋華同學即住在此,但我從未去過。


圖右:年近八十的吳芳英。圖左:吳芳英與保送警官學校的次女合影,目前女兒仍任職桃園市警局。

 拜訪芳英阿姨那天,《寶姨》導演謝淑靖小姐也在馬祖排練,興致勃勃跟我一道前往,她大概希望探得最接近馬祖的聲音,為7月份的桃園演出增添地氣,畢竟阿姨活躍舞台的年代距《寶姨》故事的時空間隔,不過十餘年之遙。

 傍晚時分小雨淅瀝,馬路一側的五間排較之前疏朗許多,記憶中的山路已然拓寬可行汽車。石屋多已改建,上下錯落幾間水泥樓房,屋前幾畦瓜果時蔬,雨中顯得清亮翠綠,看得出是休閒勞動、自耕自採的養生種植。此地背山面海、車馬稀疏,隔絕清幽如無人之所,即使細語輕聲仍引起村犬吠叫,幸得一位依姆協助,終於見到阿姨。

 阿姨短髮圓臉、爽朗健談,一襲豔色外套比想像中年輕。我望見牆上張掛多幅「模範母親」、「模範老人」的錦織獎幛與「良母楷模」的匾額,很難想像眼前這位身材嬌小,在僻遠山居相夫教子養育二男二女的初老婦人,曾是南竿西守備區「尖兵康樂隊」的要角。阿姨取出相簿,一張一張翻閱她的過往,她的家人子孫,她豐富而美滿的人生。我瞟見幾張手寫的硬筆字,秀麗中帶一些剛氣,阿姨說都是她為相冊寫的註記。我很訝異沒正式上過學,僅在晚間民教班就讀兩年的阿姨,能讀能寫,能記得那麼多的歌詞歌曲。





 接著翻出一幀老照片,我如獲至寶,雖然漫漶模糊,這應是極為少見的馬祖康樂隊影像,全體隊員連同家長排排坐在牛角村現今議會附近的辦公室前,可以清楚看到留短髮、紮辮子的青春少女,一身類似軍裝的制服,腳踩皮鞋,後排或立或坐的是軍人、長官,慎重其事、聲勢浩大,這在當年應是民間盛事。那麼多家長放下種菜捕魚的要事,參加這場座談,他們有人抱著百中選一的欣喜,有的滿腹憂心,與少女們載歌載舞的身影,共同構成島嶼的往事。




上圖為馬祖康樂隊男女隊員合影;下圖是康樂隊員家長與軍方人員合影。

(二)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大陸失守,以漁以農的島嶼瞬間成為前線戰地,大批戴鋼盔、打綁腿的軍人湧入馬祖,他們白天操練構工,晚上就借住民家。位處山坳的五間排也戍守一個連隊。晚間無事,這些來自大江南北、操各省口音的軍人,因為思鄉,因為寂寞,有人弄笛吹蕭、平劇小調來上一曲,有人慷慨激昂,抗戰歌曲滔滔詠唱;逢年過節,旱船、高蹺、蚌精與老背少也都一樣不少,為苦悶的軍旅日常,也為貧瘠的島嶼民間,帶來新奇與歡樂。

 阿姨說,她那時經常聽到「滿江紅」「茶山姑娘」「夜來香」這些曲子,覺得好聽心裡就跟著默唱,根本不知歌詞說什麼。有一晚,屋外漆黑如墨,曠野寂靜,她獨自一人哼唱「賣餃子」,愈唱愈大聲,隨即遠方一聲大喝:「誰在那邊唱歌?」她驚慌失措,夜色裡出現一位上尉軍官,原來是連長,他說:「唱得很好啊!」

 那年春節,年方15歲的吳芳英就被邀請參加部隊春節晚會,唱「賣餃子」。阿姨說,她從小吃地瓜飯,從未吃過水餃,可大家就是愛聽她唱。我問阿姨現在還記得嗎?她隨即唱起來,神情專注略帶靦腆,彷彿回到60年前的春節之夜,那位站在簡陋舞台的15歲少女,正在對我們唱歌。我與淑靖導立即被歌聲吸引,一位年近80的老人家,竟然如此中氣十足,竟然還能保持這般綿密厚實的聲音。



(三)

 民國45年,馬祖實施戰地政務,島上紛亂的建制得以重新釐清,確立以軍管民的體系。此時散居民宅的部隊都已回歸碉堡坑道,灘頭據點森森然密佈火礟機槍,但構工操練之外的康樂餘興未曾稍減。為提振士氣、安定軍心,軍方有所謂「兵演兵」、「兵唱兵」的政策,在積極備戰的同時不忘組織軍中康樂隊,昔年東海部隊「海濤劇團」由年輕戰士反串女生的表演,已不符合現代歌舞的需求。

 民國46年,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責成東引之外的四個守備區(即南竿東、西,北高與白犬),各成立一支康樂隊,於該年10月舉行盛大競賽,項目有輕音樂、獨唱、齊唱,還有地方婦女歌唱與舞蹈。於是,各島各村抽調有才有貌的年輕女性,男女兒童,軍民合作,組成怒吼(南竿東區)、尖兵(南竿西區)、春雷(北高)、虎賁(白犬)四支康樂隊,各隊備齊20餘套節目,國樂西樂、相聲短劇、獨唱對唱,一時樂音裊繞、輕歌漫舞,有若歡樂之島。

 芳英阿姨說,她那時與同村陳美金,津沙江依金,珠螺吳鶯英、吳興華姊弟等人,是南竿西守備區「尖兵康樂隊」的隊友。比賽前一個月,集中住在珠螺村吳元釵村長(吳鶯英之父)家中,日夜練習。吳村長家房子大,房間多,進門一堵馬祖民居少見的照壁,隔開裡外,屋外還有一座「泰山石敢當」青石勒碑,整體格局寬廣深邃,不但是珠螺之最,在四鄉五島亦是奇葩異數。


馬祖第一代康樂隊員:前排吳興華、左起津沙江依金、四維吳芳英、四維陳美金、珠螺吳鶯英。背景為珠螺村公所(攝於民國46年)。

 阿姨說,吳鶯英歌好人漂亮,是「尖兵」台柱,她唱「夜來香」、「秋的懷念」悠揚婉轉風靡全島,弟弟吳興華唱「恰的、恰的、跳漫波」,活潑逗趣,大家都說是「馬祖小神童」。阿姨唱「漫波女郎」、「賣餃子」等比較輕快的曲子,也和吳鶯英、江依金搭檔對唱「勞軍姑娘」、「馬車伕之戀」。

 阿姨回憶,比賽當天,四支康樂隊匯聚山隴介壽堂,露天演出。她記得北竿有王麗芬、李玉珠,白犬有林月琴、林水英,南竿東區有吳珠鶯、曹玉金等。時序已進入晚秋,山坡野菊初綻,從澳口吹來的海風已有寒意,台下擠滿阿兵哥、老百姓,扶老攜幼,萬頭攢動,七彩燈光照射下,她們舞衣單薄,卻一點不覺寒冷。比賽結果,南竿西區「尖兵康樂隊」得到整體第一。說到這裡,芳英阿姨仍掩不住得意,那應是她過往生活中最瑩徹閃耀的玫瑰時刻吧!

 軍方接著選秀,徵集各隊中表現亮眼節目,組成一支「馬祖祝壽康樂隊」,恭祝蔣公七秩晉一華誕。除了生日當天在中正堂(今南竿體育館旁)盛大演出,並巡迴各島,北竿、白犬,連大坵與東、西引也去了,舟車勞頓、海上顛波,足足半個多月。阿姨說,有時船剛靠岸,還在頭暈,馬上化妝登台,感覺舞台還在晃動;有時一天連演兩場,沒時間吃飯,啃個饅頭就上場了。那時排練、演出完全義務,她記得僅有一次,軍方見她家窮,送了幾斤白米,還有就是巡演結束,指揮官犒賞加菜金,每名隊員50元。 

(四)

 民國47年,軍方繼續如法炮製,組訓康樂隊,準備轟轟烈烈再來一次巡迴祝壽。然而,無酬徵集,長期荒廢家務農事,女兒、媳婦在軍營進進出出的流言蜚語,民間逐漸累積不同聲音。阿姨說,有位年紀很大的纏足依嬤,搖搖擺擺徒步走到珠螺,燒香膜拜,祈求玄天上帝顯靈,讓孫媳婦回心轉意,不再參加康樂隊演出;甚至有村中父老,聯合津沙、山隴等地村民,半路攔截台灣來馬視察的官員,呈上狀子,有如上演古代攔路喊冤的情節。

 那年10月間,已經集訓月餘的康樂隊,歌舞排練妥當,服裝道具也已就緒,出發前夕,終於不敵民怨壓力宣告解散。阿姨指著臂章說,當年發的還沒來得及縫上,一直保存到今天。我翻查馬祖日報,果然沒有任何演出報導,取而代之是台灣來的,隸屬國防部「中興」與「九三」康樂隊,先來後到,巡迴各島勞軍,佔據馬祖日報原來應是屬於芳英阿姨她們的版面。

 這枚已捐給文物館收藏的臂章,60年悄悄流逝的時光使得縫線崩解、油彩褪色。我幾乎看見當年穿著「衣久藍」短衫黑褲的眾女子們,屋前屋後娉婷走動,井邊汲水,做針線、晾衣衫,即使粗布衣裙,也難掩秀麗姿色。


上圖左起吳鶯英、江依金、吳芳英(攝於民國46年)。圖右:馬祖康樂隊臂章,吳芳英捐給馬祖民俗文物館收藏。

 當她們穿上不大合身的卡基軍衣,別上臂章,或換上明豔光鮮的舞衣禮服,燈光迷離,台上載歌載舞,有那麼一刻,她們眼前是否閃過未來的期待,嚮往可能有的晶瑩亮麗、披霞帶彩的美麗時光?



  已有 8 位網友鼓勵
admin 
站長 

admin

來自 : 馬祖
註冊 : 2003-12-12
發表文章 : 36966
掌聲鼓勵 : 34097

發表時間 : 2018-06-27 01:33:53
FORM: Logged


admin的個人資料 發送私人訊息給admin admin的個人首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tsu.idv.tw  回覆 引言 IP位址: Logged

《103續修連江縣志》〈文化志〉中,對於戰地政務時期的文康表演,有詳盡的記載,〈文化志〉編撰者正是本文作者劉宏文先生。

 二、文康表演

 民國46年10月4日,為慶祝蔣中正總統七秩晉一華誕,馬祖指揮部辦理本縣康樂大賽,由四個守備隊結合各守備區婦女組成康樂隊參賽。北高守備隊取名春雷康樂隊,隊員有王美娘、王麗芬、李玉珠、陳木蘭、王木嬌、王壁珠等人;白犬守備隊取名虎賁康樂隊,隊員有林月琴、陳雙金、林水英、林全鵬、徐英、姜水仙、林水金、鮑佺妹等;南竿東守備隊取名怒吼康樂隊,隊員有吳珠鶯、曹玉金、曹淑貞、曹玉珠、曹嫩金等;南竿西守備隊取名尖兵康樂隊,隊員有珠螺之花吳鶯金與 吳興華姊弟、江益金、林春仙、張桂金、吳芳英等。

 康樂大賽期間,年僅八歲的吳興華,歌唱表現亮眼,音調清晰且動作幽默,有馬祖第一神童之譽。吳興華為珠螺村長吳書妹(吳元釵)幼子,馬祖國小四年級的學生,其姐吳鶯金也有歌唱才藝,為西守備隊的文康要角。比賽結果,輕音樂組第一名為南竿西守備隊,齊唱組第一名為白犬守備隊;地方婦女歌唱組,第一名為東守備隊吳珠鶯,第二名西守備隊吳鶯金,第三名北高守 備隊吳麗芬。

 比賽結束,另行選出12位地方婦女隊員與守備隊男隊員,合組馬祖各界祝壽團康樂隊,指揮官親任團長,除在本島演出,並至北竿、高登、大坵與東西犬勞軍演出,為期十天。

 除了指揮部政委會主導地方婦女加入康樂隊於重大慶典、節日的演出,中小學生也參與勞軍活動。民國47年7月14日,介壽國小學生組成勞軍團在梅石休假中心演出,慰勞休假官兵。在3331部隊附屬的武威輕音樂隊伴奏下,林星寶獨唱〈祖國之歌〉、〈燕子〉、〈台灣好〉等歌曲, 另有曹嫩金表演海洋舞、採茶舞及短劇《私塾三斤肉》。馬祖中學在民國48年的祝壽晚會中,演出者有滕韻梅獨唱〈白雲故鄉〉,劉翠仙獨唱〈少年的我〉,鄧文琪表演《小傻子》,曹依菊 短劇《無稽之談》,以及陳瑞英表演《春秋配》等。

 民國50年前後,南竿山隴村愛好傳統戲曲者,組成民俗遊藝隊,每逢年節慶典均安排演出。民國55年10月31日蔣公八秩華誕,在山隴廣場舉辦盛大遊藝活動。參與演出者有:有陳豐年(村長),劉増錦、劉雁平、陳海官、陳金祿、陳亭廉、翁永祥(翁玉峰之父)、陳須明、李兆魁、陳依富、張林、潘輔、劉金煥、陳振清、陳福官、陳經發、吳璋(幹事)、邱英鑣、劉培芝(副村長)、陳長青、陳秋金、陳書義、江幼俤、曹玉金、劉福金、陳愛珠、陳善福、陳其良、陳書康、 陳依和、劉増寶、李國華、陳桃桃、曹玉仁等。

 民國58年10月10日國慶日,「在南竿藝宣隊」在鄉長潘輔及隊長陳應城帶領下,於山隴介壽堂公演兩場,特地請閩劇名伶陳湘琴,及閩劇界輩份甚高、人稱「左手師」的陳亦志,由臺來馬指導藝宣隊演出,讓馬祖鄉親重溫道地的閩劇唱作。擔任此次演出的戲曲編導為介壽村幹事吳璋(原海保部隊「海風劇團」要角),文場有翁永祥(南胡)、林柏賡(南胡)、陳旭東(南胡)、李益豪(笛、蕭、嗩吶);武場有陳須明(司鼓)、李作舟(小鑼、鑼)、劉增銘(鈸);跑龍套的是陳依富、孫富貴;劇務姜長青,和檢場邱英鏕。劇目及演出人員如下:《彩樓配》:江小惠(反串小生),陳秋雲(旦角飾漁家女),陳愛珠(旦角飾官家小姐),翁月華(彩旦飾俏丫環)。《金耳環》:陳書義(反串),翁月華(青衣),江小惠(反串小生),陳應城(丑角),柯一枝(老生)。《三娘教子》:魏淑貞(飾三娘),翁月華(反串薜義),陳應城(飾老生管家薜寶)。《張 鳳戲秋娟》:曹玉仁(飾張鳳),陳紅玉(飾秋娟)。

 「南竿藝宣隊」活躍到民國59年,為地方戲曲表演留下一段佳話,也為後來雲台樂府的興起,埋下發展的種籽。民國70年以後,國慶與大年初一民俗遊藝表演活動,改由官兵擔網,演出節目也多為大陸各地民間戲曲,不見馬祖傳統民俗戲曲風格,也間接導致傳統曲藝式微消弱。

 民國59年,遵照司令官「大家唱、大家跳、大家哈哈笑」的指示,地區民防部隊組成三支藝宣隊(南竿、北竿、白犬),進行康樂交流,彼此觀摩示範。該年秋節過後,於9月22日集中南竿中正堂盛大公演;北竿藝宣隊由鄉長李貴立率領進駐南竿復興山莊,隊員有張玉燕、王好蓮、林木蓮、王燕秋、陳香妹、王玫珍等人;白犬藝宣隊由西犬的「白光」與東犬的「東旭」藝宣隊組成,由林柏仁率隊進駐,隊員有劉淑嬌、劉秀玉、謝春花等人。

 當年的民防複訓也將康樂訓練列為重點項目,為期十天民防複訓於結束後,於9月7日,南竿民防大隊東施教區的四個中隊(介壽、復興、福沃、梅石)所有男女隊員,表演康樂訓練的成果;介壽村民防女隊員陳秋雲指揮大合唱,向司令官兼主任委員獻演,以報答司令官的關注與愛護。

 同年12月16日,在南竿鄉成立「復興中華文化藝宣工作隊」,於山隴「逸園」展開集訓,這支藝宣隊只盡義務,沒有報酬;隊員中謝春花小姐在東犬經營錦旗禮品店,為了參與演出拋下店務, 搭船來南竿參演,純屬義務支援。

 康樂隊的演出內容多為時代歌曲、現代舞及民族舞蹈,伴奏樂器也多為爵士鼓、小喇叭、撒克斯風、大小提琴等西式樂器;而當時駐防西犬、東引的部隊官兵,人才濟濟,其中不乏傳統戲劇的愛好者、票友,自發組成京劇、閩劇及豫劇隊,利用公餘時間演練,並巡迴各島公演。

 民國46年,駐守東、西犬的東海部隊,總數約有四、五千人,就有兩個戲班子。其一為福州戲,另一為京戲,演員平日各自歸建部隊操練,公演前夕排演;演員全是男性,花旦、青衣都是反串, 偶有官兵女眷扮演坤旦參演。

 民國46年10月,駐守東引的部隊官兵三十餘人組成海風劇團,以演出閩劇為主,京劇為輔, 並赴南竿、白犬勞軍多日。同年12月,西犬豫劇隊成立,主要演出梆子與曲子,東犬部隊也區成立平劇隊,演出戲碼有:《蘇三起解》、《法門寺》、《三堂會審》、《托兆》、《奇冤報》 等五齣。民國47年,東莒平劇隊公演四場,計六齣戲:《捉放曹》、《春秋配》、《追韓信》、《起解》、《紅鸞禧》、《打漁殺家》。所有文武場、場務、琴師,皆由部隊官兵擔綱;師傅為張慶福,隊長亢永瑞,鬚生諶飈,小生李國宇,青衣李明森、李永如,服裝陳富山,琴師朱學章、 鄧再學等。

 民國66年,政委會頒佈「六十七年度藝術服務社會實施要點」,規定縣立各國民中小學就其學區內舉辦藝術服務社會,每校至少演出一場,必要時可聯合舉辦;馬祖高中應擇適當地點,至少演出二場;縣府文教科、社教館協同救國團馬祖大隊,邀請音樂、戲劇、舞蹈優良之學校及社會團隊,安排在重點鄉村,舉辦示範性之藝術服務,至少演出二至四場;另請防衛部安排軍中藝術團隊,利用勞軍演出之便,巡迴鄉村服務演出。演出項目:包括音樂、民族舞蹈、戲劇、綜合 藝術等項。

 民國72年8月,政委會為了提升馬祖文化水準、宣慰防區官兵、鼓舞戰鬥士氣、宣揚戰地政務,政委會成立「馬祖文化工作隊(簡稱文工隊)」,招收地方女青年及部隊具有演藝才能之官兵,予以專業表演訓練,在本縣及台灣、乃至於日本琉球,表演歌舞、戲劇,宣揚反共意識,戰鬥氣息以及馬祖之風俗民情。

 民國74年6月15日,蔣經國總統蒞馬巡視,文工隊演出「風雨生信心」、「祝你幸福」等十二個節目,表演精彩,蔣經國總統觀後嘉勉文工隊,並謂:國樂演奏的水準可媲美「中廣國樂隊」。

 民國75年,地區首辦文藝季活動,文工隊受邀於元旦晚會演出,編導人員創作多首融入地方色彩的樂曲與歌舞節目,包括「馬祖之歌」、「歡迎到馬祖來」、「鄉土舞蹈」等,表現出馬祖人熱情好客的爽朗天性以及以海為田的漁家生活,令地區觀賞民眾一新耳目。7月25日,馬祖文化工作隊35名隊員,由連江縣物資處處長黃傑生領隊,赴台灣、金門等地演出近三個月,共計48場;宣達本縣民生樂利、安定富足之生活以及枕戈待旦、奮發自強之精神。

 民國76年10月11日,國大代表陳仁官率領馬祖文化工作隊組成「馬祖青年文化訪問團」,前往琉球石垣市訪問演出;演出節目重新編排,有描述馬祖居民從事農漁生產與節慶祭祀的〈馬祖組曲〉,表現地方特色的〈杯底乾坤話老酒〉、〈廟會〉,表達多民族文化的〈民族舞曲〉,突顯戰地精神的〈戰地春雷〉、〈武藝千秋〉,以及〈鳳陽花鼓〉、〈苗女弄杯〉、〈牧野春回〉 與〈新疆舞曲〉等節目。

 民國79年3月25日,馬祖文化工作隊在教育部、國民黨海工會、省教育廳、及各縣市文化中心協助安排下,由王永勛主任帶隊赴台演出4星期;此行共巡迴13縣市,演出27場,宣揚前線戰 地軍民刻苦戰鬥精神以及本縣儉樸淳厚的民情風俗。

 民國81年11月,本縣解除戰地政務,文工隊不再肩負宣揚戰地政務之任務,而本縣藝文活動更加多元,文工隊除了參加民國82年文藝季「大漢天聲」及民國83年文藝季「馬祖豐年慶團圓」大型舞劇的零星演出之外,不再公演,就此解散走入歷史。



  已有 2 位網友鼓勵
    第1頁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