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者
6月25日,歡迎您到珠螺來! --閱讀人次 : 3581 為了保護與深化戰地文化內涵,文化局「戰地文化遺產」保護網推動一系列活動,其中一場選定珠螺村作為地景走讀的場域。承蒙不棄,主辦單位推我當「引路人」,順便引導大家探訪《鄉音馬祖》一書主要場景。返鄉前夕,想著珠螺的往昔與現狀,思緒紛亂,不知如何面對。信手寫來,一則整理心情,另一方面就權充歡迎詞吧!
軍管期間,馬祖各村幾乎都有一處顯眼的地標。譬如提到介壽村,就會想起漁會與南竿鄉公所(縣政府現址)、復興村當然是酒廠、仁愛村有縣政府跟美軍顧問團、馬祖村與港務大樓密不可分、福澳村有稅捐處與商會、梅石村的八三么與中正堂赫赫有名、津沙村要經過政委會、四維村有神秘的義胞接待站、清水村則是廣播電台…,這些村子不是與政府機關比鄰,就是在軍事單位附近,堂而皇之,都有個名堂。唯獨講到珠螺村,大家心裡就有陰影,沒敢說出;因為珠螺村有座馬祖列島最壯觀、最雄偉也最忌諱,紀念陣亡三軍將士英靈的「珠螺軍人公墓」。
公墓像一尾巨龍,靜靜躺臥村子一側,平日幾乎不見人影。每年清明與九三軍人節,也只在這兩天,珠螺村冠蓋雲集,吉普車從島嶼各個角落開來,停滿山腳下操場。司令官、縣長、秘書長、黨政軍外加婦女會各級長官,浩浩蕩蕩盤著三百多層階梯,直達靈堂,軍樂禮炮聲震屋瓦,憲兵澄亮的鋼盔閃過靈堂前一對石獅。
如此過了幾年,他們不走階梯了,工兵在右側山腰闢了一條馬路,吉普車直達靈堂前。春秋二祭,行禮如儀,隨後揚長而去,彷彿珠螺是一個不存在的村子。
但是有人沒有忘記珠螺。春季遠足或重陽登高,島上的中學生每年都會來此一遊。他們興高采烈,穿童軍服、戴船形帽,搭配肩飾、領巾,有時還帶著鍋碗火爐,紅燒、清炒、油煎、水煮,六人一組四菜一湯,大家圍坐高大的龍柏樹下狼吞虎嚥。餐後在靈堂前的廣場跳土風舞,轉圈圈,輕輕拉住女生的手,女生的臉紅得像盛開的夾竹桃。廣場上一陣陣像陽光一樣明亮的笑聲,夾帶濃郁五香粉味的糖醋排骨香氣,從窗隙門縫飄進靈堂;比起莊嚴肅穆、程序繁複的春秋祭典,長眠於此的烈士英靈,應該更喜歡學生的到來吧。
當長官們捨棄階梯,驅車走馬路直達靈堂;珠螺公墓那層層而上、馬祖最長也最壯闊的階梯,似乎沒了用處。於是一聲令下,長長的階梯攔腰截斷,挖山掘石,憑空壘起一座巨大平台,蓋起「天馬基地」,像一塊壓在珠螺胸口的大石頭。他們完全忘了,不到十年前,這座依山面海、氣勢磅礡,仿南京中山陵而建的陵園,是在珠螺人的祖屋與田地上蓋起來的,怎麼突然成了放送氣球的空飄站?
軍管時期,因為體現反攻復國的意志,也為了表白個人與群體的赤膽忠心,南竿許多村子紛紛被擦掉祖先留下的名字,換上主題正確、意義光明,像呼口號一樣的村名;而珠螺這個曾被馬祖鄉親謔稱「珠螺角」的不起眼小村,因其偏遠、因其藉藉無名,反而留下像乳名一般、古樸親切的名字。你一聽到「珠螺」,就會浮現時而怒吼、時而溫馴的「江頭沿」海邊,想到蠑螺、九孔、海蠣、筆架與藤壺。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珠螺不是漁村,卻是島上唯一以海味直接命名的村子,說得拗口一點、文青一點,就是「像珍珠一般的海螺」。
昔時,這個小而偏遠、「像珍珠一般的海螺」,幾乎都務農,平日沒多少外人走動。最盛時期,也不過50戶人家。鄉賢葉金城先生,住上村,60年代移居台灣,幾年前在桃園縣政府社會局科長退休。他一心惦記家鄉,憑記憶將40年代珠螺村所有住戶,依門牌順序寫下。看到這份名單,許多珠螺鄉親的眼眶都紅了。這些長輩已離去多時,彷彿在書寫的瞬間,都帶著家人、房子,一排排按戶籍門牌,在紙張背後吵吵嚷嚷,等著去挑水擔糞、耕地鋤田,他們都回來了。
過去的一切從未真正消失,永遠比想像的未來更豐富、也更真實。
6月25日,歡迎您到珠螺來。
50年代的珠螺軍人公墓
鄉賢葉金城先生手書40年代珠螺住戶
已有 5 位網友鼓勵
劉宏文